..續本文上一頁學處,不生羞恥的心。修習定學的時候,昏沈睡眠爲障,由此二法,于內心中引起沈沒。修習慧學的時候,掉舉惡作爲障,由此二法數起現行,于外塵境界引心散亂。于同法者展轉受用財法時,嫉悭二法爲障,由有嫉悭,于財于法生起悭騰嫉妒,數數動搖其心。
六、暴流,有四種:[1]欲暴流、[2]有暴流、[3]見暴流、[4]無明暴流。隨生死暴流水漂溺鼓動,是暴流義。即隨順生死雜染的意思。《瑜伽》第八說:“深難渡故,順漂流故,故名暴流。”就是有欲求的有情,對于欲界所系的上品煩惱未知未斷,爲欲界生死流漂溺鼓動,名欲暴流。已得離欲而習有求行的有情,于上二界所系上品煩惱未斷未遍知,爲上二界生死流漂溺鼓動,名有暴流。近習邪梵行求的有情,由于惡見虛妄計度邪外解脫及邪解脫方便,爲惡見流漂溺鼓動,諸惡見略攝爲一,名見暴流。起諸惡見,由有愚癡顛倒推求解脫(叁見)及加行(二取)法,是起惡見的因緣,爲無明流漂溺鼓動,諸惡見因緣略攝爲一,名無明暴流。這後二種暴流,取叁界外道的上品見癡爲體。四暴流都取上品煩惱爲體而不取中下品,是因爲與暴流的名義不相當,以中下品煩惱非是暴流故。
七、轭,有四種:[1]欲轭、[2]有轭、[3]見轭、[4]無明轭。轭是系轭,用來轭牛的項領,令其拉車不能出駕,譬喻煩惱障礙離系,不得解脫。故障礙離系,違背清淨,系礙于生死苦中,是爲轭義。有情爲四暴流所漂溺已,複爲四轭和合系礙,便能夠荷擔生死苦。四轭的體相如《瑜伽師地論》八十九卷說:“若諸煩惱等分行者,非增非減,即上所說的一切煩惱,(四暴流中的煩惱)說名爲轭。”這就是說,四轭即取中品煩惱爲體,不取下品煩惱,因爲下品煩惱相非暴流非轭故。四轭的建立,如其次第,即依習欲求行、習有求行、習邪梵行求行叁類有情而說,義如四暴流中的解釋例知。
八、取,有四種:[1]欲取、[2]見取、[3]戒禁取、[4]我語取。取是執取,有兩義:一執取诤根,二執取後有,是爲取義。這四種取:是依在家衆,和外道出家衆而建立。由貪著五欲,系縛耽染爲因,爲得諸欲及爲受用,諸在家衆,互相鬥诤,這诤的根本,是第一欲取。由貪著見,系縛耽染爲因,諸外道出家衆,更相鬥诤,這诤的根本,是後叁種取。六十二見(如五位百法中說)趣是見取。各別禁(遮戒)戒(性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見取和戒禁取所依止的薩迦耶見,是我語取。我語取的語是增語義,就是由第六意識分別所計的作者受者流轉還滅的工夫相所起的增益語爲我語,于這我語上起貪著,名我語取。由于見取和戒禁取,諸外道衆互相诤論,因爲對于十二取處的見解不一致故。由于我語取,諸外道衆互相诤論,因爲對于我有自體性的見解相同,引起常、遍、大、小、與蘊一異等的诤論。由我語取,諸外道等與奉行佛教正法的人互起诤論,因爲外道們不信無我理故。如上執著爭論的根本即貪愛,由這貪愛爲緣,複能引取後有苦異熟果法,故名爲取。
九、系,有四種:[1]貪欲身系、[2]嗔恚身系、[3]戒禁取身系、[4]此實執取身系。系是縛纏身義、結生義,由貪欲等四系,縛有情身,結生相續。瑜伽第八卷說:“難可解脫,故名爲系。”《集論》說:“此能障礙定意性身,故名爲系。”定意性身簡別非散心及非色身,即貪欲等四種皆說名身系,是指定心自性之身,約自體義名身,所依義名身。就是顯貪欲等四種能爲心的散亂因,而障礙定心。[1]貪欲身系,由貪愛財物等爲因,令心散亂。[2]嗔恚身系,由于鬥诤的事,不正行爲因,令心散亂。[3]戒禁取身系,由于難行的戒禁,苦惱爲因,令心散亂。[4]此實執取身系,由不如理的作意,推求境界妄生執著,執我及世間爲常、無常等,計唯此真實,余皆愚妄,由此爲因,令心散亂。因爲對于貪欲等未斷未遍知,爲它所系縛,所以說名爲系。
