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文化的定位(黃總舜)

  禅文化的定位

  黃總舜

  近十多年來,“禅文化”這個概念,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凡是與佛教或禅沾上邊的,統統都被納入“禅文化”的範疇。如禅與茶道、禅與書法、禅與繪畫、禅與詩歌、禅與音樂、禅與建築,乃至禅與哲學、禅與心理學、禅與管理學、禅與民族精神,等等。應該說,這些跨學科的邊緣研究,對人們認識禅的精神是有幫助的。但是,嚴格來說,這些研究還僅僅是外圍的,還沒有深入禅文化的核心。

  本次夏令營活動,既然把“禅文化”作爲主題,我們就有必要首先對禅文化的精神實質作一個簡單明了的揭示。這不僅對我們體會禅的精神有幫助,同時對我們更深入地領會與禅有關的諸如茶道、書法、繪畫、音樂、建築等實踐活動,也是很有幫助的。

  1、什麼是文化

  談到文化,一般人都把它理解爲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産能力以及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是廣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則僅指精神生産能力和精神産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如科學、哲學、藝術、宗教,等等。

  實際上,這種理解僅僅是一種現象上的描述,並不是“文化”的本原意義。

  “文化”一詞,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是有獨特含義的。

  “文”,原指鳥獸皮毛之色彩、花紋,後引申爲文字、文辭,禮樂製度,法令條文,文雅的儀表,以及與武相對的懷柔的教化手段,等等。有時還作動詞用,當“文飾”、“妝飾”講。“化”主要是指“教化”。合而言之,“文化”的含義可以概括爲個體、社會和環境的德化與美化,以及相關的創造活動和精神産品。

  2、什麼是禅文化

  禅文化就是借助禅的理念、禅的智慧、禅的修行方法,實現個體、社會及環境的德化與美化。在這裏,禅是體,文化是相和用。個體的德化與美化,謂之文;社會人群的德化與美化,謂之化。化就是教化。

  德化與美化,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要淨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自己的人格、優化自己的智慧、強化自己的力量。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團體關系、國家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等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優化自身素質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和諧自他關系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自覺自度,稱之爲覺悟人生;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覺他度他,稱之爲奉獻人生。

  3、禅文化的基本內容

  禅文化的基本內容包括如下四個層面:

  (1)禅的理論(聖言量)與禅的證悟。這是禅文化的核心,或者說活的靈魂,屬于禅之體。它純粹是一種精神的淨化和提升過程,可以稱之爲“禅心”。

  (2)禅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與應用。禅是不分職業和場所的。不同職業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落實禅、運用禅、體現禅。生活中的每個場景,也同樣是如此。走路中有禅,喝茶中有禅,治生産業中有禅,爲人處世中有禅。禅是無處不在的。當禅的精神落實到生活中的時候,換句話講,當生活被禅的光芒所照亮的時候,生活本身便成了禅境。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可以稱之爲“禅用”,或者說“禅境”,禅心所現之境、所化之境。

  (3)禅心、禅境的再現和傳達。當一個人證悟了禅心之後,他將不滿足于一己之享受,他還必須通過種種善巧方便,主要是藝術活動,再現和傳達自己在禅修過程中所得到的智慧和禅悅,以便與更多的人分享。實際上,這是一種審美的教化,我們可以稱之爲“禅藝”。

  (4)對上述叁個方面的內容,包括禅對整個社會文明的影響,從理論上進行描述和探討。這是禅文化最邊緣的一個層次。我們可以稱之爲“禅學”。

  作爲夏令營的主題,我們所說的禅文化,主要是指前叁個層面的內容。我們舉辦禅文化夏令營的目的,是想通過坐禅、行腳、品茶、勞作、書法、繪畫、音樂、詩歌等豐富多彩的禅文化形式,讓所有參加夏令營的營員,能夠初步體驗到禅的超越、自在和喜悅,從而激發他們證悟禅心的興趣和願心,學會用禅的智慧看待人生,提升人生的品位,美化自己的生活。

