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王家軒)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

   王家軒

  

   前言

  

  《大智度論》卷一說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天臺智者大師立圓教菩薩行位「六即佛」的目的,依《摩诃止觀》 說:「若無信,高推聖境,非己智分;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己均佛。」1假如信心不足,認爲自己一介凡夫,成佛的境界那麼高,不是自己淺薄的智慧能夠修得。反之,假如智慧淺薄,不能勝解諸法實相,以爲已有一些體驗就是解脫境界,已經證悟,而起增上慢,覺得與佛等量齊觀了。

  

  爲了使初學者不至退卻,久學者消融狂妄,特別開示從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次第,從未學佛到淺深不同的修學位次都名爲佛,就是「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 ( 分真 ) 即、究竟即。」

  從凡夫的「理即」開始到成佛,雖然必須經過六個漫長的階段,但是佛性本具,總有成佛的一天,明白了「六而常即」,可以消除疑懼,而信心增上;雖然從凡夫到成佛的「究竟即」,佛性本是一樣,皆名爲佛,但是六個階段的因果事相,前前後後分明不亂,了解這是「即而常六」,能夠降伏貢高我慢,而智慧增上。

  

  (一) 理即 : 衆生一念心就具真如佛性,但是因爲執迷不悟,缺乏修行,所

  以還沒有證得。衆生佛性譬如地底的寶藏,仍有待開發。

  (二) 名字即 : 由經卷通達這個理性,已經大開圓解,是發菩提心修學佛法的初步,知佛性本具,但自心仍逐境界而轉,必須持續修行,開發智慧。

  (叁) 觀行即 : 以這個圓解起觀行,道理似乎也都懂,但還不是智慧的體悟,像蛀蟲啄木頭,偶而蛀得字的形像,但是蟲並不真的認識這個字。

  (四) 相似即 : 相似的中道智慧,愈觀愈明,證入六根清淨位。如以射箭比喻修道,經長久練習,愈來愈相應,離所射的靶心已經相當接近。

  (五) 分證即 : 依相似位的觀力而真正證入,無明惑漸除,彰顯部份法性理體。譬如月光,從初一到十四,月亮邊緣的陰暗漸盡,將要圓滿。

  (六) 究竟即 : 發究竟圓滿的覺智,等覺一轉,就證妙覺的無上菩提。如前比喻地底的寶藏,經由長期的開發,已完全取出,可以運用自如了。

  

  總合上述各種譬喻,再以世間建一棟大樓的例子來說明。准備建理想圓滿的大樓,「理即」 相當于計畫的階段,雖然還沒有影子,但是朝建樓的方向努力,可預見落成的時候。「名字即」相當于建築藍圖、地點、資金、證照都已備齊,大樓是指日可待。「觀行即」是依藍圖開始動工,穩固地基,依下起上,往上逐層修建。「相似即」是主體結構逐漸完成,大樓的輪廓愈來愈明顯。「分證即」是經過長時間逐層的修建,大樓外牆、門窗、內部結構,一件一件的完工,臨到了最後竣工驗收的階段。「究竟即」就是大樓落成啓用,功德圓滿。

  

  以下分四個段落說明:

  一、六即佛性;二、六即圓教;叁、六即佛義;四、六即佛與五菩提。

  

  一、六即佛性

  智者大師《觀音玄義》卷上2 說 :「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叁佛性,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六即佛指出衆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出自天臺依《大般涅槃經》3 立的叁因佛性觀 :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佛性是佛的體性,含攝一切如來功德,衆生本具佛性,修行就可以成佛。佛性又是成佛的可能性,具有成佛的因緣;這因緣,印順導師依中觀義4,方便說有二種佛性:

  一、理佛性 : 方便說法空性爲可能成佛的理性,空性就是佛性、如來藏,于一切衆生無差別,因而說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都可以成佛。

  二、行佛性:依修習發心而成爲成佛的因性來說,是待緣而成;是依佛菩薩的教化,發大菩提心,經不斷熏習增勝而爲成佛的因緣。

  

  雖然約理佛性說,「六而常即」,衆生、菩薩、佛無二無別,平等平等,但是約行佛性說,「即而常六」,衆生必須依教修行,才可能成佛。

  

  正因、了因、緣因叁性圓發,是爲發心。略述叁因佛性如下 :

  (一) 正因佛性:一切未悟的衆生本具的佛性,也是十二緣起支的法性,離去一切邪思非見的真如理體。如人人本有的金礦。

  (二) 了因佛性:照了真如理體的智慧,是聞慧加行智等等。譬如以燈照物,佛性本在煩惱暗室,衆生看不見,爲了能見分明,所以用智慧明燈照了,如果佛性本無,明燈也照不出來。又如確實知道自己擁有金礦。

  (叁) 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正因的一切善根,除本無漏種和智慧外,其他順解脫的善緣善行皆是。譬如除去雜草泥塊,掘出本有的金礦。

  

