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教次第的说明,而归于圆教究竟位。
四教就其各自的当教,也说了六即,但都不是究竟。藏、通二教终极的果位,仅类似于圆教的「相似即佛」位,别教的妙觉佛果位,也只类似于圆教的「分证即佛」位。
《教观纲宗》10 注解说 :「又就彼当教,但有六义,未有即义,以未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也。」指出就前三教自身说,但有「六」的意义,而没有「即」的意义,因为三教不知道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究竟义。可见即此现前一念的妄心、与诸佛心、及诸众生心,三者之间毫无差别,都是不可思议的理性,这个真义是圆教中最为圆满的圆理。「六即」本是依这一圆理而立,而这一圆理,必须经由《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五十二个菩萨位次来修证。
《教观纲宗》注解又说 : 「圆教谓圆妙 ( 三谛圆融,不可思议 ) 、圆融 ( 三一相即,无有缺减 ) 、圆足 ( 圆见事理,一念具足 )、圆顿 ( 体非渐成 ) 故名圆教。所谓圆伏 ( 圆伏五住 )、圆信 ( 圆常正信 )、圆断 ( 一断一切断 )、圆行 ( 一行一切行 )、圆位 ( 一位一切位 )、圆自在庄严 ( 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 )、圆建立众生 ( 四悉普益 ) 。」
依南岳慧思大师诠释 ,「四悉普益」指以四悉檀,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圆教的圆义,圣严法师指出11 源自《华严经》卷五十五所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说:「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天台判圆教为化法四教的最上教法,圆教从名字佛悟的境界,已不是其他三教所能测度,别教的妙觉,藏、通二教佛位都非究竟。所以综观四教,只有圆教的妙觉果位是永断无明,究竟圆满。
三、六即佛义
「六」、「即」分别说 : 「六」显示从凡夫到究竟佛位,经历的因果事相与修行次第的浅深阶段;「即」开显从凡夫到究竟成佛,佛性理体,当体就是,所有的佛性、理体完全相同;凡夫佛性,即是菩萨佛性,也即是诸佛的佛性。这六个阶段都是佛,「即」是「就是」义,「即佛」就是佛,之所以分成六即,是在强调「即佛」不是说不用修行就可一步成佛,而是说每一即位都融通佛位,所修的功德,都是成佛的功德。
约性德说,「知六而常即」,深刻信解从凡夫到成佛,虽须经过六个阶段,而佛性本具始终一贯,就不会生起退屈心,能积极的往成佛之道去努力。譬如月亮从初一到十五盈亏变迁,好像有许多不同,其实本体仍是同一个月亮。又如众河流入海,水有浅深高低不同,但是水的湿性唯一。
约修德说,「知即而常六」,悟解从凡夫到成佛,虽然佛性都是一样,而因果事相阶段分明,就不会生起增上慢,从而按步就班,亲近善士,智慧增上。譬如月亮本体虽是同一个,但的确有初一到十五的盈亏变化。又如众河水的湿性无二无别,但是入海时,河水有浅深高低的不同。
接着依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
》的六种佛12,《四教义》13 、《法华玄义》14 和《摩诃止观》15 , 分别说明圆教六即佛义。
〈一〉理即佛 ( 又作理佛 )
依道理说,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成佛。
《四教义》:「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此是理即。」依无作四谛说,涅槃即生死是苦谛,菩提即烦恼是集谛;众生执迷生死烦恼,苦集相生,虽本具如来佛性,却不识涅槃菩提。
《法华玄义》:「世间相常住,理即也。」《宝箧经》说 :「众生界、法界、虚空界,等无有二,无有别异」16。智者大师指出众生本具的佛性是 「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法性法住法界,有佛不能增益,无佛也不会减损。一切众生,本都有此真如佛性,只因为无明不觉,执着依报世间、正报身心的「一合相」为实有,陷入六尘欲流,在六道轮回受苦。这里所谓的理佛,指的是众生现前一念的理解与三世诸佛一体,但还不是实际的经验到与佛一体,还必须再假以事修。
《摩诃止观》: 「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众生一念心就是如来藏理,如就是空,这一念心体就是空,藏就是缘生无性,万法都是缘起的假有,理就是中,这个理体的理,就是中道。一心三观,一念心中同时具有三种智慧 ( 知诸法空相的一切智、知种种缘起差别的道种智、知空有不二佛智圆明的一切种智 ),是不可思议的。 以生得慧、加行慧、无漏慧等三慧来说17,与生俱来的生得慧是理即阶段;闻、思、修三阶段所成的加行慧,是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三位;经过定慧相应、止观双运的修慧成就,引发的现证无漏慧,是从分证即到究竟即。
