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的「如说修行」,是三七日中一心精进地「受持、读诵、正亿念、解其义趣。」则是人命终之时,即可感得「千佛授手」,「往生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24]并没有说三种陀罗尼门。可是如慧思禅师所说,若不能不顾身命,要想能够修成三种陀罗尼,极不容易。若据《安乐行义》所说,纵然不顾身命精进修此有相行,纵然已见普贤菩萨现其人前,及见千佛,
复见十方三世诸佛,修行者仍得「至心忏悔,在诸佛前,五体投地」。[25]虽在《法华经》中并未说要「至心忏悔」,但到智顗禅师所撰的《法华三昧忏仪》,就有〈忏悔六根〉的方法了。[26]嗣後至宋朝的天台宗学者慈云遵式,特重忏仪的制作,根据即出於《法华经安乐行义》,但却不是《法华经》的本身。
至於《法华三昧》的名称,确系出於《法华经》,共有三处:
1 〈妙音菩萨品〉有云:「成就其深智慧,而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27]
2 同上品「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28]
3 〈妙庄严王本事品〉有云:「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於法华三昧久已通达。」 [29]
由此可知法华三昧的获得,可依两个条件,一是已经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华经」。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际,如要得到法华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读诵《法华经》了。仅靠读诵,还是不够,故於《法华三昧忏仪》,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
当於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调伏其心,息诸缘事,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一心系念:自忆此身已来及过去世,所有恶业,生重惭愧,礼佛忏悔。行道诵经,坐禅观行,发愿专精,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净,无障碍故。[30]
除了诵经,先须忏悔,庄严道场,供养三宝,同时也要坐禅修观及发誓愿。
「三昧」是与慧相应的定,译为正受,为了通过定境而达到智慧的的解脱,而修种种三昧。法华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华三昧的修法,须先修忏悔,这是从《安乐行义》而来,此可由《法华三昧忏仪》的说明得知:「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31]法华三昧是安乐行的预备阶段,故安乐行主张的忏悔是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这项忏悔法的经典根源是出於被称为《法华经》的结经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此经将《法华经》的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三七日行法,更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特别一层又一层地增加了忏悔法门,最特殊的是为了求得六根清静,而逐条忏悔六根罪业。此在智顗的《法华三昧忏仪》中也照样援用。因为《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对於忏悔的功能有如下的说明:
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於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帝居士修第一忏悔。[32]
这是说,若能读诵方等大乘经典,心与空慧相应,即不须以礼拜的方式忏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忏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与空慧相应,还是要心惟口宣,五体投地,遍礼十方无量诸佛,求哀忏悔。此在《法华三昧忏仪》中也说:
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33]
若以知礼的《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所说的三种忏悔法而言,最高的忏悔是无生忏,[34]即是以无念念实相。那便相当於《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第一忏悔,也是《法华三昧忏仪》的大忏悔。忏悔行法,本为业重障深不易一心专念地修习无漏的定慧者设,然到宋明以後的中国佛教界,举行各种礼忏道场,目的仅为消除业障,已不再有像《法华三昧忏仪》所行法中的读诵、礼忏、禅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四、受持读诵、生净土、烧身、血书
根据智顗《摩诃止观》卷二上所明的四种三昧,是综合诸经所说的各种三昧的名称及其内容,予以分类组成:
1 常坐三昧的依据是《文殊说般若经》及《文殊问般若经》。
2 常行三昧的依据是《般舟三昧经》。
3 半行半坐三昧的依据是《大方等陀罗尼经》及《妙法莲华经》。
4 非行非坐三昧的依据是《大品般若经》。[35]
