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雲遵式,也依唐朝伽梵達摩譯出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一卷,編成了《大悲忏》行法,迄今仍被中國佛教界廣爲使用,[49]大悲咒也因此風行。這使得中國佛教,除了密宗持咒之外,顯教的僧俗四衆,也都在用密教的陀羅尼咒作爲修行法門了。乃至晚近數百年來,《禅門日誦》及《毗尼日用》等佛門常用課本中,也都采入了不少的陀羅尼咒。中國佛教之帶有雜修雜行的色彩,不能說與此無關。不過此也正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泱泱大度,兼容並包。
《法華經》的受持讀誦,是教修行的人自己來做,迄明末爲止的各種佛教資料所顯示的讀誦經卷的功德,也都是自修自得,可是到了清初編成的《法華持驗記》卷下,便錄了四則延僧代爲誦經超度解厄的記載,現在且舉其中兩則:
1、錄自《湘山野錄》者:宋人張秉神遊地獄,獄史命其誦《法華經》,張秉便召僧,日請一僧,日誦一部,許終其身。[50]
2、編者周克複自獲者:明人蘇州尤弘遠,病中至地獄,被告之曰:「今既得生還,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誦《法華經》六部,方可消滅罪愆也。」[51]
地獄的信仰,早在《阿含經》已有介紹,對於用誦經及供養來度亡,爲時也很早,最早是自己誦經並供養經卷,同時也供養出家僧衆。到了《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如來贊歎品〉則教人以「自書此經,或教人書」,「自讀此經,或教人讀」,[52]來超度已墮惡道的眷屬。但卻並未指定要請僧人,甚至指定要請幾位年高有德的僧人,代爲讀經超度,這在佛經中是沒有根據的。可是由於有了類此的民間信仰和傳說,便形成了元明二朝「瑜伽僧」的行業,僧人的工作,不是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而是以代人誦經爲其職業。[53]直到現代的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尚有許多人請僧誦經超度先亡。這也可說是《法華經》修行方法的變形及變質。
在《法華持驗記》卷下,也有叁處見到以唱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字爲修行方法的,這倒頗似日本的日蓮聖人主張唱題「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修行法,雖其在中國,並未形成風氣,曾被用過則爲事實:
1 宋徵士左伸,天臺臨海人,從神照受菩薩戒,「紹聖二年秋,命沙門唱法華首題。」 [54]
2 明釋傳燈,少從賢□庵禅師削□。聞講法華經,恍有神會。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複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55]
3 明武林西溪釋傳記,世稱法華和尚,日誦法華爲業:「癸酉七月,辭諸弟子,念佛及叁千聲,唱妙法蓮華經題者數四,面西合掌而逝。」[56]
由於經題即含全經經義,故唱經題,便等於稱贊整部的《法華經》。
《法華經持驗記》卷下,有叁處記述逐字禮拜《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現錄其兩例如下:
1 五代周齊州開元寺釋義楚,「七歲舍家,禮《法華經》,字字各拜,拜且徹部。[57]
2 宋朝宋從雅,錢塘人,誦《法華經》二萬余部,禮佛及百萬拜,「禮《法華經》一字一拜者叁過。」[58]
一字一拜禮《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直到現代還有人使用。我本人於 1960 年從軍中退役再度出家後,進入山中靜修,智光老和尚即傳授我逐字禮拜《法華經》的法門:每拜一字即口宣經題:「南無妙法蓮華經」,同時另念一句「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此種修行法,已將唱題及拜經合而爲一,頗值得推廣。
《法華經》另一最大特色,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來中國佛教徒們曆久不衰的普遍奉行。因其方法簡便,靈驗卓越,而且都是解救人間現實生活中的苦難災害。只要會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便能有求必應,沒有任何儀式供養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時地,都可修行。
〈普門品〉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雲:「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以菩薩。」又雲:「稱其名故,即得解脫。」[59]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凡能稱其名號,即有感應示現。所以此一稱名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比起誦經,更爲容易,故也更加普遍流傳。
清初順治己亥(西元 1659 年)周克複編集的《觀音經持驗記》上下二卷,[60]從晉之竺法義,迄清之楊璜,共收一百二十人的持驗記錄,皆從群書資料錄出,其實曆代有關觀音靈感的例子,可謂俯首即是,多是〈普門品〉及〈大悲〉的影響也有一部份則是屬於〈白衣大士神咒〉的靈驗。關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其法門,我曾寫過一篇〈觀世音菩薩〉,已在今日佛教界流傳數十年。
六、結論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深廣而又持久的,在高層次的戒定慧叁無漏學方面,依《法華經》而開創了獨特的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天臺教派,成就最大的是智顗及其弟子章安。依《法華經》的菩薩戒精神,智顗傳有《梵網菩薩戒義疏》;[61]定學方面則有圓頓、次第、不定的叁種止觀以及《法華叁昧忏儀》;慧學方面撰有《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此爲中國佛教不論在義理的開發和方法的建立,都有決定性的貢獻。
