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顗教观思想体系
林志钦
真理大学宗教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中华佛学研究》第五期,2001)
提要
在中国佛教诸大宗中,若论其教理、观行两皆整备,具足周详体系之宏模,无疑地天台宗将是其代表性之著者。吾人欲系统性地掌握整体佛法之教行,天台教义亦诚为极佳入路之一。而智者大师智顗(538~597)实乃天台立宗之师,全体教观思想体系之奠立者。
然则,智顗之学说体系在其各主要著作中虽见端倪,犹乏全面之统整。本文之作即欲依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摩诃止观》、《维摩经玄疏》等重要著作所提,进一步将之整合,以呈显出智顗晚期思想圆熟之下所建立的全体教观思想之完整架构。此中,论及了“五时八教”说、分约“教部”与“教相”而论化仪四教五时、通别五时说、化法四教十六门、观门化仪之三种止观、观门化法之四教十六门与三观等,进而建构起智顗教观思想之体系。此外,亦论及权实与本迹义,以及约《法华经》而言教判之三种教相论,实不外乎在彰明前述之体系与权实为用之义。
关键词:1。三种教相 2。五时八教 3。教观 4。权实 5。本迹 6。教观 7。智顗 8。天台
一、前言
在中国佛教诸大宗中,若论其教理、观行两皆整备,具足周详体系之宏模,无疑地天台宗将是其代表性之著者。天台宗立宗以来,教观之双美即屡屡为人所称道。吾人欲系统性地掌握整体佛法之教行,天台教义亦诚为极佳入路之一。而天台之祖承,智者大师智顗(538~597)虽称四祖,[1]实乃天台立宗之师,全体教观思想体系之奠立者。其不仅建构了天台宗义之详备理论,[2]后代弟子亦皆在其所立之规模下作进一步的阐释与推述。因此,要把握天台思想,不能不由诸智顗。
智顗思想除受其师慧思之启发、提点者外,[3]亦批判性地综摄当时所有南北众家教判思想,[4]从而建立起更广大而深细之教观体系。其如谛观(高丽人,公元960年入宋)《天台四教仪》所言,乃欲以“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T46.774c)[按:本文所引《大正新修大藏经》之出处,采略号标记法,直接附于引文之后。例如:“T46.1a-b”即代表《大正新修大藏经》册46,页1,上栏至中栏。]
然则,智顗之学说体系在其各主要著作,如《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维摩经玄疏》等之中虽见其端倪,犹乏全面之统整。此盖因智顗之讲述,如《法华玄义》与《维摩经玄疏》乃释经之作,非专为立宗而说,故受囿于释经之体例;前者与《摩诃止观》又一偏教相之阐释,一主观行法门之发挥,故详略互现,各具体系,缺乏整体之统合。此对天台家说而言,诚属一大遗憾!本文之所由作,即欲依智顗上述之作,进一步将之整合,以呈显出智顗晚期思想圆熟之下所建立的全体教观思想之完整架构。
二、“五时八教”说
探讨智顗之思想体系,首先必须论及的即是“五时八教”说。缘于前引谛观《天台四教仪》言:“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T46.774c)以此作为智顗教相思想之总纲领。随着《天台四教仪》一书之日着,历来即皆习以“五时八教”说总括智顗之思想。
实则,“五时八教”一名虽因谛观《天台四教仪》而着,智顗本人已有“五时”、“八教”之各别用语。如《法华玄义》言:“今释此譬,总喻半满“五时””(T33.810b);《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法华文句》)云:“敷“八教”网,亘法界海。”(T34.3b)至于二语之合称则自天台六祖唐.湛然(711~782)时已有。如其释《法华玄义》之《法华玄义释签》(以下简称《释签》)有:““五时八教”,故云种种。”(T33.816c) 其后释《法华文句》之《法华文句记》[5]亦有:“种种之言,亦不出“五时八教”。”(T34.171c)