《圆觉经》说「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如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来看,不只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自性涅槃,就是一切无情非众生也本具佛性。佛陀证得平等真如法界,了知情与无情都是以如来清净法界为体性,所以说都有佛性。《华严经》「离世间品」,说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有十种奇特未曾有法,第四种是「十方一切世界草木、丛林、非众生类,皆悉曲躬归向道场。」18 情与无情二者不同点,是有情众生能加功用行而成佛,而无情依报世界是不离有情正报而起,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等非众生类,都是众生的清净心所显,随着有情众生成佛,所显的无情依报世界也跟着圆满种智,如《阿弥陀经》所说「极乐国土」的诸宝行树及宝罗网等,都出微妙法音。
南宋普润大师 ( 号无机子) 在所编「翻译名义集」卷七19,阐述佛陀德号时,依智者大师的「六即佛」,提出「六即佛颂」,彰显由凡入圣的义理。六即佛颂,第一颂「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约理说,一切众生当下就是佛。凡夫动静相就是六根攀缘外面六尘,心随外境而转,无明缘行而行缘识等的业行,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等的寂止。未闻佛法的众生,生活起居、行住坐卧,不出这动静二相。虽然不知修持佛法,但是一动一静,约理全是佛性,一念心体,与佛完全相同,所以说「动静理全是」。行藏也是动静,由于自心迷妄无明,造作各种动静业行,「行藏事尽非」约事说,全不合理,起心动念与佛性完全不相应。众生浑浑噩噩,虽具佛性,而不自知,「冥冥随物去」使佛性之体随烦恼妄想六尘物欲流转,而在生死轮回不已。杳杳也是浑噩,「杳杳不知归」无有觉照的功行,不知回光返照自性,修学佛法。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所以说「众生觉证所显,名曰法身,法身流转六道,名曰众生。」
〈二〉名字即佛 (又作名字佛 )
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或从经典中,了知此「理即佛」名字的真义。
《四教义》:「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为名字即。」依无作四谛说,若知生死即涅槃是灭谛,若知烦恼即菩提是道谛。如能听闻信解此义无碍,就能确信一切众生的不思议解脱即是法身实相。因此发慈悲誓愿菩提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奋起精进行菩萨道。
《法华玄义》:「于诸过去佛,若有闻一句,名字即也。」前述譬喻月亮本体同一,从初一到十五愈来愈圆满。初一的月亮比喻众生的觉醒,开始听闻佛法,知道自己本具佛性,本来就可能成佛,所以在名字上即佛。若真能信解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现前一念便可领会「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中道实相的第一义谛了。
《摩诃止观》: 「名字即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名字谓教理,从善知识(法界等流的修行经验)参究,或(夙因深厚的众生)从经藏修习 ,于前所说诸法实相,依教理而大开圆解,彻底领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本来圆满成就,当下与佛无二无别,如《楞严经》中阿难的赞佛偈20 说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知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才能从最初的「理即」进达闻名知字而解的「名字即」。这是觉醒的开始,在名字中,悟解了强而有力的菩提智慧,所以说名字即菩提。
蕅益智旭大师曾以莲喻六即位21,蕅喻理即、名字即二位,荷喻观行、相似二位,华喻分证位,莲喻究竟位。蕅益是大师净业之号,自谓居名字位,所以号蕅;但得四悉檀名字四益,所以号益。大师病中诗偈:「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22,可见能得此名字位已很殊胜。
六即佛颂,第二颂「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前一颂是理即佛,在道理上是佛,但没有觉悟,此颂是开始觉醒。理即是背觉合尘,名字即是觉醒之后,就回光返照,背尘合觉。过去只是在六道生死轮回不已,此刻才了解「无生曲」、「不死歌」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当体即是成佛的真因,现在当体惑就是般若,业就是解脱,苦就是法身。往昔不知,现今方知,自恨从前「理即位」中昏昧无知,行藏事尽非,不知佛性本具,造诸恶业,虚度宝贵光阴,所以说「翻恨自蹉跎」。知耻近乎勇,既已知错而能改,现在就要加紧修学,听经闻法,往菩萨正道上行。
〈三〉观行即佛 ( 又作观行佛 )
依前闻名知字而悟解佛性,随教开始修行,而能观所观,同于诸佛。
《四教义》:「因此观行分明,成五品弟子,即是观行即。」
圆教的行位,依《法华经》与《璎珞经》「六种性」分凡圣八位:〈1〉五品弟子…
《天台圆教「六即佛」浅说(王家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