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聖嚴法師)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

  釋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1994.07)

  一、《法華經》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

  《法華經》具稱《妙法蓮華經》,在中國先後六譯,而叁阙叁存,即是第叁譯的《正法華經》,第五姚秦叁藏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蓮經》,第六譯《添品妙法蓮經》,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則爲羅什叁藏的譯本。(現存叁種《法華經》譯本,均收於《大正藏經》第九冊。)

  《法華經》對於中國佛教的重要,是非常凸出的,一般人僅知天臺宗根據的主要經典是《法華經》。[1]其實中國佛教大乘諸宗的代表人物幾乎都跟《法華經》有淵源,例如叁論宗的吉藏大師撰有《法華玄論》、《法華玄疏》、《法華遊意》。[2]法相宗的玄奘在十一歲時,即誦《維摩》及《法華》二經。[3]玄奘的弟子窺基撰有《妙法蓮華經玄疏》。[4]律宗的道宣十六歲誦《法華經》二十天即能通徹,嗣後並爲之撰《妙法華蓮華經弘傳序》。[5]

  華嚴宗的澄觀也曾習《法華》及《維摩》等經疏,並曾修行智俨編撰的《方等叁昧》。[6]因爲《法華經》自稱是「諸經中寶」,[7]又自說此經是「諸經中王」。[8]而且在佛法的理論及修習的方法上,此經涵蓋深廣,從初機的二乘佛法,至最高的空如實相,所謂開叁乘會一乘,又所謂開權顯實及攝迹歸本。所以不論站在任何角度看,此經是相當重要的。

  二、法華經所見的修行方法

  佛法的指歸是以實證無相的空慧爲目標,但其既屬無相又是空的,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通達,故在《法華經》方便品說這是「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因了衆生需要,此經便開示了種種理論及實踐的法門。並且要求從「信受佛語」開始。[9]其實,不論世法及佛法,均當以信受爲入門的第一步。

  佛法重視理論也重視實踐,從理論及實踐而親證「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的「諸法如實相」,[10]便可達於超越理論也超越實踐,「一切語言道斷」。[11]

  佛法的實踐方法,根據楊郁文居士編著《阿含要略》,佛法目的在於實踐,佛法基礎即在要求實踐增上善學、增上信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定)學、增上慧學。[12]由此五個大項目而衍出叁藏教典。《法華經》的修行方法,雖然看來龐雜,實則亦未離開這個基本的範圍。

  現在且將全部《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之中所見的修行方法,用表格條列出來,並且作成統計數字,便可看出《法華經》的主要及次要的修行方法是那些項目。根據統計所知,《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在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個項目,每一個項目於每品出現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項計算。在此六十個項目中,於二十八品經文之內,出現最多者,有二十二個品目,最少者僅出現在一個品目的經文之中。現將其統計數字,介紹如下:

  1 爲他人說此《法華經》,計二十二品。

  2 受持此經,計十九品。

  3 讀誦此經,計十八品。

  4 供養此經及供養寶塔,計十五品。

  5 得深智慧及修習禅定各計十叁品。

  6 頭面禮足及贊歎功德,各計十二品。

  7 自書教人書,計十一品。

  8 持大乘戒及精進勇猛,各計十品。

  9 廣聞如來法及低頭合掌,各計九品。

  10 著忍辱铠、恭敬諸佛、信受信解及起塔供養,各計七品。

  11 如說修行,各六品。

  12 獨處山林靜處、大慈悲心、柔和心、護持法藏,各計五品。

  13 布施、稱名念佛、瞻仰尊顔,各計四品。

  14 集衆聽法及隨喜各叁品。

  15 法華叁昧、音樂供養、尊重、問訊、求無上道、善答問難、現一切色身叁昧、陀羅尼咒,各二品。

  16 僅在僅在一品中出現者則有畫佛像、繞佛、供給走使、以身爲床座、不惜身命、不說人過、不說經典過、不輕余法師、不說人長短、不稱名說小乘過、不稱名贊歎小乘、不以小乘法答、不希供養、不輕罵學佛道者、不戲論諸法、平等說法、立僧坊、供養衆僧、供養贊歎聲聞衆僧、自燃其身供養佛、燃手指供佛塔、燃足一指供佛塔、叁十七助道品、求索此經。

  出現項目最多的〈安樂行品〉,幾乎像是《梵綱菩薩戒》及《瑜伽菩薩戒本》,對於修行者在身、口、意、誓願,四個範圍的行爲規定,極其嚴格。出現項目少的的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僅緊兩個項目,一是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二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經中修行方法的最高究竟法門,後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機學佛者所信信受奉行的法門。

