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圆教「六即佛」浅说(王家轩)▪P3

  ..续本文上一页位(外凡)、〈2〉十信位(内凡)、〈3〉十住位 ( 圣初,习种性 )、〈4〉十行(性种性)、〈5〉十回向(道种性)、〈6〉十地(圣种性)、〈7〉等觉(因位末,等觉性)、〈8〉妙觉(果位,妙觉性 )。

  

  依「名字即」所成,如实修习,身能恭敬礼拜,口能读诵讲说,意能分别观察,深观三谛,言行相应。《摩诃止观》卷六 :「观名佛知,止名佛见,于念念中,止观现前,即是众生开佛知见。」智者大师依此观行的体证与《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明示,立五品弟子位 23 :

  (1) 随喜品 : 此观成就,闻「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实相法,而起随喜心,念念皆与波罗蜜相应。内以三观,观三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进。

  (2) 读诵品 : 读诵扶助,此观转明;内则勤修理观,外则受持读诵经典,增加慧力,以助观解,如油膏增益火势。如说 : 「古教熏心,道芽增长。」

  (3) 说法品 : 如行而说,资心转明;为他人说正法,内观转强,导利他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如《维摩诘经》所说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4) 兼行六度品 : 兼行六度,功德转深;理观正事稍明,兼行布施等六度,事行虽少,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回向故,得无量功德力,所以倍增观心。

  (5) 正行六度品 : 具行六度,事理无减;圆观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复能正行六度,事理具足,而自行化他,观心转胜。

  

  观行即佛,因为闻知圆理而起圆修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而得圆教八个行位的开始;由于还属于外凡无解位 ( 五住烦恼伏而未断 ),尚未达到有解的师位,所以名为五品弟子位。

  《法华玄义》:「于诸过去佛,若有闻一句…。深信随喜,观行即也。」深信法性,随顺法性,不离法性,修持佛法,圆伏五住烦恼 ( 见惑一,名见一切处住地;思惑三,名欲爱、色爱、无色爱住地;无明住地一 ),此心起时即空即假即中,随心起念止观具足,成观行相应佛。

  

  《摩诃止观》: 「观行即是者,…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观行即佛,依名字即而又更进一步,不只是了解佛法的名义,而且能如理观察,观心修行,在如实修行中,真正的体证诸法实相。所以必须随时观心分明,能观的智慧与所观的理境相应,言行一致,念念相应,就是能修观行的佛。《大乘义章》卷十四说 :「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名真实行。」「如说能行」就是法随法行,不是但有言说,如说即当如所显示,才名能行。例如,菩萨如说布施,即当三轮体空。经上说菩萨「如行能说」,有四种利益24 : (1) 口中常出莲花香,(2) 语业清净,言无错谬,(3) 一切世间所共信受,(4) 摄受诸佛圆满音声。

  

  六即佛颂,第三颂「观行即佛」 :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阐明观照的功行,是念念观照不生不灭的法身理性 ( 佛性 )。「常」是不变,是毕竟空,常理就是中道,也就是实相,我们这念心就是中道实相。「幻尘」是梦、幻、泡、影,虚妄不实的境界,起观行来说就是五住地烦恼。当心念观照常理时,虚幻的五住尘缘便渐息灭。「诸法性」是假有、真空二边法性,修假观、修空观,遍观一切法,法法皆空,不住假有,也不住真空,而是住在「常理」当中,非假非真便是中道第一义谛。缘生性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中道实相可立一切假有,也可以起一切真空。真空(真谛)泯一切法(离一切执),假有(俗谛)立一切法(宛然而有),中道(中谛) 统一切法(真俗理体)。所以中道实相是三谛圆融无碍,即空、即假、即中,举一即三,三而常一。

  

  「圆教」五品弟子位相当于「别教」的十信位,但是别教的十信位,仅降伏五住中前四住地的见思二惑,而圆教的观行即位,能圆伏前四见思二惑和第五无明住地的根本烦恼,虽然还没有完全断除五住烦恼,比起别教的十信位,仍来得殊胜。

  

  智者大师临终前,弟子问证入果位,大师回答说:「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25 智者大师说,如果不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而专注在自己的修行上,成就会更高,可达「六根清净」的果位,由于为他损己,只达「观行即」五品弟子位。「为他损己」所行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利他大悲大行,让我们非常的感动和钦佩。「六根清净」就是下述圆教「相似即」十信位。

  

  〈四〉相似即佛(又作相似佛)

  指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净,已经六根清净,快要从凡位进入圣位。

  《四教义》、《法华玄义》都说 : 得六根清净,就是相似即。

  

