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天臺教中的淨土思想
袁樹森
臺宗教義對淨土的理論是有說明作用的。這樣會使大乘各宗對淨土有新的認識——即淨土並不是淨土宗的淨土,而是所有大乘諸宗的淨土。
換言之,大乘各宗可依本宗的修行方法專一苦修,但應以淨土爲歸,方是千穩萬當,當生成就之法。若根據末法時期的特定環境,根據衆生的根機而論,應是越簡單的法門越好。法門越簡單,效果卻越殊勝。當今依念佛法門正修者,往生的例子很多,即是最好的說明。
筆者認爲:修行以臺淨結合爲最好。即以臺宗教義爲導,以念佛爲正行,以求生淨土爲歸,最爲圓滿。
一、怎解如來真實義
佛在《華嚴經》中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本來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根本智,一切種智自然現前。”
這就是佛的真實義。讀遍了大藏經,了解了八萬四千法門,無不是要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去掉妄想執著而已。妄想執著去掉,圓成佛道。從理論上講,就這麼簡單,這麼明白。但要從事上說,就太難太難了。妄想執著是多生多劫結集積累而成,去掉它談何容易。我們今天選擇各種法門,苦苦修行,爲的就是去妄顯真。
佛當年在世,能看出弟子們多生多劫的經曆,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給你調心調身,教你對機的法門。正好似衆生有病,佛不但知道你的病情,你的病因也知道,這樣開出的藥方,自然是對症下藥,哪有不很快痊愈的。
今天,佛雖已人大般涅槃,但佛把各個法門留給了我們。法門是藥,妄想執著是病。若能對症用藥,自會藥到病除。
選擇什麼法門才適合今天行人的根機呢
佛在《大集經》中曾明確開示:“未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佛怕衆生成佛畏難,從一時講《華嚴經》,到五時講《法華經》、《涅檠經》,都明確指歸西方淨土。方等時又不問自說,講出淨土叁經[1],苦口婆心勸我們求生淨土。往生淨土雖不是當下成佛,但一經往生,圓證叁不退,必然成佛。而求生淨土,又是帶業往生,容易得使人難以置信。
“一切法由心想生。”[2]“唯心所現,唯識所變”[3]。既然妄想執著不能離開,想去天堂,造做去天堂的因,就去了天堂;想留人道,造做人道的因,下世就一定得人身。如果我們造的是淨業之因,一心求生極樂世界,又蒙阿彌陀佛接引,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呢
這淨因的修行方法也實在是巧妙至極,簡單至極,就是“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人人能念,人人能持。衆生根性不同,有人不想用這最簡單的,而願以其他法門修行,以淨土爲歸宿,一樣可以往生。只要修到心清淨,不管修什麼法門,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在開權顯實的《法華經》中,明確告訴我們:佛人涅槃,並沒有真舍我們而去,佛是用這個方法,讓我們不要懈慢修行。如果佛長久住世,我們的修行倒會松散,出離心不會強烈。只要我們認真修行,諸佛菩薩護法神都會給我們加持,這並不是講神通。[4]修到心地清淨,就會當下見佛,我們臨終時,佛一定會來接引。“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5]
綜上所述,佛的真實義就是讓我們去掉妄想執著,圓成佛道。未法時期,縱然我們不能修到當下成佛,只要修到心淨,必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二、大乘諸宗與淨土
大乘各個宗門多和淨土有著密切的關聯。從所持經典來看,多是指歸淨土。華嚴宗是以《華嚴經》爲依據。華嚴會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第一位老師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最後一位老師普賢菩薩導歸極樂,才爲圓滿。
律宗以嚴持戒行爲主,當年阿難尊者所誦出的第一條戒律即和淨土有直接的關系,這條是:“許多人倘若不滅除五項恐怖,五項罪,五種怨,那麼,在有生之年,身心都會嘗到無量苦惱,而且到了後世,就會墜人惡道裏。人如果沒有五項恐怖,五項罪,五種怨,那麼,在有生之年,身心都會洋溢著快樂;到了後世,也會出生天上的樂土。由此可知,大家一定要遠離五項恐怖才好:第一是殺生,第二是偷盜,第叁是邪淫,第四是妄語,第五是飲酒。”[6]
這段經文正是律宗常說的持戒到彼岸的依據,持戒到身心清淨,臨終念佛求生淨土,同樣可以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密宗常以持《大悲咒》、《楞嚴咒》或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n彌畔”爲正行,以往生大日佛國爲歸宿。密宗的金剛上師黃念祖老居士,一語道破密意:大日佛就是阿彌陀佛,大日佛國就是極樂世界。淨土叁經是密意之顯說,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大明咒》[7]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則密淨是完全相同的兩個法門。那爲什麼世尊當年還要說兩種法呢
這是因衆生的根性不同,不得不說此二種法門。有些人就愛帶有密意的法門,喜歡受持長一點的密咒,就只好一件事,說成一顯一密兩法,來滿衆生之願求。密宗有灌頂加持一說,淨土宗又何嘗沒有呢
