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死亡觀的主要內容
楊麗
藏傳佛教關于人生生死的一些看法
人們都說西藏是神秘的,主要原因就是西藏的宗教爲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並與本土宗教苯教相互融合形成獨具雪域特色的藏傳佛教以後,佛教文化就已成爲西藏的主體文化,佛教的思想觀念已滲透到人們的思維模式、道德規範、風俗習慣、行爲方式中,同時在藏族哲學、文學、教育、法律、天文、醫學、美術、建築等方面打上深深的烙印。對于生死這樣重大的問題,藏傳佛教更表現出了雪域獨有的特色。
作爲一支有別于印度佛教和漢地佛教的宗教流派,藏傳佛教雖有自己的特色,如自己原始的苯教信仰、神秘的密宗現象等,但藏傳佛教依然以印度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爲主的。在生死觀問題上,藏傳佛教繼承和發揚了印度佛教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學說,其中包括叁世、十二因緣、六道等理論結構,將人的一生劃分爲過去、現在、未來叁部分,人在現世中得到的幸福或者災難都是前世行爲的因果報應,而在現世的善惡行爲同樣成爲來世報應的根據。佛教以四谛、十二因緣等理論爲基礎,認爲人生是苦,並用十二因緣的因果關系來論證人生是苦。但是佛教認爲苦是可以解決的,佛教的經典中滲透了對生死的態度,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就是叁種解脫生死之苦的方法。四谛是以苦爲因是修道求果的解脫法,十二因緣是以因果關系爲基礎的解脫法,六度則是自利利他的解脫法,可是若要從根本上解脫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消除“我執”,佛教認爲衆生由于不能體認自己的心性,而起種種妄念,執著,造業,結果受因果報應,在生死中輪回,沒有期限。故衆生只要能夠了知體認自己“本無生死的寂滅之心”,看清生死實相,便可以正確的看待生死,所謂“生死涅槃”。所以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深深的反映在藏族人民對待死亡的態度上。
“輪回”一詞中,“輪”指車上的輪盤,“回”是指車的轉動,輪回是比喻衆生的生死流轉,沒有了期,就像車輪的不停轉動。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前,在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就已經出現了有關輪回的思想。人們認爲在生前活著的時候如誦讀《吠陀》,並且按照《吠陀》的教義來要求自己的行爲,如苦修、布施、不殺生、禁欲、修煉瑜伽等,那麼死後就可以轉生到好的境界,享受福報;如果不信奉《吠陀》那麼死後就會使靈魂沈淪在痛苦中,從而轉生爲低賤的首陀羅種姓、賤民或者動物。這樣的思想無疑對後面佛教的形成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佛教認爲世界上的任何生物在來到這個世界前已經經曆了無數的輪回,現在所在的世界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只是宇宙無數世界中的一個,對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說,世界只是衆生暫居的地方。這樣的思想反映在生死觀上則認爲死亡並不代表結束,而是生命的又一次旅行。人死之後,根據現世的業而前往“六道”中承受相應的果報,在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和地獄“六道”中輪回,“六道”中的每一道都是六種主要煩惱的結果,即驕傲、嫉妒、欲望、愚癡,貪婪、嗔恨,根據現世的因得來世的果。藏傳佛教在接受印度佛教因果報應、業報輪回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在人的生死問題上作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把人的生死狀態劃分爲生死兩個單一的過程,而是劃分爲出生、臨終和死亡、中陰、轉世四個狀。
關于生,佛教認爲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死亡的倒計時,死是蘊含在生命之內的,宇宙間的生物無不如此,都會經過孕育、出生、成長、衰老,死去這幾個過程。世人一般都體認不到“生死互滲”的道理,都樂生厭死。在人們的眼中,生是充滿著生機,代表溫暖、活力、光明、擁有,盡管生活中業存在這不盡人意之處,但是人們在生活中還可以享受到榮華富貴、天倫之樂等等,所以生是人們留戀的;而死則代表消沈、冰冷、枯竭、黑暗、喪失,人們都極力逃避與死亡有關的東西。生與死雖然截然不同,但生的瞬間就已蘊含著死的因素,兩者是互滲而統一的。正是有了生死這一對無法解決的矛盾,佛教才進一步認爲人生是苦,並用“八苦”概括了從物質索取到精神空虛,從身體病痛到心理壓力各方面的痛苦,用“十二因緣,”的因果關系論證苦的形成過程,讓人們更貼切地感受生活之苦。佛教又認爲苦是可以解決的,佛教的八正道、叁學和六度就是叁種解脫生死之苦的辦法。佛教讓人們認識到人身難得,在“六道”中輪回,能轉生爲人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全世界有60多億人,感覺數量很多,但是若與芸芸衆生相比簡直是滄海一粟,所以要珍惜人生。在珍惜人生的基礎上讓人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超越生死輪回而徹底解脫。于是佛教教導人們在這一生中努力修習佛法,用八正道,叁學來指導規範自己的身,語,意,用六度來教導人們自利利他共同解脫,佛教主張只要潛心修習,深悟佛法,就能超越生死六道輪回。
關于臨終,藏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也許最殊勝的就是重視臨終關這懷。所謂臨終關懷,“是指社會各階層,包括慈善團體、醫務人員、社會工作者、宗教人士、志願工作者組成的社會團體,對臨終病人、家屬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會的支持和照顧,它以延長臨終者的生存時間爲目的,以提高臨終階段的質量爲宗旨”。我們通常講臨終關懷僅僅是對即將離開世間的臨終者而言的,並不針對臨終者的家屬來說,臨終關懷不僅是情感上的關懷,而更多的是讓臨終者面對死亡,正確地看待死亡,了解生命的意義。面對死亡,每個人都充滿了恐懼,因爲人們認爲現有的一切都會隨著死亡的到來而消失,人們面對即將失去一切時,都會表現出否認、憤怒、失望、接受等幾個心理過程,所以臨終者更期待被人理解,作爲家人或者朋友要幫助臨終者面對死亡,幫助他確立死後能轉生叁善趣的信念。由于受到佛教的影響,藏族人民特別是生活坎坷的人對死亡卻又充滿了希望,認爲死後可以轉生更好的境界,故藏傳人民表現在臉上的死亡態度更多的是安定、慈祥、充滿信心。
關于“中陰”階段,是藏傳佛教針對如何面對死亡而獲得好的轉生而提出的在死亡技巧上下功夫就可以使死亡成爲人們轉生來世的入門之說。藏傳佛教將人的生存狀態特意劃分出了“中陰”階段,即人死後到投生前的這個階段,一般爲49天。按照《西藏度亡經》的觀點來看,生命是由連續不斷的意識境界組成的。最初是“生有意識”,最後是“t死亡意識”,介于兩者之間的即“中陰”境界,這叁個階段也分別稱作臨終、實相及投生中陰,他們代表初期、中期和後期“中陰”。《西藏度亡經》中對死亡的過程有詳細的論述,這本書在藏族人民的死亡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人們認爲對于處于中陰階段的亡靈念誦此法可以使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處的境界,幫助他們能更快地轉生。藏族家中若有人去世,則會請喇嘛爲其進行“超度”儀式,念誦《西藏度亡經》使他們能順利的進入叁善趣,並且家人也不能悲痛以免讓亡者有牽挂而不能轉生。家中有人離開令人傷心,但是藏族人民卻把這種傷心轉化成爲對死者的美好祝願。總的來說,藏傳佛教在生死問題上,對生和死都傾注了大量的關懷和祝願。
摘自《靈山海會》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