  圆教相似即位,若依《璎珞经》所说轮王是铁轮位,依菩萨五十二位,是十信位(十住是铜轮,十行是银轮,十回向是金轮,十地是琉璃轮,等觉是摩尼轮),「十信」是菩萨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为成就正信,而修的十种心:「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依《仁王般若经》是十善大心,也就是如《法华经》所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

  

  六根互用,自在无碍名为通,入佛境界名为利,六根清净也称为六根通利。因为通利,所以智慧明了,将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 慧思大师说 : 开佛知见是十住位,示佛知见是十行位,悟佛知见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见是十地位和等觉位)。六根清净,也称为内外功德庄严;五根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的功德,庄严六根,使得清净,六根各当得八百至千二百种殊胜的功德。

  

  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三界的见惑(依圆教,伏见是五品弟子位,破见是六根清净位),相当于藏教初果(须陀洹果),通教八人地、见地,别教初住。次从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通二佛,别教七住相当。八信、九信断尘沙惑,十信伏无明惑。三界苦集断尽无余,如《仁王般若经》所说 :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摩诃止观》: 「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邻的,名相似观慧。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

  

  「相似即」就是通过「观行即」五品次第的止观修习,心愈来愈明净,也愈来愈寂静,与真如实相的境界愈来愈相似。譬如射箭久经练习,所射离靶心愈来愈近,这就称为相似的中道观慧。到这个相似阶段,众生所作世间各种利生事业,都和清净无碍的法界不相违背。所有的心思、见解、计划也都和佛法相应,没有一个心念、意境和佛法相违,无不和先佛经典「古仙人道」所说契合。

  

  六即佛颂,第四颂「相似即佛」 :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修观行相应就破四住的烦恼「四住虽先落」,四住是见思二惑,见为一住,思为三住,我执先断,法执后断。「六尘未尽空」六尘境界还没有完全空掉,所以法执未忘,因为执着法尘,所以「眼中犹有翳」视觉产生错乱,观行的智慧眼有了障碍,本来是毕竟空寂的虚空,却出现一些幻像,「空里见花红」执着这些幻像,认为是实在的境界,如同了解五蕴和合身是空无自性(人无我),但却执着五蕴法是实有的。

  

  当年智者大师问他的师父慧思大师26:「所证是十地耶?」慧思大师说:「吾一生望入铜轮,以领徒太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

  慧思大师一生的修行,原可证入铜轮位(相当于圆教的十住位),但是为了领徒修行,以弘法利生的大慈大悲「损己益他」,得证铁轮位(相当于圆教的六根清净位,也是圆教的十信内凡位)。慧思大师与智者大师,师徒两位都谦虚的把自己定位在凡夫 ( 智者大师证入五品弟子外凡位 ),对自己因领众修行,而未得入圣位无怨无悔,他们的菩萨大行,为佛法、为众生的付出,树立了后人修学的榜样。

  

  〈五〉分证即佛 (又作分证佛、分真佛)

  从初住起,位位破一分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经历四十一位。

  《四教义》:「成四十一地,即是分证真实即。」此处称「分证即」为「分证真实即」,如同智者大师另于《维摩经玄疏》中说:「分证真实即者,从初发心得无生忍,至金刚顶四十一地,皆名分证。」27,包含了初发心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虽然位位由浅入深,但都是真如实相的一分,同摄于「分证即」位。

  

  「四十一地」就是圆满十住(初发心住、治地、修行、生贵、方便具足、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顶住)、十行(欢喜行、饶益、无恚恨、无尽、离痴乱、善现、无着、尊重、善法、真实行)、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无尽功德藏、随顺平等善根、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如相、无缚无着解脱、法界无量回向)等三阶三十位胜解行地(还没有现证法性,是以诸胜解来修行)。这三阶位,印顺导师依《璎珞经》指出 28:「十住」着重于空性胜解的修习成就,安住胜义;「十行」着重在观即空的假名有,以大悲心利益众生;「十回向」着重在空假平等的观慧。此外菩萨在因地中,现证法性,依法性生出种种无漏功德,再加上十地进阶(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分证无上菩提,到了一生补处的等觉位(例如弥勒菩萨),都可称为分证即佛。

  

  《法华玄义》:「安住实智中,分证即也。」圆教的初住位,与别教的初地齐,断一分无明,见一分佛性,「住」是安住三德涅槃。「初发心住」发时,三种心发 :

  一、…

《天台圆教「六即佛」浅说(王家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