“五时”意指释迦佛一代之教说分为前后五个时期:一、华严,二、鹿苑(三藏),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涅槃。[6] “八教”如《法华文句》所言:“先佛有渐、顿、秘密、不定等经;渐又三藏、通、别、圆(按:指诸渐教所含教相乃包含此四教)。今佛亦尔。”(T34.3b)即合渐、顿、秘密、不定与三藏、通、别、圆等二种四教为八。智顗并未提出区别二种四教之专词,《天台四教仪》则称前四教为“化仪四教”;后四教为“化法四教”(T46.774c,776a)。
“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二词之用实亦始自湛然。其所作之《止观义例》[7]有言:“教虽有八,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T46.448c)又,其《释签》亦有:“以此三法对秘密故,则“化仪四教”。”(T33.825b)其后湛然之门下明旷依用二义,于《天台八教大意》[8]一书言:
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形,为实施权,故分乎八: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藏、通、别、圆,所化之法,譬如药味。(T46.769a)
“化仪”之意,即表佛陀教化之方法仪式;“化法”指所教化之法义内容。此二词虽非智顗原有,用以名此二种四教亦甚谛当,故后之谛观《天台四教仪》、智旭《教观纲宗》皆承用之,成为天台宗门通用之语。本文论智顗之思想体系亦采用之。
复次,智顗虽有“五时”与“八教”之说,依内容言,五时乃配合化仪之顿、渐二教为五时教,即为“顿渐五时”而说者(下详),故实应分称“化仪四教五时”与“化法四教”为宜。更细分之,即当分别化仪之“顿渐五时教”、不定教、秘密教,与化法之三藏(藏)、通、别、圆四教。又,智顗五时说乃据于《大般涅槃经》五味喻而论,从之亦称“五味”,即“化仪四教五味”、“顿渐五味”等。
关于智顗此五时八教教判思想之得来,佐藤哲英先生有以下简要之述:
观一般称为“五时八教”的智顗之教判论,也是综合统一所谓“南三北七”的诸教判者:“五时判”和“化仪四教判”是扩充道场寺慧观以来的江南佛教徒所传持的二教五时判(按:后增为三教五时判);又,“化法四教判”是继承慧光以来的北地佛教徒所重视的四宗判精神者。[9]
但与其说智顗是“继承”、“扩充”当时已有之南北朝诸家教判思想,不如说他是批判性地加以吸收、改造,而后纳入他更切当而广阔周延的教相体系之中。对此,笔者已有〈天台对南北朝判教说之判摄〉一文发表,[10]兹不赘述。而于此一般习称智顗教相论之五时八教说的大纲下,实有更细密、周详之组织。以下即当进一步探究之。
(一)化仪四教、五味(时)
化仪应有四教,智顗于《法华玄义》正言教相大纲处却言:“判教相者……大纲三种:一、顿,二、渐,三、不定。”(T33.806a)缺“秘密教”。此应是缘于此处主要乃先就南北教判诸异解而论其得失之后,随之相对地正明天台所立之教相,故言此“三名同旧,义异也。”(T33.806a)“今辨信、法两行,明于佛法,各作三意(按:即顿、渐、不定三教相),历前诸教,无有一科而不异诸法师也。”(T33.806c)乃无复提及所另立之秘密教。实则如前述于《法华文句》即有:“先佛有渐、顿、秘密、不定等经”(T34.3b)四教之说。《法华玄义》于前卷1上之判教相处(T33.683b-684a)亦已先言及顿教、渐教、不定教,不定之中又有“显露不定”及“秘密不定”(T33.683c),简称即是“不定”与“秘密”。总之即有“渐、顿、不定、秘密”(T33.684a)四教。而智顗《维摩经玄疏》之判教相更明言:“如来经教乃遍满三千,元其正意,不出四种:一者、顿教,二者、渐教,三者、不定教,四者、秘密教。”(T38.561c-562a)因此,智顗果立顿、渐、不定、秘密之化仪四教无误。
对于“五时教判”,智顗之前的南北朝诸师已有其说,而仅就渐教之次第论五时。智顗亦约《涅槃经》五味说而采此五时教判。但在《法华玄义》(T33.683b-c)之中,此五时(五味)乃自佛说《华严经》之顿教算起,该括顿、渐二教而说之,作如下图之比配:
四教
| 五味
| 经典
|
1.顿教 →
| 1.乳味
| 《华严经》
|
2.渐教 (渐圆教)→
| 2.酪味
| 《三藏》
|
| 3.生酥味
| 《天台智顗教观思想体系(林志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