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的主體精神(黃總舜)▪P2

  ..續本文上一頁說有”。總之,“自了法”必須是方便法門,只有這樣,各種不同根器的人才能自悟,只有自悟,即由自本性中親自證得,方可達到無念境界,這是一種法與自性達到圓融無礙、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自了法是自悟法門、無念法門、方便法門叁者的統一體。

  析言之,“自了法”作爲禅宗的真理觀,有如下特性:1、自足性。一切法盡在自性中,自性具一切法。禅宗把萬法拉入個體心靈中,這就從根本上爲高揚個體在探求真理自救自度時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大開方便之門。2、相對性。佛法都是方便說法,說即萬般,理歸于一。由于佛法是根據不同根器的人因時因地因緣而施,故而個體不能把佛法當作教條,而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般苦之智,擇其善者而從之,使法與自性契合爲一,從而進入高度的精神自由的境界,即佛的境界。若不以自性爲主體,到處照搬硬套,就會陷入“法障”,永無解脫之日。3、自由性。法法而不系于法,以無念爲宗。法被我所用,如如自在,猶似無法,無法力爲正法。法不是一種外在的束縛自性的異己力量,而是從自性中親證得來的,與性是如如一體的。一切法我們都可利用,法不是目的,而僅僅是手段,達到目的後,應當把它放在一邊,不能被法束縛。個體應自如地依法而行,靈活運用,不能因法而礙了手腳。4。自證性。一切法都必須經過自證自悟的階段。諸法能不能成爲我自救的真理,以我的悟性爲限。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世間萬事萬物、山河大地、行雲流水、離合悲歡、善法惡法、天堂地獄、痛苦煩惱等等,對他而言都可成爲誘導人領悟自己本性的契機,換言之,都可成爲佛法。相反,一個煩惱很深的人,即便生活在天堂中,四周堆滿了佛經,他也只是視而不見,仍然展轉于六道輪之中,不得解脫,諸妙法對他而言不是他自救的真理。因此,面對衆多的佛法,我們不能執其一端,否定其余,而應用一種開放的心靈來容受它們,理解它們,切不可自我封閉,不可獨尊我悟之法而謗他人之法,要知道具有自證性、方便性。迷者正法也邪,悟者邪法也正,正邪全是自正自邪,非關法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正因爲禅宗倡導真理的自足性、相對性、自由性、自悟性,所以禅宗反對權威和個人崇拜。禅宗並不認爲佛經是至高無上、絕對不容懷疑的天條,而要求個體轉法不被法轉,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主張智信,反對迷信,主張以自悟爲中心,反對他人崇拜。釋尊告訴他的弟子“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遠不悟”。這種以高揚個體的主體精神的能動作用爲核心的懷疑精神正是禅宗的顯著特色。後期禅宗“見佛不拜”、“呵佛罵祖”、“逢佛殺 佛,逢祖殺祖”的做法充分地反映了禅宗依法不依人,依自了法不依不了法的主體精神。禅宗認爲,迷信佛法,求佛求祖,崇拜偈像,而不發揮主體精神,不但不能使人出迷津,渡苦海,反而成爲得道解脫的礙障,恰如《禦選語錄》所雲:“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 鳥盡迷巢”。總之,禅宗的真理觀認爲:吾心即法,吾心即佛,舍此之外,無他佛他法,因此我們應當學會自己思考,立自己的主腦,萬不可使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自性平等觀——禅宗的平等

  禅宗的平等觀與禅宗的真理觀是一致的,都體現了人的主體精神。禅宗所倡導的平等是建立在自主、自尊、自信之上。真正的平等也只有建立在個體的自主性基礎上,沒有自主就沒有平等,同樣的,沒有平等,也就沒有真正的自主。自主和平等是從內外兩個方面對主體的規定。禅宗的平等觀是以“萬法唯心”、“自性即佛”爲理論基礎的。禅宗認爲,衆生皆有佛性,心佛衆生是一體的,從佛性角度看,佛衆生是平等不二、沒有分別的;悟則衆生即佛,迷則佛即衆生。不僅佛衆生是平等無別的,而且衆生與衆生之間,有情有性與無情有性之間也是乎等的,民主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這種平等是超階級的,絕對的平等。《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無壽者相”,就是要求個體破除我執,放棄以自我爲中心,打破人我衆生之間森嚴的等級觀念,從而達到同體一心的真正的自主平等。禅宗的平等觀要求我們無條件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正當權利,尊重他人的選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壇經》雲:“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內見佛性,外行恭敬。若輕一切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德。自性虛妄,法身無功德。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已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這就是說,個體一方面要自尊自信,以自身爲依處,同時又要平等心待人,不生高低、貴賤、貧富之分別心,具有同體慈悲。無緣慈悲的精神

