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圆教「六即佛」浅说
王家轩
前言
《大智度论》卷一说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天台智者大师立圆教菩萨行位「六即佛」的目的,依《摩诃止观》 说:「若无信,高推圣境,非己智分;若无智,起增上慢,谓己均佛。」1假如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一介凡夫,成佛的境界那么高,不是自己浅薄的智慧能够修得。反之,假如智慧浅薄,不能胜解诸法实相,以为已有一些体验就是解脱境界,已经证悟,而起增上慢,觉得与佛等量齐观了。
为了使初学者不至退却,久学者消融狂妄,特别开示从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次第,从未学佛到浅深不同的修学位次都名为佛,就是「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 ( 分真 ) 即、究竟即。」
从凡夫的「理即」开始到成佛,虽然必须经过六个漫长的阶段,但是佛性本具,总有成佛的一天,明白了「六而常即」,可以消除疑惧,而信心增上;虽然从凡夫到成佛的「究竟即」,佛性本是一样,皆名为佛,但是六个阶段的因果事相,前前后后分明不乱,了解这是「即而常六」,能够降伏贡高我慢,而智慧增上。
(一) 理即 : 众生一念心就具真如佛性,但是因为执迷不悟,缺乏修行,所
以还没有证得。众生佛性譬如地底的宝藏,仍有待开发。
(二) 名字即 : 由经卷通达这个理性,已经大开圆解,是发菩提心修学佛法的初步,知佛性本具,但自心仍逐境界而转,必须持续修行,开发智慧。
(三) 观行即 : 以这个圆解起观行,道理似乎也都懂,但还不是智慧的体悟,像蛀虫啄木头,偶而蛀得字的形像,但是虫并不真的认识这个字。
(四) 相似即 : 相似的中道智慧,愈观愈明,证入六根清净位。如以射箭比喻修道,经长久练习,愈来愈相应,离所射的靶心已经相当接近。
(五) 分证即 : 依相似位的观力而真正证入,无明惑渐除,彰显部份法性理体。譬如月光,从初一到十四,月亮边缘的阴暗渐尽,将要圆满。
(六) 究竟即 : 发究竟圆满的觉智,等觉一转,就证妙觉的无上菩提。如前比喻地底的宝藏,经由长期的开发,已完全取出,可以运用自如了。
总合上述各种譬喻,再以世间建一栋大楼的例子来说明。准备建理想圆满的大楼,「理即」 相当于计画的阶段,虽然还没有影子,但是朝建楼的方向努力,可预见落成的时候。「名字即」相当于建筑蓝图、地点、资金、证照都已备齐,大楼是指日可待。「观行即」是依蓝图开始动工,稳固地基,依下起上,往上逐层修建。「相似即」是主体结构逐渐完成,大楼的轮廓愈来愈明显。「分证即」是经过长时间逐层的修建,大楼外墙、门窗、内部结构,一件一件的完工,临到了最后竣工验收的阶段。「究竟即」就是大楼落成启用,功德圆满。
以下分四个段落说明:
一、六即佛性;二、六即圆教;三、六即佛义;四、六即佛与五菩提。
一、六即佛性
智者大师《观音玄义》卷上2 说 :「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修三佛性,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六即佛指出众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出自天台依《大般涅槃经》3 立的三因佛性观 :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
佛性是佛的体性,含摄一切如来功德,众生本具佛性,修行就可以成佛。佛性又是成佛的可能性,具有成佛的因缘;这因缘,印顺导师依中观义4,方便说有二种佛性:
一、理佛性 : 方便说法空性为可能成佛的理性,空性就是佛性、如来藏,于一切众生无差别,因而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都可以成佛。
二、行佛性:依修习发心而成为成佛的因性来说,是待缘而成;是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大菩提心,经不断熏习增胜而为成佛的因缘。
虽然约理佛性说,「六而常即」,众生、菩萨、佛无二无别,平等平等,但是约行佛性说,「即而常六」,众生必须依教修行,才可能成佛。
正因、了因、缘因三性圆发,是为发心。略述三因佛性如下 :
(一) 正因佛性:一切未悟的众生本具的佛性,也是十二缘起支的法性,离去一切邪思非见的真如理体。如人人本有的金矿。
(二) 了因佛性:照了真如理体的智慧,是闻慧加行智等等。譬如以灯照物,佛性本在烦恼暗室,众生看不见,为了能见分明,所以用智慧明灯照了,如果佛性本无,明灯也照不出来。又如确实知道自己拥有金矿。
(三) 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的一切善根,除本无漏种和智慧外,其他顺解脱的善缘善行皆是。譬如除去杂草泥块,掘出本有的金矿。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说 :「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
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智者大师说5 : 通观十二缘起真如实理,是正因佛性;观十二缘起的智慧,是了因佛性;观十二缘起,心具足诸行,是缘因佛性。如果别观,无明、爱、取就是了因佛性;行、有是缘因佛性;识等其他七支是正因佛性。依正因佛性变生死身,成就法身的果德;依了因佛性转无明为明,成就般若的果德;依缘因佛性变业行缚法成解脱,成就解脱的果德。性得因时,名为三佛性,修得果时,就名三德涅槃。又说6 诸法实相就是正因佛性;般若观照是了因佛性;依其他五波罗蜜多的功德,来显发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缘因佛性。