  4、禅文化的基本特征

  這裏所說的禅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就前叁個層面的內容而言的。

  (1)禅文化,作爲心性的修養,其立足點,直透宇宙人生的實相(緣起性空、法界圓融),力破我法二執,包含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表現出無相、無念、無住的叁無精神。這種精神遠離了一切形式的執著和恐懼,呈現出一種罕有的平等、祥和、圓融、開放和承擔的特色。其它異質文化,雖然也有講道德修養的,但是並沒有觸及人類靈魂最深處的私心,也就是我執,因而,這樣的德化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禅文化,作爲個體、社會和環境的德化和美化,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文化。

  一方面,禅文化的立足點雖然至高遠、至徹底,但是,另一方面,其下手處,卻又是至細微、至具體的,具體到當下,細微到現前一念。人們常說,“歸依佛法僧(叁寶),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淨化身口意(叁業)”。在《壇經》中,六祖曾把“佛法僧”解釋爲“覺,正,淨”。覺而不迷——就是要時時刻刻在在處處提起正念;正而不邪——就是要堅持五戒十善八正道,遠離不正見;淨而不染——就是要遠離貪嗔癡,做到無念無相無住。這四句話道出了禅文化修養的日常用功之要點。

  (2)禅文化,作爲一種精神創造活動,與一般的創造活動相比,表現出無我之我、無法之法、無爲之爲的特色。所謂的無我之我,就是將自我意識淡化到了極點,表現出物我一如的自然的平淡。所謂的無法之法,就是依法而不執著于法,達到了一種“無法”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所謂的無爲之爲,就是完全超越了個人的功利目的,即遠離了一切對得失成敗的顧慮。無我、無法、無爲,表明禅者在其創造、再現、傳達富有禅意的活動中,內心完全處于一種虛靈的狀態。寂而不枯,靈而有定,謂之虛靈。

  (3)禅文化,作爲傳達禅心、禅境的藝術産品,一般都表現出空靈、真實、自然的品質。

  空靈的字面意義是靈活而不可捉摸。這裏指動靜不二,空有不二,虛實不二的生命之境。這種生命之境是靜到極處的動,動到極處的靜,是空到真處的有,有到真處的空,是孤寂中的靈動,虛無中的充實。空靈是禅者以寂滅無礙的心(我空),契入宇宙萬物無常性空之實相(法空)後,所感受到的“宇宙的心跳”和生命的絕對活潑與自由(靈)。空即無常,即有限,即生滅;靈即永恒,即絕對,即神聖。空是靈的表現形式,靈是空的內在生命。有空方有靈,無空則無靈。靈借空方顯,空借靈方活。空即是靈,靈即是空。另一方面,靈就是自性,就是宇宙的寂滅心,就是活潑,就是自由。空就是心的無我,就是心的超越,就是心的清虛。我們只有以空的心,才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靈。無處不在的靈時時刻刻在空的萬物中閃動;而能否捕捉到它,則看我們是否具足空的心。

  空靈是指契入宇宙人生的真實性之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審美特征。在禅這種最高級的審美活動中,一切有爲法,包括山河大地,花草鳥蟲,治生産業,悲歡離合,都可以成爲審美的對象,亦即都體現了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真理。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卷九中講:“生死即空故名真,生死即假故名善,生死即中故名妙”。這裏的“妙”就是美。同書中,智者大師還講:“諸法即是實相之異名而實相當體,又實相亦是諸法之異名而諸法當體”,“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宇宙萬物的真實性就是中道實相,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指事物的空性,平等性,共性,寂滅性,神聖性,超越性,永恒性,無限性。事指事物的假有,差別性,個性,生滅性,現實性,有限性,無常性,虛幻性。無礙指事物之間的統一性,圓融性,和諧性。理事無礙意味著一一事物當體是平等性和差別性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一與多的統一,個體與整體的統一,自主性與圓融性的統一,寂滅性與生滅性的統一,永恒性與無常性的統一,神聖性與虛幻性的統一。由于一一事物當體就是這種統一,所以,一一事物,不論是有情還是無情,不論是有智還是無智,當下具有絕對的存在價值和絕對的神聖性,這種價值和神聖性,不以人的功利需要爲前提,它是事物本自具足的。當人們當下直觀到事物的這種統一性,這種絕對的存在價值和神聖性,即是見到事物的真實性或本來面目。

