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教观思想体系(林志钦)▪P3

  ..续本文上一页中明五比丘得须陀洹果,八万诸天得法眼净,秘密教则有无量菩萨闻说大乘,得无生忍。此即《维摩诘经》所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T14.538a)之相。亦即,秘密所教,“若时众皆不得闻见,即是“秘密教”也”。[11]又,如前引《大智度论》所言“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者,《维摩经玄疏》(T38.562b)言,或可即秘密义──常秘说般若而在座众生不知。

  1。教部(经部)与教相

  《法华玄义》于卷1上“七番共解”通释之判教相中,所说如前;而其复于卷10上作“五重各说”别释之判教相,则不就经部(教部)论,而另约教相之通意说,乃言:“名顿教相也,非顿教部也”(T33.806a);“即是渐教相也”(T33.806b);“是名不定教相也,非不定部”(T33.806b)等云云。是以,前所说顿、渐、不定、秘密四教,是就“经部”言;此处所谈,则将就“教相”论。而以经部言者,为合旧说之传统,而智顗之“辨次、解义”乃与之不同;就教相论者,则更是智顗之新见。而二者可说乃皆天台教判所含具者。

  如前述,就教相而论处,仅言顿、渐、不定三教为大纲。除前言之意外,亦可能以“若秘密,即不可知也”;[12] “秘密既隐,非世流布,此置而不论”。[13]详细分别,则是《摩诃止观》所言:“教是上圣被下之言,圣能显、秘两说。凡人宣述,祗可传显,不能传秘,听者因何作观?或得者,六根净位(按:六根清净位,即圆教内凡十信位),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悉能至,则能传秘教”(T46.3c)。“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而说法者,依《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言受持《法华经》所得六根清净功德之舌功德者:“是人舌根净……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T9.49c) 以“大千界中同闻一法而彼彼国互不相知,义当于传秘密定教”,[14]故智顗举此以言圆教六根清净位者能传秘教。

  其言“顿教相”者,非指特定之某部经典所说,而是凡诸味经教(除三藏小乘外),如《华严经》有“譬如日出先照高山”[15]之喻;《净名经》(方等经)有“唯嗅瞻卜”(T14.548a)之言;《大品般若》说“不共般若”;[16]《法华经》之“但说无上道”(T9.10a),“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T9.40b),“尽教以佛道”(T9.8b);以及《涅槃经》之“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T12.770b)等,皆有直说究竟实相,如来智慧之意者,即皆为顿教之相。[按:此处所说顿教相即是顿直说圆实理,亦即圆教者。故以此等诸味经教皆具化法之圆教义故,即均具顿教相。]所说此“皆名顿教相也,非顿教部也”,即表示非如前述为就经部而言之独以如来成道后,先顿直说实相之《华严经》为顿教者。

  其次,“渐教相”表渐次义,而非直显究竟者。就经部言,即如前五味或五时诸经教之分别。而此处就教相论,即指其为实施权,先从最初之乳味教,而后次第历酪味、生酥、熟酥,以至达于最后醍醐之圆实教的渐进施教意。复次,约人之修道历程言,始自人天,经二乘、菩萨,以至于佛道,亦是渐教相也。又,其中间之次第而入者,亦属之。

  “不定教相”者,与前论不定义近。但前约经部说,此就教相论。即以行人于“过去佛所,尝闻大乘实相之教”,远种善根,今值释迦佛之声教,非必历次,而或闻《提谓波利经》,或三藏乳味教,或《方等》生酥教等,五味诸经,皆可能由之引生宿慧,悟见佛性、究竟涅槃,即是不定教相。

  2。通、别五时说

  在“五味”或“五时”说方面,智顗以为,又当有通、别之分而二义兼具。《法华玄义》云:

  约诸教通、别者:夫五味半满[17],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若《华严》顿乳,别但在初,通则至后。……若修多罗,半酪之教,别论在第二时,通论亦至于后。……若《方等》教,半满相对,是生酥教,别论是第三时,通论亦至于后。……《般若》,带半论满,是熟酥教,别论在第四时,通论亦至初、后。……若《涅槃》,醍醐满教,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于初。……若《法华》,显露边论,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T33.809c-810a)

   别论五味,即就经部论之五时次第教。于此之外,复有通相,即如前述之就教相论三教者。而其除就教相论外,亦有就根机论[18]或就秘密边言之者(如引文所言《法华》)。

  (二)化法四教十六门

  以上称教相大纲之四教(三教)表佛陀施教之方式。而所施教理之内容者,乃为天台所立藏、通、别、圆之四教十六门。其顿渐五味与不定教之诸经教所说教义者,即智顗《四教义》、《维摩经玄疏》所云:

  佛用四教,成一切顿、渐诸经,诸论释经岂越于四教也。……若《华严经》,但具二教所成:一、别教,二、圆教。……次明渐教之初,声闻经(按:即三藏),但具三藏教。《方等》大乘,及以此经(按:《维摩诘经》),具足四教。《摩诃般若》具足三教,除三藏教。《法华经》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一圆教。《涅槃经》具足四教,成五味义也。……约不定中,得论四教也。释迦出世,所有经教,更不过此。四教摄此诸经,罄无不尽。(T46.768a, T38.544b-c)

   虽不言秘密教,论之,亦是得论四教。图示之如下:

  

  

  

  化仪四教

  

  五 味

  

  化法四教

  

  教

  

  1.顿教

  

  1. 《华严经》

  

  别、圆

  

  

  

  2.渐教

  

  2. 《声闻经》

  

  藏

  

  门

  

  

  

  3. 《方等经》

  

  藏、通、别、圆

  

  

  

  

  

  4. 《般若经》

  

  通、别、圆

  

  

  

  

  

  5. 《法华经》

  

  圆

  

  

  

  

  

  《涅槃经》

  

  藏、通、别、圆

  

  

  

  3.不定教

  

  

  

  藏、通、别、圆

  

  

  

  (4.秘密教

  

  

  

  藏、通、别、圆)

  

  复次,教为诠理,令得入实相。入理之门,“若于一教,以四句诠理”,[19] “约四教各有四种教门,一往则有十六种教门”。[20]《维摩经玄疏》云:

   仰寻佛法既有四教不同,今约教明门,各有四别:一、三藏四门,二、通教四门,三、别教四门,四、圆教四门。一、明三藏教四门,即为四:一、有门,…

《天台智顗教观思想体系(林志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