此外,《如来藏经》说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并以九种譬喻7,来说明众生的本有佛性,暂时覆于杂染烦恼中,其自性清净,丝毫不被烦恼所污染。九种譬喻是 :
(1) 观未敷莲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
(2) 淳蜜在于岩树中,为诸烦恼蜜蜂群守护,驱离蜂群烦恼,就开佛知见。
(3) 粳米未离皮糩,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去烦恼糠糩覆蔽,净一切智。
(4) 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不坏而莫能知,除灭不净烦恼,悉成正觉。
(5) 贫家有珍宝藏,既不自知,不能开发,诸佛出世说法,彼即信受宝藏。
(6) 庵罗果内种子,一切无能坏,如除去无明壳,种之于地,成大树王。
(7) 真金像裹以弊物弃于旷野,若断除烦恼弊物,即为出之,一切礼敬。
(8) 贫贱丑女怀孕贵子,常作生贱子想,若精进灭恶,则受菩萨及世尊号。
(9) 铸真金像,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外虽焦黑,内像不变,开模就出金像。
二、六即圆教
智者大师提出五时八教,其中依龙树菩萨《中论》的偈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为指南8,标出经典教义浅深先后的重点,判以藏、通、别、圆化法四教。
以下依蕅益智旭大师《教观纲宗》的「化法四教说」9 略说四教的意涵。
(一) 藏教 :「因缘所生法」依析空为观 ( 观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无我我所 ),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以三藏教法正化二乘,旁化菩萨。藏教的佛,名为「劣应身」,如释迦身丈六,在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佛。
(二) 通教 : 「我说即是空」依体空为观 ( 阴界入皆如幻化,当体不可得 ) ,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正化菩萨,旁化二乘。但有利、钝两种根性,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通前藏教;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就是中道,通后别圆二教,所以名为「通」。通教的佛,名为「带劣胜应身」,仍具分段生身故劣,身高大如须弥山故胜,在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成佛,与藏教佛果相齐。
(三) 别教 : 「亦为是假名」依次第为观 ( 先空次假后中 ),开示界外钝根菩萨,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别于其他藏通圆三教,所以名为「别」。别教的佛,名为「圆满报身」,巨广的身量,等同于尘沙数般的世界那么大,庄严的身相,如同剎土微尘数那么多,在莲华藏世界的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上成佛。
(四) 圆教 : 「亦是中道义」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依一心为观,三一相即互融,即空即假即中道,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圆教的佛,名为「清净法身」,一一相好,等同真如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究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
四教虽然都说菩萨乘,但是观慧悬殊,所修六度的内容也浅深不同。
(1) 藏教诠「事六度」行 : 具三乘法,修行证果虽然不同,而同断见思惑,同出三界,同证偏真。菩萨以爱见心,行六度事,有方便而无慧,不能知达事即理,理非事外,虽伏惑,而未断惑。
(2) 通教诠「理六度」行 : 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能破少分法执。菩萨以此观慧行于六度,了事如幻,达事即理,了达六波罗蜜多的每一波罗蜜多,都是当体即空,所谓「三轮体空」。
(3) 别教诠「不思议六度」: 独为菩萨法,修空观,了达真谛,从空入假,修假观,了达俗谛,以此二观方便,起中观;菩萨以此观慧行于六度,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恒沙,不可思议。
(4) 圆教诠「称性六度」: 此为最上佛法,也名无分别法。菩萨以此观慧行于六度,了达一一体即法界,一一度具足法界功德,顿圆六度。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以能称法界性而起修,所修都具足法界功德。
虽然分判四教,藏通别三教,皆名为权,只有圆教的圆融三观才名真实。为实施权,因为圆教教法精深微妙,先明三教,后谈圆教,容易了解修行次第;开权显实,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有的不解圆教,停滞于前三教教法,藉由…
《天台圆教「六即佛」浅说(王家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