  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日常事物所蘊含的那種無限深邃的真實性,是一無所知的。我們總是只看到有的一面,現實的一面,無常的一面,有限的一面,假的一面,個體性的一面;卻看不到無的一面,超越的一面,永恒的一面,無限的一面,空的一面,統一性的一面。換言之,我們只看到事物的“顯”,而看不到事物的“密”,只看到事物露在外面的飄忽的“雲彩”,卻看不透它身後深邃的“星空。”于是我們便可以理解,爲什麼在同一個天底下,同對一片風影,對于禅者來講,舉足是清淨,隨處是蓮華,無處不生機;而對于一個平常人來講,觸目更多的卻是死氣沈沈,煩惱陰郁。禅者的眼中,一切都是活潑的,親切的,溫馨的,鮮豔的,神聖的,清淨的;而在平常人的眼中,一切都是僵化的,陌生的,冷漠的,灰色的,不潔的,平庸的,無意義的。

  從結構上看,空靈之境往往表現爲一種“矛盾的寂態”:于幽靜中顯生機,有限中顯無限,短暫中顯永恒,平淡中顯神奇,充實中顯虛靈,無序中顯有序,一法不立中顯萬法皆備。事實上,在禅境中,幽靜與生機、有限與無限、短暫與永恒、平淡與神奇、充實與虛靈、無序與有序、一法與萬法等二元對立,已被空寂的心所超越。它們從相對的世界中回複到一體不二的絕對的本原狀態,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一真法界。它們相即相入、互爲隱顯,互爲主伴,變化無窮,幽隱難測。

  因此,在以表現禅境爲主題的詩、畫、書法、音樂等藝術活動中,藝術家們特別注意強調要捕捉生命中的這種“矛盾的寂態”,例如無限的空間與有限的景物,永恒的時間與短暫的人生,以及遠近、高低、黑白、虛實、濃淡、枯潤、抑揚、清濁等意象的矛盾,以此來表現生命之形而上的渴求、價值和意義。司空表聖所標舉的“象外之象,景外之致”,其實就是這種“矛盾的寂態”。只有它才能夠傳達那種如“羚羊挂角,無迹可求”、那種“透徹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的生命的空靈。生命的空靈因爲不可捉摸,所以當它被通過“矛盾的寂態”意象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時候,往往顯得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令人生超逸之想。是以古人把這種表現生命之空靈的藝術作品列爲藝術的最高品位,稱之爲“逸品”。唐詩中真正爲後人所傳誦的,絕大多數是那些空靈的詩句,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李白的“平潮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劉禹錫的“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等。

  所謂自然,就是巧奪天工,返樸歸真,看不出人爲的痕迹。細究起來,自然有兩層含義,一是如其本來,沒有遮蔽,沒有歪曲,完全符合實相。二是超越了物我、心境的二元對立,安住于“不二”之境。顯然,這種自然是一種高度自由的審美境界。

  5、生活禅與禅文化的關系

  禅文化與生活禅,二者都強調禅與生活的統一,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說有所不同的話,爲了校正佛法與現實生活的脫節,生活禅更強調禅的生活化,在生活中修行,這是一個由體即用的過程;而禅文化則更強調生活的禅化,在修行中生活,這是一個由用即體的過程。

  

《禅文化的定位(黃總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