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王家軒)▪P2

  ..續本文上一頁叁教次第的說明,而歸于圓教究竟位。

  

  四教就其各自的當教,也說了六即,但都不是究竟。藏、通二教終極的果位,僅類似于圓教的「相似即佛」位,別教的妙覺佛果位,也只類似于圓教的「分證即佛」位。

  

  《教觀綱宗》10 注解說 :「又就彼當教,但有六義,未有即義,以未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也。」指出就前叁教自身說,但有「六」的意義,而沒有「即」的意義,因爲叁教不知道如《華嚴經》所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的究竟義。可見即此現前一念的妄心、與諸佛心、及諸衆生心,叁者之間毫無差別,都是不可思議的理性,這個真義是圓教中最爲圓滿的圓理。「六即」本是依這一圓理而立,而這一圓理,必須經由《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說的五十二個菩薩位次來修證。

  

  《教觀綱宗》注解又說 : 「圓教謂圓妙 ( 叁谛圓融,不可思議 ) 、圓融 ( 叁一相即,無有缺減 ) 、圓足 ( 圓見事理,一念具足 )、圓頓 ( 體非漸成 ) 故名圓教。所謂圓伏 ( 圓伏五住 )、圓信 ( 圓常正信 )、圓斷 ( 一斷一切斷 )、圓行 ( 一行一切行 )、圓位 ( 一位一切位 )、圓自在莊嚴 ( 一心叁谛,爲所莊嚴;一心叁觀,爲能莊嚴 )、圓建立衆生 ( 四悉普益 ) 。」

  依南嶽慧思大師诠釋 ,「四悉普益」指以四悉檀,普遍利益一切衆生。

  

  圓教的圓義,聖嚴法師指出11 源自《華嚴經》卷五十五所說:「爾時,如來知諸衆生應受化者,而爲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說:「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天臺判圓教爲化法四教的最上教法,圓教從名字佛悟的境界,已不是其他叁教所能測度,別教的妙覺,藏、通二教佛位都非究竟。所以綜觀四教,只有圓教的妙覺果位是永斷無明,究竟圓滿。

  

  叁、六即佛義

  「六」、「即」分別說 : 「六」顯示從凡夫到究竟佛位,經曆的因果事相與修行次第的淺深階段;「即」開顯從凡夫到究竟成佛,佛性理體,當體就是,所有的佛性、理體完全相同;凡夫佛性,即是菩薩佛性,也即是諸佛的佛性。這六個階段都是佛,「即」是「就是」義,「即佛」就是佛,之所以分成六即,是在強調「即佛」不是說不用修行就可一步成佛,而是說每一即位都融通佛位,所修的功德,都是成佛的功德。

  

  約性德說,「知六而常即」,深刻信解從凡夫到成佛,雖須經過六個階段,而佛性本具始終一貫,就不會生起退屈心,能積極的往成佛之道去努力。譬如月亮從初一到十五盈虧變遷,好像有許多不同,其實本體仍是同一個月亮。又如衆河流入海,水有淺深高低不同,但是水的濕性唯一。

  

  約修德說,「知即而常六」,悟解從凡夫到成佛,雖然佛性都是一樣,而因果事相階段分明,就不會生起增上慢,從而按步就班,親近善士,智慧增上。譬如月亮本體雖是同一個,但的確有初一到十五的盈虧變化。又如衆河水的濕性無二無別,但是入海時,河水有淺深高低的不同。

  接著依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

  》的六種佛12,《四教義》13 、《法華玄義》14 和《摩诃止觀》15 , 分別說明圓教六即佛義。

  

  〈一〉理即佛 ( 又作理佛 )

  依道理說,衆生都有佛性,一切衆生皆當成佛。

  《四教義》:「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此是理即。」依無作四谛說,涅槃即生死是苦谛,菩提即煩惱是集谛;衆生執迷生死煩惱,苦集相生,雖本具如來佛性,卻不識涅槃菩提。

  《法華玄義》:「世間相常住,理即也。」《寶箧經》說 :「衆生界、法界、虛空界,等無有二,無有別異」16。智者大師指出衆生本具的佛性是 「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法性法住法界,有佛不能增益,無佛也不會減損。一切衆生,本都有此真如佛性,只因爲無明不覺,執著依報世間、正報身心的「一合相」爲實有,陷入六塵欲流,在六道輪回受苦。這裏所謂的理佛,指的是衆生現前一念的理解與叁世諸佛一體,但還不是實際的經驗到與佛一體,還必須再假以事修。

  

  《摩诃止觀》: 「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叁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衆生一念心就是如來藏理,如就是空,這一念心體就是空,藏就是緣生無性,萬法都是緣起的假有,理就是中,這個理體的理,就是中道。一心叁觀,一念心中同時具有叁種智慧 ( 知諸法空相的一切智、知種種緣起差別的道種智、知空有不二佛智圓明的一切種智 ),是不可思議的。 以生得慧、加行慧、無漏慧等叁慧來說17,與生俱來的生得慧是理即階段;聞、思、修叁階段所成的加行慧,是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叁位;經過定慧相應、止觀雙運的修慧成就,引發的現證無漏慧,是從分證即到究竟即。

