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因佛性,理心开发(中观),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成法身德;
二、了因佛性,慧心开发(空观),住摩诃般若毕竟空,成般若德;
三、缘因佛性,善心开发(假观),住不可思议解脱首楞严定,成解脱德。总而言之,就是安住三德一切佛法。《华严经》卷八 29 说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摩诃止观》: 「分真即者,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乃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着,如从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圆暗垂尽。」分真即就是分证即,经由铁轮位的观力入铜轮位。前述相似即十信位,但伏无明惑而未断,现在是真正开始破无明,本性全体洞开,证见佛性,所以说开发出宝藏,开发出所有的功德宝藏,显示真如理体,这叫作发心住(十住位 的初住位),是《楞严经》卷八 30 说的「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修满十信心的众生,发起十心妙用,由此十心和真心本具的十心,互相涉入,十心即一心,一心即十心,本无二体,圆成一心。十住位的菩萨,修行已快到佛果位,现在只是暂时住在这十位上。
四十一品层层胜进,无明断尽,称为等觉。这时无明已非常微薄,「智慧转着」是菩萨最后心的金刚喻定,金刚喻定是无间道,起如金刚的智慧,能断无明住地;得菩提智是解脱道,断尽无明住地,妙觉菩提智现前。智者大师在此以《涅槃经》「空中月」的譬喻31,说明十住的初发心住到等觉位:如从初一到十四的月光,无明惑一品一品断除,法性理体逐渐彰显,月亮就将圆满,边缘上的黑暗也快消失殆尽。
六即佛颂,第五颂「分证即佛」: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就入圆教初住位,初见法身。虽然只初破一品无明,但已能分身百界作佛,八相成道,现转*轮,游戏神通,化度有情。行满法师《六即义》32 说 : 「证初住,断一品无明,能八相成道,从真起应,百佛世界,教化众生。」
「湛然一切通」一切都通达无碍,六尘境界不再是障碍,破法执,证法空,而观空不着空,观假不着假,观中不着中,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平等平等。如《楞严经》文殊菩萨的偈颂33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彻悟正报依报皆如幻如化,回光返照,本觉理体圆融清净,空觉极圆,寂灭现前,心光常照,体遍虚空。虽然已经通达无碍,但还有四十一品无明未除尽, 好像月光还被乌云遮蔽,朦胧不清。
〈六〉究竟即佛(又作究竟佛)
是佛果的圆满,真正的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四教义》:「证妙觉果,即是究竟即。」
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无明惑尽,彻证本具的真如佛性,得菩提智,就从菩萨地而进登妙觉地,入妙觉位而成佛,名为究竟的觉者。前述分证即佛中,虽然也一分分渐证真如实相,可是未到至极,等到此时才觉智究竟圆满,福德究竟圆满,悲智相应而妙觉圆证。
《法华玄义》:「唯佛与佛,究尽实相,究竟即也。」
《法华经》说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凡夫不知贤圣境界;声闻、缘觉不知菩萨境界;菩萨初地自觉,也不知二地,直到等觉,前者不知后者觉悟的境界。只有佛陀能圆满通达,究竟无碍。如《金刚经》所说,只有佛陀具全「五眼」;我们有肉眼,天人有天眼,约智慧的能见说,声闻有慧眼,菩萨有法眼,唯佛与佛能见的不共境是佛眼。又如《涅槃经》说十地菩萨只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也见终。一切众生和十二因缘共行而不知,不知故无有始终,所以流转生死;菩萨只见其终,而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也见终,究竟知无始终,不但唯佛能见所断的终品无明,也唯佛能见最后真如。
菩萨依二种如来功德力,能究尽诸法实相 :
(一) 依他佛功德力,即念十方诸佛所修功德之力,为诸佛所加被护持。
(二) 依自所修佛功德力,即菩萨四十一位所修功德之力,与佛心吻合。
《摩诃止观》: 「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断,更无可断,名果果。等觉不通,唯佛能通,过荼无道可说,故名究竟菩提。」《六即义》: 「四十二位,究竟圆极,初阿后荼,无字可说,智断具足,如十五日月,月光圆满。」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如月光的张力圆满,无可再增,是究竟大觉果位,证无住大般涅槃,更无可断可证,为果上之果。等觉位还不知道最后的境界,只有佛能通达。四十二位,如《般若经》、《华严经》所说四十二字般若波罗蜜门34,智顗大师《四教义》35 说 : 「南岳师解云 : 此是诸佛之密语,表四十二心之位。」慧思大师将其对应于从「分证即」到「究竟即」圆顿教的四十二位 : 圆教菩萨从「阿」字初发心,得诸法实相,具一切佛法;中间四十字对应直到等觉位;最后「荼」字当于妙觉位,穷一切诸法源底。初阿后荼,过后更无多字,也无道可说,智断圆满,清净法身显现,居佛果所得不共的常寂光净土,名为究竟菩提。