十、蓋,有五種:[1]貪欲蓋、[2]嗔恚蓋、[3]昏沈睡眠蓋、[4]掉舉惡作蓋、[5]疑蓋。蓋是覆障義,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善法不得顯了故。五蓋在五位中障善法:[1]貪欲蓋,于樂出家位爲障。就是一個有情在發起樂欲出家的時候,由貪欲蓋,對于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境界,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希求受用。牽引心識向外塵境界散亂,對于出家不生欣樂。[2]嗔恚蓋,于覺邪行位爲障,覺是發覺,就是自己由于邪行犯了學處,同梵行的道伴們正發覺或舉發的時候,心生嗔恚。由心嗔恚,不正修學,障礙诃谏正行。[3]昏沈睡眠蓋,于修習專注的止位爲障。由不守根門,食不知量等,引起身心昏昧的昏沈和心極昧略的睡眠,障礙明靜的止,無由得定。[4]掉舉惡作蓋,于修習觀慧的舉位爲障。舉是策舉,就是策舉其心,于所緣境上思惟修觀,由掉舉心于親屬國土等生起尋思,由惡作于別離親屬國土等生起追悔,障礙觀心于所觀境上明靜專注的思惟修,觀慧無由生起。[5]疑蓋,于修習平等正直住的舍位爲障。舍是平等正直住,在修習止觀的時候,若已經遠離了昏沈掉舉,心安明靜,則應當平等正直住;由疑心猶豫猜度,于所學的法和所證的功德境界,疑惑不決,心懷二分,遠離決定,障礙舍故。五蓋之中,昏沈睡眠是近而相順的法,若生昏昧,必引起睡眠,故合立一蓋。掉舉惡作,同依親屬國土等尋思境而懷念追悔,同一境轉,故合立一蓋。又《瑜伽師地論》八十九卷約違背五處建立五蓋,如彼論說:“複次違背五處,當知建立五蓋差別:一爲在家諸欲境界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二不堪忍諸同法者,诃谏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嗔恚蓋。叁由違背奢摩他故,立昏沈睡眠蓋。四由違背毗缽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五由違背于法議論,無倒決擇審查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建立疑蓋。”
十一、株杌,有叁種:[1]貪、[2]嗔、[3]癡。株杌是禿樹根,譬喻貪等叁種根本煩惱堅固難拔,對治道犁難以破壞故。因爲衆生從無始以來,串習貪等以成貪等的業行,引起心不調順的貪,無所堪能的嗔,難可解脫的癡;由于衆生難斷這根深蒂固的貪等行,故立貪等爲株杌。
十二、垢,有叁種:[1]貪、[2]嗔、[3]癡。垢是不淨義。由依止貪嗔癡故,毀犯戒行學處,作諸惡行,染汙不淨,故立名爲垢。
十叁、常害,有叁種[1]貪、[2]嗔、[3]癡。貪等叁種,常能爲害,由此招感生老病死等苦。常爲害故,立名常害。《集論》說名燒害,如《集論》說:“由依止貪嗔癡故,長時數受生死燒惱,故名燒害。”
