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苦谛▪P2

  ..续本文上一页常住不变之义,即否定了常性的存在,常性无故,名为无常。无常相如《集论》说略有十二种:[1]非有相,[2]坏灭相,[3]变异相,[4]别离相,[5]现前相,[6]法尔相,[7]刹那相,[8]相续相,[9]病等相,[10]种种心行转相,[11]资产兴衰相,[12]器世成坏相。

  (1)非有相:非有是无常义,相指我我所性:非有相就是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是名非有无常相。

  (2)坏灭相:由于诸行没有常住不变的固实性,所以生已即灭,暂有还无,不能相似相续地生住,是名为坏灭无常相。

  (3)变异相:即诸有为法的变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就是一物在前后刹那中,形质起了不相似的变化,如前刹那是固体,后刹那转成液体,前刹那是青色,后刹那转变成黄色,前刹那是生长,后刹那转成朽坏等,都是诸行前后不同的异异相续转生,是名为变异无常相。

  (4)别离相:即于诸行失去了主权和受用等,如于资助生活的财物和人与人之间的主从的关系等,或由自己不能主宰、自在、受用;或为盗贼等恶势力之所侵夺,失去主宰、自在、受用;或由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失掉主宰、自在、受用;由如是等因缘而引起与诸行别离,是名为别离无常相。

  (5)现前相:即诸行现前正处于变异无常、坏灭无常、别离无常的时候,令受无常故,是名为现前无常相。

  (6)法尔相:即当来无常,即当来有的法,所有变异无常、坏无常、别离无常,于现在世虽然犹未合会,但由诸行法尔性故,于未来世当有法性,决定当受变异、坏灭、别离、死亡等无常,是名为法尔无常相。

  (7)刹那相:即诸行自体刹那变易,念念坏灭,势不能暂时停住,由于无间必坏故,过去诸行,决不能留住于现在,是名为刹那无常相。

  (8)相续相:即从无始以来,有情生死展转相乘,生死死生轮回不绝,是名为相续无常相。

  (9)病等相:等字等老死二相,即由粗根四大变异有病根,时分变异有老相,寿命变异有死相。由四大、时分、寿命变异故,了知分段生死的转无常,是名为病等无常相。

  (10)种种心行转相:这是说心理的活动无常,一个有情有时对于可爱境起贪着心,有时即于如是境相远离贪着心;有时对于可憎境起嗔恚心,有时又于同样境相远离嗔恚心。如是有痴心、离痴心;若略缘,如止行的专一境心;若散缘,如于外五欲境起散心。若掉举心、离掉举心,若善心,若恶心,千差万别的心行流转,是由心识住于能治所冶分位而生起的差别。是名种种心行转动的无常相。

  (11)资产兴衰相:资产就是世间富贵荣华诸兴盛的事,终归衰变,不可爱乐,非究竟故。是名为资产兴衰无常相。

  (12)器世成坏相:这是说有情所依住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大三灾、小三灾等无常相;如器世界成的时候,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渐次而成,壤的时候,火烧坏初禅天,水淹坏第二禅天,风台坏第三禅天,广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卷,及《杂集论》、《俱舍论》等所说。是名为器世界的成坏无常相。

  总上十二种无常相,可以分为三类:初七种通观内法(有情)和外法(无情)无常。八、九、十三种,唯观内法无常。十一、十二两种,唯观外法无常。在初七中又分为两类:初一相观所无,因为我我所性是本来没有的。次六相观所有,即于如幻有的法上观无常。在观所有中,又分为三种:初二种观微细无常。次一种观粗显无常。后三种观现在、当来、过去三世无常。次三观内法中,初总观自体无常,次观分段转变无常,后观微细心行无常。后二观外法中,初观资产无常,后观器世界无常。

  (二)苦相:苦是逼迫义。苦相差别,有三种、八种、六种等,已如前说,不再重覆。这里说一说由了知无常相则能够进而了知苦相意义。修观行的人,由作意力寻思观察,于无常行得决定。由三分无常为缘,苦相可以了知。(1)由生分无常为缘故,苦苦性可以了知。生是本无今有,就是本来无有的法而今现起为有,修观行的人,就于这本无今有的新生法上,作意思惟,如是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当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苦品诸行,体是逼迫,不可爱乐,由此生分无常为缘,而了知苦苦性。(2)由灭分无常为缘故,坏苦性可以了知。灭是已有还无,就是已经生起的有法,坏灭无有了。修观行的人,于诸行坏灭作意思惟:已有的法还归坏灭,了知乐品诸行,亦不可爱乐,以乐品法终归坏灭故,由此灭分无常为缘,而了知坏苦性。

  (3)由俱分无常为缘故,行苦性可以了知。俱分即生灭二分,粗重的有漏诸行相续流转,无论是生起与坏灭,俱不可乐。由此俱分为缘,而了知行苦性。

  其次,修观行的人,由生灭二无常故,了知八苦。就是由作意力思惟有生灭二法所随逐的诸行中,就有生等八种苦性,故佛陀在经说言,若无常的法即是苦性。

  如上所说,观行者由思惟无常,就能够悟入佛陀在经中说的由无故苦的意义。但是应该知道,经教中说无常故苦,不是指一切有为行法来说,而是专指有为行中的有漏杂染法,否则圣道法是无常故,也应该是苦了。

  (三)空相,空是非有义,无所得义。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了知唯是依因托缘而现起的如幻有法。没有常恒凝住不变的固实性和我我所相;固实性非有故,我我所相不可得故,所以说名为空。但空并不是一切都无所有,仅仅是在蕴处界法上空去虚妄计执的固实性和我我所相,由因缘和合的如幻法则宛然而有。这样解空,才是正观空相;若说空是一切皆无,那就堕到顽空断见上去了。《集论》说:“于蕴界处常恒凝住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瑜伽师地论》三十四卷说:“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根境)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为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四)无我相:我是实有、常一、主宰、自在义,一般众生和有我论的外道,都于蕴处界中虚妄计执有我我所相,但以正慧观察,正理推征,蕴处界中,无论是内事和外事,都没有实有常一主宰自在的我我所相,所以如来在经中说,一切法无我。《集论》说:“由蕴界处我相无故,名无我相。”《瑜伽师地论》三十四卷说:“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

  修观行的人,为什么对于苦谛需要修四行相观呢?为了对治常、乐、净、我四种颠倒的虚妄执着故。由观无常行相,对治当倒;观苦行相,对治乐净二倒;观空、无我行相,对治我倒。如《瑜伽师地论》五十五卷说:“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

  

《苦谛》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集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