  禅宗的平等觀念除了表現在佛性平等方面之外,還表現在佛法之平等。禅宗認爲,性含萬法,萬法都是佛法,佛法之間沒有貴賤之分,只有方便之分,任何佛法都是自足的、自由的、自悟的、相對的,同時又是與其他佛法是平等的。佛法並不具有排他性,因爲一切法皆是佛法。說即萬般,理歸于一;路有千萬條,目的只有一個。這種萬法平等、一切法皆是怫法的平等觀念體現了禅宗開放型的文化觀。換言之,禅宗是包含一切的,並沒有排他性。這種包含意識,這種博大的襟懷,恰恰體現了禅宗的高度自信,是主體性發展到極至的表現。印度阿育王遵照釋尊的寬大慈悲、兼容並蓄的遺教,刻诰文于石上雲:“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僅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因此,和諧才是好的。大家都應該谛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谛聽其他宗教的教義。”

  這是何等寬容、博大的精神!這種精神恰恰是建立在對個體心靈包容一切的主體精神的無限張揚的基礎上。人越自信,越具有自主性,就越寬宏;越不自信,依賴性越強,就越狹隘保守,缺乏創造性。禅宗“俯仰天地,包攬萬物”正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之主體精神的集中體現。佛在最後的遺教中說:“我沒有想過,你們(弟子)是屬于我的,衆生是屬于我的,……我不過是你們當中的一個。常常和你們大家在一起,……我從不壓迫念念德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輕。”另外,惠能在解釋“自歸依”的含義時也談到平等觀念,他說:“自歸依者,除卻別人,也不會要人來服從我”。(轉引自林世敏老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這感人至深的諄諄海語,應當成爲我們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真正的自信、自尊、自強!

  莊嚴地獄觀——禅宗的實踐

  禅宗的主體精神最終落腳到它的實踐觀上。禅宗特別注重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禅宗大師惠能認爲“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行俱備”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義,不在口诤。”可見,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是禅宗的本質特點。禅宗要求人“努力依法修,”“念念修行佛行。”沒有親證自修,就談不上禅,更不用說解脫。因爲一個人的命運由自己主宰,萬法都在自己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覺海慈航”,現在只須自己付之于行動,就可達到彼岸;若自己只口說不行,即便是釋尊本人親自來,也代你不得。這裏應當注意,禅宗所說的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主要是指個體的精神自我淨化和升華過程,亦即超越世俗功利欲念以及由此而來的諸煩惱痛苦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精神自由境界。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佛法、目性、親證是叁位一體,不可分割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環,都是不完滿的。

  說禅宗的實踐主要指個體精神的自我淨化自我升華過程,並不是說個體要與世界割裂開來,獨善其身。恰恰相反,禅宗主張,個體應當在充滿喧嘩與騷動、煩惱與痛苦的人間生活中,砥砺自己的意志,達到心靈的淨化和升華。這一過程是入世而出世的過程。說它入世,是因爲個體不脫離社會生活,不逃避責任,說它出世,是因爲個體超越世俗的混濁,保持自己清淨純潔的自由心靈。在世而出世的心靈自救過程是禅宗實踐觀的另一特點。“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一念悟,煩惱即菩提,地獄即天堂;一念迷,佛即衆生,天堂即地獄。”由此可見,天堂地獄、煩惱菩提,本是一體的,區別在于個體的主觀努力如何。自己若能淨化心靈,保持自性的清淨自由,日常生活、穿衣吃飯都是修行,無須出世間去作他求。

  禅宗實踐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自性心靈的淨化與升華同普濟衆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主動地去爲他人擔當苦行,幫助他人明心見性,在爲他人受苦受難的過程中,達到自身的淨化和完善。“一切衆生病故我病”、“爲衆生入生死”,“我當下地獄,不惟下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且常樂地獄,不惟常樂,且莊嚴地獄”,“衆生無邊誓願度”,“鐵肩擔道義”……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很多,它們反映了禅宗實踐觀中那種爲人類赴湯蹈火的崇高的主體意識和慈悲精神。與衆生同生死共患難、在黑暗王國中爲衆生帶來自救的希望,這種把個體與全人類統一起來的“莊嚴地獄”的實踐的主體精神,構成禅宗哲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千百年來,它激勵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把自我完善同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勇于承擔苦行,爲民請命,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激動人心的壯麗詩行。莊嚴地獄的實踐觀是禅宗主體精神的最高體現。

  總之,禅宗“莊嚴地獄”的實踐觀,要求個體主動地積極地投入現實苦難的生活,自覺地把自我完善同人類的普遍命運統一起來,去掉自私自利的小我,在爲他人擔當苦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主體的精神作用,使自己不斷淨化,不斷升華,達到清淨自由的佛的境界。

  上面我們用了相當長的篇幅,從禅宗的世界觀、命運觀、真理觀、平等觀、實踐觀等五個方面詳細地剖析了禅宗的主體精神及其具體表現。我們發現禅學充滿了積極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救世精神。它處處把人放在主體地位,要求個體保持獨立自主的人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養成自信、自尊、自強的主體意識,把自己的命運同全人類統一起來,在爲全人類謀自由的過程中,達到自身的完善。同時我們也指出,禅宗所講的主體.主要是精神主體,禅宗所講的實踐主要指主體的精神活動。但是,只要我們把宗所倡導的主體精神從心靈王國降到物質實踐的世界中來,那麼這種“唯我獨尊”“鐵肩擔道義”、“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不正是我們的現實生活所需要的麼?

  

《禅宗的主體精神(黃總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