十四、箭,有叁種:[1]貪、[2]嗔、[3]癡。由依止貪嗔癡故,于有果法及叁有的因,深起追求:于佛法僧,若集滅道,常生疑惑。由此生死相續不絕,而不知希求解脫。于有有具和叁寶四谛,隨愛疑門,違背叁寶四谛,順趨生死輪回,貪等叁毒,能射傷諸行,故立名爲箭。
十五、所有,有叁種:[1]貪、[2]嗔、[3]癡。所有是從果法立名,貪嗔癡叁應名能有,由貪等故,能積集所有資財,恒常與怖畏等相應,多住散亂,故名所有。
十六、根,有叁種:[1]貪、[2]嗔、[3]癡。貪等叁法,是叁不善根,即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癡不善根。由貪等故,生起一切的不善法,爲一切不善法生起的所依根本,故名爲根。
十七、惡行,有叁種:[1]貪、[2]嗔、[3]癡。行是業行,即身語意的造作。由依止貪嗔癡故,恒行身語意惡行,是邪行自性,故名惡行。由貪進求財利等,多行惡行。由懷嗔恚,不忍他過,多行惡行。由懷愚癡,起顛倒的邪見,因而殺生祠祀天神等,行諸惡行。
十八、漏,有叁種:[1]欲漏、[2]有漏、[3]無明漏。漏是流散義。《瑜伽論》第八卷說:“流動其心,故名爲漏。”《集論》說:“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爲漏。”依外門流注:即心于五欲外塵境界中流散,建立欲漏。體即欲界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明欲漏。依內門流注,即于內根身等上流散,建立有漏。體即色無色界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有漏。依彼二所依門流注故,立無明漏。體即叁界所有無明,總攝爲一,名無明漏。
十九、匮,有叁種:[1]貪、[2]嗔、[3]癡。匮是缺乏、不足。《瑜伽師地論》第八說:“無有厭足故名爲匮。”由依止貪嗔癡故,于資助生命的財物等,恒起追求,沒有滿足。因爲貪得無厭,故常爲貧乏衆苦之所惱亂。由貪嗔癡,能令身心恒感覺貧乏,是故立名爲匮。
二十、燒,有叁種:[1]貪、[2]嗔、[3]癡。燒是燒熱。由貪嗔癡于所緣境界不如正理,執著相好、起強烈地愛染故,燒熱身心,故名爲燒。
二十一、惱,有叁種:[1]貪、[2]嗔、[3]癡。惱是惱亂。由貪嗔癡于諸可愛境相愛樂耽看,若可愛境相變壞的時候,便引起種種的愁歎等憂苦,惱亂身心,故名爲惱。
二十二、有诤,有叁種:[1]貪、[2]嗔、[3]癡。诤是鬥诤,貪嗔癡能爲鬥訟诤競的因,由貪嗔癡故,執持刀杖等,興諸戰诤,種種鬥訟,所以貪等,說名有诤。
二十叁、火,有叁種:[1]貪、[2]嗔、[3]癡。火是燒毀義,由貪嗔癡故,燒壞所積集的善根薪,故說貪等名火。
二十四、熾然,有叁種:[1]貪、[2]嗔、[3]癡。熾然是大火,這裏譬喻惡業。由負嗔癡故,爲非法貪的大火所燒:非法貪就是貪著十種不善業道。由貪嗔癡故,又爲不平等貪的大火所燒;不平等貪就是非法非理的貪求境界。由貪嗔癡故,又爲邪法大火所燒;邪法大火就是一切外道的惡說法律。因爲非法貪等能夠引發身心中的熾然大火,如猛火烈焰,故名熾然。
二十五、稠林,有叁種:[1]貪、[2]嗔、[3]癡。大樹聚集,名爲稠林。由貪嗔癡故,于生死根本的煩惱,和雜染的業行,廣興染著,令諸有情,感…
《集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