  在《法華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菩薩本事品〉中介紹的燒身,燒指供佛的舍身法門,可爲難行能行的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行方法則爲〈常不輕菩薩品〉的見到四衆皆予禮拜,並稱「我不敢輕於汝等,如等皆當作佛」。

  至於綜合性的修行方法,則出於最後一品的〈普賢菩薩勸發品〉,標明了以叁七、二十一日爲一期的法華叁昧修行法。[13]

  依據前面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也可以說,《法華經》對於大衆所教授的修行方法,著重在於受持此經、讀誦此經,爲他人轉說此經。修此叁項均有無量功德,卻在〈隨喜功德品〉中特別強調爲他人說的功德最大,乃至「勸於一人,令往聽法」,「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無有一切不可喜相……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14]這也就是鼓勵後人,應該隨分隨力弘揚佛法,廣度衆生。

  於《法華經》中經常出現的句型有:「愛持、讀誦、解說、書寫」;「受持、讀誦、思惟、爲他人說」;「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等。在這中間,或是受持、讀誦、書寫,或是受持、讀誦、爲他人說,都是爲了相同的目的,即是在得經之後,當受持,受持之後,當常讀誦,讀誦之時當解其經義,明義之後當廣爲人說,同時爲了使得經典流布於廣大的人間,在印刷技術尚未發明之時,用手抄寫是唯一最佳的傳播方式,所以鼓勵若自書寫,若使人書寫,均有無量功德。在此經「法師品」更有一段標准的句子:「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爲他人說者,如來則爲以衣覆之」,並說「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15]便是法師。

  經典的獲得,除了自己書寫、請人書寫,便是向人「求索」。例如本經〈普賢菩薩勸發品〉即有:「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的經文。[16]可知求法者,有兩途,一是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一是向有佛經者求索經卷。在未得經卷之前,當求索,當書寫;已得經卷之後,當受持記憶熟背;尚未熟背之時當對著經卷口宣句讀;熟背之後,不對經文即可朗朗背誦;凡有經卷之處,如有力量當爲起塔供養,如供佛的全身;並爲他人解說經文;同些書寫經卷,廣爲流通。這是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的一貫方法,佛法的流傳,大致上便是依靠這樣的方式進行。古來的佛教徒們,不論程度深淺,不論學問高下,幾乎無一不是由受持讀誦手,學殖豐富者,則爲人解說書寫。

  叁、《安樂行義》及《法華叁昧忏儀》

  《法華經》到了中國,不僅在思想方面豐富了中國文化,尤其爲中國佛教在實踐的方法方面,貢獻極多。佛法的實踐方法,從《阿含經》開始,即不離戒定慧的叁無漏學,諸經之中或說八正道,或說六度及四攝,或說叁十七道品,也都是屬於叁無漏學的範圍;叁學之中的戒學淨身、定學淨心,以佛的空慧指導來持戒習定,便發無漏慧,而成無漏學,親證〈安樂行品〉所說「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的諸法實相。[17]如果僅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之法,雖有無量功德,也與叁無漏學相應,但總不是那般直接地進入實相無相的層面。故在《法華經》中亦鼓勵修持戒定慧的叁無漏學。

  到了陳之慧思禅師,便依〈安樂行品〉撰《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18]隋之智顗禅師,依〈普賢菩薩勸發品〉撰《法華叁昧忏儀》,[19]目的是爲了從有相行而進入無相行。慧思禅師的《安樂行義》將修行分作無相及有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20]有相行者「此是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叁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21]修此有相行,可得叁種陀羅尼門:

  1 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

  2 百千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

  3 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

  若不顧身命精進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叁生具足。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22]可知一般人的散心讀誦,若不能不惜身命精進不懈,連第一種陀羅尼都不會得到的。

  正由於安樂行即是無相行,很難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以智顗禅師即根據〈普賢勸發品〉所示「叁七日中,應一心精進」的原則,編撰了一卷《法華叁昧忏儀》,以方便散心精進,讀誦法華經者,達到一心精進的程度。同時也由於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華叁昧,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菩薩的燒身供佛的苦行,而讀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便悟見與思禅師處於靈山法華盛會,他將此經驗請示思禅師,而被告以:「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23]此所謂初旋陀羅尼,即是慧思《安樂行義》中所說的叁種陀羅尼門的第一種總持陀羅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薩道慧。但此對於智顗禅師已極爲重要。

  從〈普賢勸發品〉所見《法華…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