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光山是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
宮哲兵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曆來認爲,天臺宗由隋代高僧智顗開創,浙江天臺山是發祥地。但筆者認爲,天臺山時期已是天臺宗的鼎盛時期,而智顗是天臺宗的集大成者。智顗之後,天臺宗內未有超越其上者。從這一角度看,天臺山並非天臺宗的發祥地,智顗並非天臺宗的開創者。那麼發祥地何在呢?開創者何屬呢?筆者認爲,河南光山才是天臺宗的發祥地,智顗之師慧思才是天臺宗的開創者。
一、慧思在光山已建立了佛教宗派
慧思,後魏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他15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外出參訪多年,後拜望慧文爲師,第二年即大悟。慧文是在江淮一帶遊學講經的高僧,他沒有拜師,是自學印度僧人龍樹的著作《大智度論》、《中論》而悟道的,所以他以龍樹爲師。天臺宗的師承系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這就是說:慧文爲天臺宗二祖,慧思爲叁祖,智顗爲四祖、灌頂爲五祖。慧思繼承和發展了慧文“一心叁觀”的學說,創造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關于智顗,他提出一切智慧(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等要以|“佛之知見”爲最高標准。關于實相,提出十如實相之說,即所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來究竟,爲攝一切法實相。在修行實踐方面,他創立了“法華叁昧”、“法華安樂行”。與慧文居無定處不同,慧思在光山大蘇山建立了獨立的寺院經濟和勢力範圍,收了大量的弟子,如智顗、玄光等。他在光山開嶽寺、觀邑寺修行14年,爲他和弟子們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與慧文重視《般若經》,後來這稱爲天臺宗最顯著的標志之一,以至于天臺宗也被稱爲法華宗。
由以上所述可知,在光山時,慧思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修行時間製度,建立了獨立的思源經紀和勢力範圍,有了以《法華經》爲正宗的經典系統,有了拜師(慧文)收徒(智顗)的師承系統,這些足以證明佛教的一個宗派已經形成。
當一個宗派形成以後,往往就要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傳播自己的理論和修行實踐。在光山居住14年,建立了自己的僧團之後,慧思開始南征東進。他本人率領40多名弟子前往湖南,入住南嶽衡山。在那裏開講《法華經》,實行定慧雙修,教觀並重,威望極高,陳主迎他到都建業,尊他爲大禅師,傾動一時。慧思離開光山前,令智顗與法喜27人東行往陳都金陵弘法。智顗不負師托,在幾十年的艱苦努力下,使天臺宗稱爲當時江浙一帶最有勢力和影響的佛教宗派。
二、光山時智顗拜師求學、思想形成的地方
慧思在38歲進入光山之前,像慧文一樣,遊行各州,宣講佛經。這一期間他和弟子經常受到邪惡之人的施毒加害,飽受磨難。入光山後,他發誓寫造金字《般若經》,44歲時完成此心願。又撰《立誓願文》,敘述自己出價學佛、各地遊化、受人毒害、發心寫造金字經本的過程。他發誓要借助神力,修行解脫,實線廣度衆生的大願。
慧思在光州影響日大,加之《立誓願文》流傳甚廣,周邊信衆越發越多,前往拜師求學者絡繹不絕。智顗就是這時從湖南步行千裏,冒著戰亂之險前來歸依他的。智顗祖籍河南許昌市,東晉時舉家遷居湖北監利縣,俗姓陳。17歲時到長沙市果願寺出家,20歲受具足戒。22歲時聽說著名高僧慧思在光山講經,仰慕而來。智顗白天聽慧思講《法華經》、《般若經》,晚上則依慧思創立的法華叁昧、法華安樂行入定修行。在光山的七年,奠定了智顗的佛學基礎,決定了他終身繼承和發展天臺宗的志向。
慧思對智顗格外欣賞,常令智顗代講《大品般若》,他“在座觀聽”。有一次,當智顗講到一心具足萬行處,慧思特別指示說:《大品般若》所講的只是次弟義,《法華經》講的才是最高圓頓義。慧思認爲,《般若經》固然十分重要,但《法華經》是最高境界。從佛的教化碾轉增勝上看,《法華經》比《般若經》要更進一步。他稱《法華經》是大乘頓覺疾成佛道的法門。這些教誨對于智顗一生尊《法華經》爲天臺宗最高經典,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從慧思、智顗對道教丹田說的吸納態度,也可以明顯看出兩人的學術師承關系。慧思在《立誓願文》中曾說:“願諸賢聖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籍外丹力修內丹。”智顗則引用師言,把道教的丹田說作爲止觀安心的一種方法。說:“次有師言,臍下一寸,名尤陀那,此雲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