在普遍的弘布方面,由於《法華經》極力強調說法的重要及書寫經卷的功德,佛教便隨著《法華經》抄寫流通而深入民間。在實踐方面,由於信仰讀誦的功德,使得許多人,乃至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背誦佛經,此老風氣,直到晚近,尚在流行,雖然很少人真的能夠修成法華叁昧,可是一生之中讀數百部乃至上萬部《法華經》,必定也能擔負起身教及言教的教化責任了。
學法,必定護法,《法華經》在學法的鼓勵、護法的強調方面,都是不落痕迹,而又非常徹底,焚身供佛,舍身護法,不惜身命修行佛法,表現出了無比的精進和堅□,同時又一次一次地提醒修行《法華經》的菩薩,應當忍辱與柔和,因此使得中國文化中增加了一股全力以赴而又忍辱負責的精神。
在對於一般群衆的適應方法,《法華經》的貢獻,便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宏大感應,以致中國人之中不論是否已經皈依叁寶,在面臨緊急災難情況時,多會想到求助於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此也爲中國社會的安定,貢獻了無比的力量。
關鍵詞 1.《法華經》 2.《法華經》修行法 3.《安樂行義》4.《法華叁昧忏儀》 5. 受持讀誦
[1]天臺宗叁祖慧思依《法華經》撰《安樂行義》,四祖智顗依《法華經》撰《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
[2]收於大正叁十四冊。
[3]《續高僧傳》卷四,大正五○,頁 446 下。
[4]收於大正叁十四冊。
[5] A、《法華經持驗記》卷上, 續藏一叁四,頁461上。B、收於大正九,頁 1 中 及下。
[6]宋高僧傳卷五;大正五○,頁 737 上 及 中 。
[7]《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大正九,頁 35 中
[8]《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大正九,頁54中。
[9]〈如來壽量品〉雲:「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叁白已,複言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大正九,頁 42 中。
[10]〈安樂行品〉,大正九,頁 37 上 及 中 。
[11]〈安樂行品〉,大正九,頁 37 中 。
[12]東初出版社,民國 82 年 6 月初版。
[13]〈普賢菩薩勸發品〉有雲:「欲修學是法華經,於叁七目中,應一心精進。滿叁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大正九,頁 61 中。
[14]大正九,頁 47 上。
[15]大正九,頁 31 中。
[16]大正九,頁 61 中。
[17]大正九,頁 37 中
[18]大正四六,頁 697 下 至頁 702 下。
[19]大正四六,頁 949 中 至頁 955 下。
[20]大正四六,頁 700 上。
[21]大正四六,頁 700 上 至 中。
[22]大正四六,頁 700 中。
[23]《法華經持驗記》卷上, 續一叁四,頁457下。
[24]大正九,頁 61 中 及 下。
[25]大正四六,頁 700 中。
[26]大正四六,頁 952 上 至頁 953 中。
[27]大正九,頁 55 上。
[28]大正九,頁 56 中。
[29]大正九,頁 60 中。
[30]大正四六,頁 949 下。
[31]大正四六,頁 949 下。
[32]大正九,頁 394 上。
[33]大正四六,頁 954 上。
[34]大正叁九,頁 155下:「初作法,二取相,叁無生。行者應知,叁種忏法,無生是主,二爲助緣」。
[35]大正四六,頁 11 上 至頁 15 中。
[36]大正五十一。
[37]續藏一叁四。
[38]續藏一叁四。
[39]大正四六,頁 953 中。
[40]大正九,頁 61 下。
[41]大正九,頁 53 中。
[42]大正九,頁 53 下。
[43]〈勸持品〉中曾二度說到「不惜身命」的經文: 1、「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大正九,頁36 上)2 、「爲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大正九,頁 36 下)。
[44]大正九,頁36下。
[45]卍續藏一叁四,頁 469 上(《法華經持驗記》卷下)。
[46]卍續藏一叁四,頁 471 上。
[47] A、《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北涼沙門法衆譯,收於大正二十一。B、《方等叁昧行法》一卷,智顗說、灌頂記,收於大正四十六。
[48]大正四六,943 下 至 944 上。
[49]收於大正二十一,《大悲忏》尚未入藏。
[50]卍續藏一叁四,頁 471 上。
[51]卍續藏一叁四,頁 476 下。
[52]大正一叁,頁 783 上 及 中。
[53]參考拙著《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 頁 56 及頁 57,1975 年東京山喜房佛書林發行。
[54]卍續藏一叁四,頁 471。
[55]卍續藏一叁四,頁 474 上 、 下。
[56]卍續藏一叁四,頁 474 下。
[57]卍續藏一叁四,頁 468 下。
[58]卍續藏一叁四,頁 470 下。
[59]大正九,頁 56 下。
[60]卍續藏一叁四。
[61]大正四○;中華佛學研究所於民國82年 3月,有研究生賴姿蓉通過畢業論文《菩薩戒義疏之研究》。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聖嚴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