  《大般涅槃經》卷叁十二說 :「佛性者,名十二因緣,何以故

   以因緣故,如來常住,一切衆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緣,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智者大師說5 : 通觀十二緣起真如實理,是正因佛性;觀十二緣起的智慧,是了因佛性;觀十二緣起,心具足諸行,是緣因佛性。如果別觀,無明、愛、取就是了因佛性;行、有是緣因佛性;識等其他七支是正因佛性。依正因佛性變生死身,成就法身的果德;依了因佛性轉無明爲明,成就般若的果德;依緣因佛性變業行縛法成解脫,成就解脫的果德。性得因時,名爲叁佛性,修得果時,就名叁德涅槃。又說6 諸法實相就是正因佛性;般若觀照是了因佛性;依其他五波羅蜜多的功德,來顯發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緣因佛性。

  

  此外,《如來藏經》說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俨然不動。」並以九種譬喻7,來說明衆生的本有佛性,暫時覆于雜染煩惱中,其自性清淨,絲毫不被煩惱所汙染。九種譬喻是 :

  (1) 觀未敷蓮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

  (2) 淳蜜在于岩樹中,爲諸煩惱蜜蜂群守護,驅離蜂群煩惱,就開佛知見。

  (3) 粳米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爲可棄,除去煩惱糠糩覆蔽,淨一切智。

  (4) 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不壞而莫能知,除滅不淨煩惱,悉成正覺。

  (5) 貧家有珍寶藏,既不自知,不能開發,諸佛出世說法,彼即信受寶藏。

  (6) 庵羅果內種子,一切無能壞,如除去無明殼,種之于地,成大樹王。

  (7) 真金像裹以弊物棄于曠野,若斷除煩惱弊物,即爲出之,一切禮敬。

  (8) 貧賤醜女懷孕貴子,常作生賤子想,若精進滅惡,則受菩薩及世尊號。

  (9) 鑄真金像,既鑄成已倒置于地,外雖焦黑,內像不變,開模就出金像。

  

  二、六即圓教

  智者大師提出五時八教,其中依龍樹菩薩《中論》的偈頌: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爲指南8,標出經典教義淺深先後的重點,判以藏、通、別、圓化法四教。

  以下依蕅益智旭大師《教觀綱宗》的「化法四教說」9 略說四教的意涵。

  

  (一) 藏教 :「因緣所生法」依析空爲觀 ( 觀于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無我我所 ),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以叁藏教法正化二乘,旁化菩薩。藏教的佛,名爲「劣應身」,如釋迦身丈六,在木菩提樹下以生草爲座成佛。

  (二) 通教 : 「我說即是空」依體空爲觀 ( 陰界入皆如幻化,當體不可得 ) ,出分段生死,證真谛涅槃,正化菩薩,旁化二乘。但有利、鈍兩種根性,鈍根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仍與叁藏同歸灰斷,通前藏教;利根叁乘,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就是中道,通後別圓二教,所以名爲「通」。通教的佛,名爲「帶劣勝應身」,仍具分段生身故劣,身高大如須彌山故勝,在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成佛,與藏教佛果相齊。

  (叁) 別教 : 「亦爲是假名」依次第爲觀 ( 先空次假後中 ),開示界外鈍根菩薩,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別于其他藏通圓叁教,所以名爲「別」。別教的佛,名爲「圓滿報身」,巨廣的身量,等同于塵沙數般的世界那麼大,莊嚴的身相,如同剎土微塵數那麼多,在蓮華藏世界的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上成佛。

  (四) 圓教 : 「亦是中道義」開示界外利根菩薩,依一心爲觀,叁一相即互融,即空即假即中道,圓超二種生死,圓證叁德涅槃。圓教的佛,名爲「清淨法身」,一一相好,等同真如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究竟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爲座。

  四教雖然都說菩薩乘,但是觀慧懸殊,所修六度的內容也淺深不同。

  

  (1) 藏教诠「事六度」行 : 具叁乘法,修行證果雖然不同,而同斷見思惑,同出叁界,同證偏真。菩薩以愛見心,行六度事,有方便而無慧,不能知達事即理,理非事外,雖伏惑,而未斷惑。

  (2) 通教诠「理六度」行 : 具叁乘根性,同以滅谛爲初門,能破少分法執。菩薩以此觀慧行于六度,了事如幻,達事即理,了達六波羅蜜多的每一波羅蜜多,都是當體即空,所謂「叁輪體空」。

  (3) 別教诠「不思議六度」: 獨爲菩薩法,修空觀,了達真谛,從空入假,修假觀,了達俗谛,以此二觀方便,起中觀;菩薩以此觀慧行于六度,一一度中,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恒沙,不可思議。

  (4) 圓教诠「稱性六度」: 此爲最上佛法,也名無分別法。菩薩以此觀慧行于六度,了達一一體即法界,一一度具足法界功德,頓圓六度。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以能稱法界性而起修,所修都具足法界功德。

  

  雖然分判四教,藏通別叁教,皆名爲權,只有圓教的圓融叁觀才名真實。爲實施權,因爲圓教教法精深微妙,先明叁教,後談圓教,容易了解修行次第;開權顯實,因爲衆生根性不一,有的不解圓教,停滯于前叁教教法,藉由…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王家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