  

  《圓覺經》說「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如依「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來看,不只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如來自性涅槃,就是一切無情非衆生也本具佛性。佛陀證得平等真如法界,了知情與無情都是以如來清淨法界爲體性,所以說都有佛性。《華嚴經》「離世間品」,說菩薩摩诃薩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法,第四種是「十方一切世界草木、叢林、非衆生類,皆悉曲躬歸向道場。」18 情與無情二者不同點,是有情衆生能加功用行而成佛,而無情依報世界是不離有情正報而起,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等非衆生類,都是衆生的清淨心所顯,隨著有情衆生成佛,所顯的無情依報世界也跟著圓滿種智,如《阿彌陀經》所說「極樂國土」的諸寶行樹及寶羅網等,都出微妙法音。

  

  南宋普潤大師 ( 號無機子) 在所編「翻譯名義集」卷七19,闡述佛陀德號時,依智者大師的「六即佛」,提出「六即佛頌」,彰顯由凡入聖的義理。六即佛頌,第一頌「理即佛」: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約理說,一切衆生當下就是佛。凡夫動靜相就是六根攀緣外面六塵,心隨外境而轉,無明緣行而行緣識等的業行,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等的寂止。未聞佛法的衆生,生活起居、行住坐臥,不出這動靜二相。雖然不知修持佛法,但是一動一靜,約理全是佛性,一念心體,與佛完全相同,所以說「動靜理全是」。行藏也是動靜,由于自心迷妄無明,造作各種動靜業行,「行藏事盡非」約事說,全不合理,起心動念與佛性完全不相應。衆生渾渾噩噩,雖具佛性,而不自知,「冥冥隨物去」使佛性之體隨煩惱妄想六塵物欲流轉,而在生死輪回不已。杳杳也是渾噩,「杳杳不知歸」無有覺照的功行,不知回光返照自性,修學佛法。永嘉玄覺禅師《證道歌》: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所以說「衆生覺證所顯,名曰法身,法身流轉六道,名曰衆生。」

  

  〈二〉名字即佛 (又作名字佛 )

  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或從經典中,了知此「理即佛」名字的真義。

  

  《四教義》:「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是爲名字即。」依無作四谛說,若知生死即涅槃是滅谛,若知煩惱即菩提是道谛。如能聽聞信解此義無礙,就能確信一切衆生的不思議解脫即是法身實相。因此發慈悲誓願菩提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經典,奮起精進行菩薩道。

  

  《法華玄義》:「于諸過去佛,若有聞一句,名字即也。」前述譬喻月亮本體同一,從初一到十五愈來愈圓滿。初一的月亮比喻衆生的覺醒,開始聽聞佛法,知道自己本具佛性,本來就可能成佛,所以在名字上即佛。若真能信解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現前一念便可領會「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中道實相的第一義谛了。

  

  《摩诃止觀》: 「名字即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于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爲名字即菩提。」名字謂教理,從善知識(法界等流的修行經驗)參究,或(夙因深厚的衆生)從經藏修習 ,于前所說諸法實相,依教理而大開圓解,徹底領悟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佛法,本來圓滿成就,當下與佛無二無別,如《楞嚴經》中阿難的贊佛偈20 說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知一切衆生皆得成佛,才能從最初的「理即」進達聞名知字而解的「名字即」。這是覺醒的開始,在名字中,悟解了強而有力的菩提智慧,所以說名字即菩提。

  

  蕅益智旭大師曾以蓮喻六即位21,蕅喻理即、名字即二位,荷喻觀行、相似二位,華喻分證位,蓮喻究竟位。蕅益是大師淨業之號,自謂居名字位,所以號蕅;但得四悉檀名字四益,所以號益。大師病中詩偈:「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22,可見能得此名字位已很殊勝。

  

  六即佛頌,第二頌「名字即佛」: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前一頌是理即佛,在道理上是佛,但沒有覺悟,此頌是開始覺醒。理即是背覺合塵,名字即是覺醒之後,就回光返照,背塵合覺。過去只是在六道生死輪回不已,此刻才了解「無生曲」、「不死歌」佛性不生不滅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當體即是成佛的真因,現在當體惑就是般若,業就是解脫,苦就是法身。往昔不知,現今方知,自恨從前「理即位」中昏昧無知,行藏事盡非,不知佛性本具,造諸惡業,虛度寶貴光陰,所以說「翻恨自蹉跎」。知恥近乎勇,既已知錯而能改,現在就要加緊修學,聽經聞法,往菩薩正道上行。

  

  〈叁〉觀行即佛 ( 又作觀行佛 )

  依前聞名知字而悟解佛性,隨教開始修行,而能觀所觀,同于諸佛。

  《四教義》:「因此觀行分明,成五品弟子,即是觀行即。」

  圓教的行位,依《法華經》與《璎珞經》「六種性」分凡聖八位:〈1〉五品弟子…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王家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