六即佛颂,第六颂「究竟即佛」 :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理即至分证即的五位,虽然业惑苦三障逐渐为「加行、根本、后得」三智所解脱,但是,三德的真如觉体,还被妄心所染。直到现在的究竟位,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即无始本起无明(生相无明),则四十二品全破,反妄归真,圆证三德,证入究竟即佛的妙觉位。然而所证的真,并非新得,这只是还复其本具的真如佛性;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平等法界,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实无一新法可得。到此才彻悟如《中论》「不缚亦不解」36 的譬喻,如求系缚了不可得,又更求什么解脱;本来就没有被绳索捆绑,也就没有需要解开的系缚。又如荆溪湛然大师《始终心要》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中的佛,众生因无明妄想,无法证悟;如能反妄归真,真如实相中,本无分别心,众生、佛都是假名的安立,诸法当体平等,无自他的差别相,无众生相,无佛相,也没有任何相。
四、六即佛与五菩提
五种菩提是从初发心,随顺趣入菩提的进修,到成佛的历程。印顺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37 指出,《大智度论》解说《般若经》的「五种菩提」为 : 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天台宗的「六即佛」,就是依此(再加「理即佛」)而成立的。
智者大师引五菩提确证「即」义,《摩诃止观》卷一说 : 「发心对名字,伏心对观行,明心对相似,出到对分真,无上对究竟。」
以下依圆位来对照「六即佛」与「五菩提」。
「发心对名字」: 凡夫于生死中,初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名为发心菩提。胜解佛性本具而发心,就是对照「名字即」位。
「伏心对观行」: 既已发心,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观行中,渐渐降伏烦恼,渐与空性相应,名为伏心菩提。就是对照「观行即」位。
「明心对相似」: 粗烦恼折伏后,进而实修止观,断一切烦恼,通达性空离相,名为明心菩提。证悟明心见性,就是对照「相似即」位。
「出到对分真」: 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渐渐的出离一分无明,证到一分正觉,名为出到菩提。就是对照「分证即」位。
「无上对究竟」: 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无上菩提就是对照「究竟即」位。
结语
六即佛义,简单的说,「六而常即」即即皆佛,使我们明白一切众生即身是佛,而于无上菩提不生退屈心;虽然佛性本具,如不依「即而常六」次第修行,转迷成悟,就还是众生。太虚大师赞说「六即」为天台宗的优点38 :「说即而常六,故理虽平等,而染净的分位不滥;说六而常即,故虽有行位次第,而理实始终一贯。」
普润大师「六即佛颂」引言说 :「痴禅任性,滥上圣以矜高,狂慧随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台智者祖师,明六即佛,破二种见。」
(一) 破除六、即的误解。明「即」字,说明一切凡圣,生佛体同,不生退屈。明「六」字,虽知全体是迷悟因果,但是事相不一,免生增上慢心。
(二) 革除文字、暗禅二种修行的弊病。文字法师 ( 诵文法师 ),内无观解,信心不足,执于名相,只是口说辩论,而不实修,以为佛道高不可攀,针对此种狂慧过失,说全体即是。暗证禅师 ( 事相禅师 ) ,不明法义,不依次第修行,只重修禅,认为即心是佛,不尊圣贤,因而起增上慢,为救这种痴禅病,所以明示有六阶位。
印顺导师在《谈入世与佛学》说 :「从理解以引导修证,从修证中去理解佛法」,佛学是知识与经验的结合。又在《佛法概论》指出 : 「佛法以智慧为本的修行,决不但是理观。理解佛法而不能见于实际生活,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众生的「本觉」妙圆明心(理即),发起背尘合觉的「始觉」菩提心 (名字即) ,从浅的解悟到深的证悟,在实际生活修行中,次第觉悟自心( 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最后达到究竟圆满「觉心源」(觉到自心的源底 ) 的究竟觉 (究竟即妙觉位 ),三觉圆满就是佛。
============================================================
01.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 1 (下) (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10b07 ) 。
02. 智者大师《观音玄义》卷上 ( 大正34,CBETA 中华电子佛典878b26 )。
03.《大般涅槃经》卷28「师子吼菩萨品」 ( 大正12,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
04.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256 ~ p. 260。
05.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9 (下) (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125c01 ) 。
06.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卷10 (上) ( 大正33,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801c01 ) 。
07.《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正1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457b23 ~ 459a26 )。
08.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卷2 (上) ( 大正33,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693b02 ) 。