法华三昧属於四种三昧的第三种,而凡是诸《高僧传》中所列「习禅篇」的古代高僧,所修禅定方法,应该不出《摩诃止观》所示的四种三昧,其实又不尽然,例如禅宗晚出的看话头参公案,未必就是用的四种三昧的任何一种了。
若以中国佛教史的资料所见,对於法华经的修行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受持、读诵,其次是讲解、为他人说。至於禅观的三昧行法,则极少有人修持。例如唐朝惠详撰《弘赞法华传》十卷,[36]自东晋迄李唐,共收二百零六人,各行门所占的人数则为:
1 翻译十四人,
2 讲解四十五人,
3 修禅观三人,
4 舍身遗身十二人,
5 持诵一○八人,
6 转读十二人,
7 写书十二人。
再看另一部书,是唐朝僧祥撰的《法华传记》十卷 ,[37]共收一百九十八人,各行门所占的人数则为:
1 讲解感应十九人,
2 讽诵胜利九十人,
3 转读灭罪十六人,
4 书写救苦三十四人,
5 听闻利益二十二人,
6 依正供养附法供养共十七人。
其中竟无有一人是修行禅观及三昧行法的。
以上撰於唐朝的两种史料书中,合计人数是四○四人,仅三人是修习禅观的,比率最高的仍是持诵及转读法华经,相加共得二二六人。此外便是讲解、书写及舍身烧身的法门,历代都有人行持。
另有一部清初周克复所纂《法华经持验记》二卷,[38]共收二二八人,唯其有许多例子是一人兼有数种修行事迹的,经过统计,所得数字如下:
1 受持读诵《法华经》者一六○人。
2 诵《法华经》而得感应神异现象者一○○人。
3 讲说《法华经》者四四人。
4 修行法华三昧者二六人。
5 书写《法华经》者二五人。
6 精研《法华经》者二三人。
7 修习禅定者二三人。
8 撰著《法华经》注疏及感通录者十四人。
9 修《法华三昧忏仪》者十二人。
10 焚身、 手指、炼足指、投江等舍身供佛者六人。
11 其中尚有顶礼《法华经》全部,一字一拜者三人,以及宣唱《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者,亦有三人。
《法华经》并未蓄意阐扬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修持法华法门的人,则有不少愿生弥陀净土,仅极少数人,愿生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此与天台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中的「至心发愿,愿命终时,神不乱,正念直,往生安养,面奉弥陀值众圣。」[39]有极大的影响。以致凡是天台学者,都会以阿弥陀净土为归趣。虽然《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曾有明文:「若有人,受持读诵解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布,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40]但是依《法华经》如说修行的人,却很少愿往弥勒净土。
至於烧身、舍身、遗身的修行方法,在《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已明示当时的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已有神力变化,所以他在烧身供佛之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41]嗣又化生转世出家,又燃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42]
这不是普通凡夫可以做得的,即是为了激发无量数人发起无上菩提心的一种难行苦行。经中也并未鼓励凡夫修行此一法门。但在《法华经》〈劝持品〉中,也曾二度说到「不惜身命」。[43]这是为向「难可教化」的众生说《法华经》时,受到了轻慢、恐布、骂詈毁辱,仍须以无比坚强的忍辱心,说法护法。[44]再加上慧思禅师的《安乐行义》中主张以「不顾身命」来精进修行,同时智顗禅师也是因了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的烧身供养「是真精进」句而发悟一旋陀罗尼,於是为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许多以烧身、燃臂、炼指来供佛的苦行纪录。甚至宋代天台宗的名匠四明知礼,也曾欲烧身供经,结果被人劝阻。[45]
又如书写佛经,在经中也有说,折骨为笔,刺血为墨,揭皮为纸的记载,但在《法华经》中未见类似的暗示,故迄唐朝为止,未见有血书《法华经》的记录,然从宋开始就有刺血写经的事例了。此在《法华经持验记》中有五个案例,其中一例最具代表性:
宋释祖南,居南岳之云峰,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金刚经》一百卷、《法华经》十部,终二十七年,皆用血书。末年血乾骨立,念佛声不绝。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间迸出舍利,随取随生。[46]
刺血写经的性质,也是一种苦行,并且将「不惜身命」与书写经卷合而为一,目的是为供养佛经,跟流布经卷已有出入了。
五、陀罗尼咒、延僧诵经 唱经题 逐字拜经王
称念观世音菩萨
由於《法华经》中有《陀罗尼品》,是药王菩萨、勇施菩萨、篦沙门天王、持国天王、十罗刹女,分别给说法者作守护用的咒文,最後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中的普贤菩萨,也说了一个陀罗尼咒,给三七日中修习此《法华经》的人作守护之用。因之而将密教的咒语用之於大乘显教的经典中者,除了《楞严经》之外,《法华经》是最凸出的地方。因此而有天台智顗,除了以《法华经》为根本教典之外,也为密部的《大方等陀罗尼经》编撰了一卷《方等三昧行经》。[47]经中说了不少陀罗尼咒,智顗《行法》中的「忏悔法」,便采用了该经的五个咒语。[48]此後到了宋朝的…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