慧思特別注重行持,他一生堅持的由定入慧的學佛之道,受之于慧文,傳之于智顗,稱爲天臺宗的重要法門。智顗後來創立“四種叁昧”、“十乘觀法”、“二十五方便”等法門,都是對慧思的繼承。智顗終身不忘慧思7年的教誨之恩、師生之情,他臨死前給晉王楊廣寫下《遺書》,其中一個要求就是請楊廣爲老師慧思寫一篇碑頌。
叁、智顗主要學說源于光山慧思
智顗學說的中心,是以實相論和性具說爲基礎上的止觀學說。這一止觀學說是對慧思定慧學說的繼承。道宣在《高僧傳·慧思傳》中稱慧思“定慧相資”、“教觀並重”,“定慧雙開,晝談義理,夜便思擇”。這是一種既重義理智慧,又重禅定修行,並將二者結合的方法。智顗在解釋止觀二法時說:“止乃優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養資,觀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借。”智顗的止、觀二法,正是慧思定慧二法的發展。天臺宗五祖灌頂在介紹智顗的叁種止觀學說時,已說明它來源于南嶽慧思。他說:“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
智顗的“圓融叁谛”學說是師承慧文、慧思的“一心叁觀”學說二來。“一心叁觀”是指《大度智論》上講到的叁種智慧,即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它們本于一心。智顗將假、中、空的“叁觀”,與俗、真、第一議谛的“叁谛”,以及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的“叁智”都結合運用,叁而一、一而叁,完成了“圓融叁谛”的學說。他認爲,以上叁者合異而義同,因爲都由一心統率。他說:“只心事一切法,一切法是心。”叁谛是實相的叁種形態,真正的實相就是心。“心名不生,亦複不滅,心即實相。”
慧思的十如實相之說,被智顗擴充爲:“一念叁千”之說。智顗說:“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就是說,我們當前的每一年頭都圓滿地具足了一種法的所有性能。這種“心具萬法”之說與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的觀點是大致相近的。“一念叁千”的學說,在天臺宗又常被稱爲性具觀。慧思以十如實相說爲基礎,分析性具染淨。他說,“如來之藏,以本以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如來藏,是佛教“六識”中的根本心識。心識本染,或心識本淨,或心識有染有淨,是當時佛學界有爭議的觀點。智顗以“一念叁千”論爲基礎,突出二性中的性染一面而立性惡論。人性善惡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問題,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漢唐學者都有論述,各有見解。由慧思的性具染淨說到智顗的性具善惡說,體現了佛學中國化,佛學理論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結合。
以上從止觀、實相、性具、圓融叁谛、一念叁千等天臺宗的基本學說,論證了智顗的學說大多師承于光山慧思。當然,他使這些學說更系統、更完整,並且在許多方面又有所獨創。
綜上所述,慧思在光山已建立了佛教宗派,培養了智顗等一大批優秀僧才。這個宗派在成熟之後南進東征,在湖南衡山和浙江天臺山一帶建立了更大的勢力範圍。慧思和智顗相繼成爲當時中國南方佛教界的領袖人物。智顗是天臺宗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事業的高峰固然是天臺山時期,但是他的佛學理論基礎是在光山追隨慧思的七年裏奠定的。如果不是在光山接受了慧思的一心叁觀、定慧雙開、十如實相、法華叁昧等系統的教、觀訓練,納悶他再天臺山就不可能演出那麼多有聲有色的曆史劇,也不可能創造出圓融叁谛、一念叁千、性具善惡、止觀並重等系統的天臺宗佛學理論。
將光山與天臺山比較,將慧思與智顗比較,筆者認爲,光山時天臺宗的發祥地,慧思是天臺宗的開創者;天臺山已是天臺宗的鼎盛時期,而智顗當之無愧爲天臺宗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