09. 智旭法师《教观纲宗》(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938c08 ~ 941c15 )。
10. 智旭法师《教观纲宗》(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941a23 )。
11. 圣严法师《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 291,收录在「法鼓全集」。
12.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 大正37,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86c18 )。
13. 智者大师《四教义》卷 11 (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760a19 )。
14.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卷1上 ( 大正33,CBETA 中华电子佛典685c07 )。
15.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 1 (下) (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10b07 ) 。
16.《大方广宝箧经》卷2 ( 大正14,CBETA 中华电子佛典472c13 )。
17.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收录在《妙云集》下编之二,2000年10月新版 p. 168。
1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3「离世间品」( 大正 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668b13 )。
19. 普润大师 编《翻译名义集》卷7 ( 大正54,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177b12 ~ c16 )。
20.《楞严经》卷3 ( 大正 1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19b03 )。
21.《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卷上 ( 卍新纂续藏 22,CBETA 中华电子佛典822a16 )。
22.《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10「诗偈」( 嘉兴大藏经 3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
23.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 6 (上) (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84b24 ) 。
谛观法师《天台四教仪》(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774c13 )。
24.《大宝积经》卷59 ( 大正11,CBETA 中华电子佛典342a19 )。
25. 灌顶法师《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大正5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91a24 )。
26.《佛祖统纪》卷6 ( 大正4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79a05 )。
27. 智者大师《维摩经玄疏》卷1 ( 大正38,CBETA 中华电子佛典519c07 )。
28.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390。
2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梵行品」( 大正 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449c03 )。
30.《楞严经》卷8 ( 大正 1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42a25 )。
31.《大般涅槃经》卷25 ( 大正12,CBETA 中华电子佛典511a08 )。
32. 行满法师《六即义》 ( 卍新纂续藏 5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671b02 )。
33.《楞严经》卷6 ( 大正 1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29c29 )。
34.《大智度论》卷48,《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光赞经》卷7,《普曜经》卷3「现书品」,《方广大庄严经》卷4。
35. 智者大师《四教义》卷 12 ( 大正4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764a26 )。
36.《中论》卷 3「观缚解品」( 大正3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21a07 )。
37. 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1993年4月版 p. 136。
38. 太虚大师《听讲五教仪拾零》收录在《太虚大师全书》第七编,p. 2806。
《天台圆教「六即佛」浅说(王家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