你念誦“阿彌陀佛”,佛就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晝夜保護你,更令人鼓舞的是:“有衆生或坐或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就親到此人前,爲其灌頂。”[8]淨密之理是完全一樣的,個別淨密行人,還互有看不起對方,正是不明教理之故,所造口業真是冤枉。
唯識宗雖不是直接和淨土有關聯,但該宗初祖玄奘大師重新譯出《阿彌陀經》,將鸠摩羅什大師所譯《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譯爲“一心系念。”這幾個字的改動,也完全符合梵文的原意。這樣譯就可使行在淨土,又因念到“一心不亂”爲難者,更加信心十足了。當然鸠摩羅什大師翻譯得也有道理,念佛人到臨終一心系念,念佛不斷,因蒙佛接引加持故,使心達到一心不亂,得以往生淨土。鸠摩羅什大師在中國翻譯完了所翻的經典後,曾發下大願,如所翻經典完全是佛意,”則命終火化後舌根不壞。鸠摩羅什大師命終火化後,果然舌根不壞,足以證明,所翻譯的經典准確無誤。通過玄奘大師所翻譯《阿彌陀經》一事,足以說明唯識祖師關注淨土宗。
禅宗雖說不立文字,從言語道斷處明心見性,但這是有經典可依的。達摩祖師到五祖弘忍大師以《楞伽經》爲依。六祖惠能大師以後依《金剛經》。“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樣的句子在《金剛經》中很多,這樣的句子用臺宗的“空假中”來解釋最簡單明晰。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這是從事相上說,應該做莊嚴佛土的事。
“即非莊嚴。”這是從真如本體上說的,真如本性如鏡子,如無波之水,清淨無一物,又哪裏有莊嚴佛土在真心中呢
“是名莊嚴。”從事項上一定要莊嚴佛土,名字自然就叫莊嚴佛土。
這樣體相用的句子一定要看懂,要徹底明白其義理。有人沒有看明白,就到處說:“《金剛經》中佛說啦,不用莊嚴佛土,極樂世界還有沒有呢
”根本沒有看懂,就會誤入歧途。不如信願念佛。
《金剛經》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代表和中心。《道行般若經》中,佛更明確說出:“阿惟越致菩薩聞佛說淨土,聽聞後心生歡喜,深信、發願求生[9]。”
不少人認爲般若經典只講真空,不知真空妙有不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六祖惠能大師和臨濟大師對淨土修行的看法,至今仍有指導作用。
惠能大師告誡念佛人要反觀自性,要自淨其意才可往生。大師說:東方人造罪往西方跑,西方人造罪往哪裏跑
極樂世界好比有十萬八千裏,修十善,走了十萬裏,去八邪,又走了八千裏,極樂世界當下現前。[10]
臨濟大師曾說:“念佛孤明曆曆,正暗合道妙。”這一說法被許多法師講淨土經典時應用。
叁、臺宗經典與淨土
臺宗與淨土的關系最爲密切。以臺宗所依的經典來看,可以說對淨土是最好的說明。
開迹顯本的《法華經》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人人皆知的,道出了念佛人的真實利益所在。這正是澫益大師所說,散亂心念佛,已是成佛的種子,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生之理。只要生到凡聖同居土,古大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和佛菩薩天天在一起,哪裏會不開悟呢
!
《法華經》中,佛開權顯實,對我們講了實話:佛從久遠不可說的時劫前,早巳成佛了,《梵網經》中記載:佛從成佛到這次來人間,已有八千多次。再往前推移,在佛因地行菩薩道時,和阿彌陀佛是親兄弟,那時二人各發一個大願,一人要在苦難的六道裏永遠度生;一人在西方建立佛國淨土,這個淨土與十方諸佛淨土大不一樣,無比殊勝,只要具足信願行的修行者,皆可往生彼國。可謂慈悲到了極處。
《涅檠經》中,佛講了果地上的境界,是常樂我淨⑩。從這裏完全可以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正是法身佛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故從經典中看到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後,能深信、切願、實行確是善根深厚。佛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境界,我們能歡喜,這正是我們本性中佛性的發揮。
從臺宗所依的《法華經》《涅檠經》來看,對淨土有了更圓滿的講述。雖然淨土法門之理是唯佛與佛才能究盡,但這圓滿的講述,會使不少行人生信發願。
四、從臺宗的教義看淨土
在天臺教義中,對淨土的理論有很好的說明,今分述如下:
1.“五時”分對大乘各宗的貢獻
把佛當年所講的經典,分爲五時,這是臺宗對大乘各宗的大貢獻。有了五時之分,可使讀誦者看得明白,使講經說法之人,在很短時間內,把大藏經講得清清楚楚。
第一時,佛講《華嚴經》,講佛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從經典裏看了“華藏世界”——我們現在看到的《華嚴經》,只是《華嚴經》的標題的一半。這部大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所見,只記錄了整個題目,傳到中國時,又丟了半部——就是這樣,看了“華藏世界”,才知道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有這句話。不讀《華…
《論天臺教中的淨土思想(袁樹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