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明五比丘得須陀洹果,八萬諸天得法眼淨,秘密教則有無量菩薩聞說大乘,得無生忍。此即《維摩诘經》所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T14.538a)之相。亦即,秘密所教,“若時衆皆不得聞見,即是“秘密教”也”。[11]又,如前引《大智度論》所言“從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說般若”者,《維摩經玄疏》(T38.562b)言,或可即秘密義──常秘說般若而在座衆生不知。
1。教部(經部)與教相
《法華玄義》于卷1上“七番共解”通釋之判教相中,所說如前;而其複于卷10上作“五重各說”別釋之判教相,則不就經部(教部)論,而另約教相之通意說,乃言:“名頓教相也,非頓教部也”(T33.806a);“即是漸教相也”(T33.806b);“是名不定教相也,非不定部”(T33.806b)等雲雲。是以,前所說頓、漸、不定、秘密四教,是就“經部”言;此處所談,則將就“教相”論。而以經部言者,爲合舊說之傳統,而智顗之“辨次、解義”乃與之不同;就教相論者,則更是智顗之新見。而二者可說乃皆天臺教判所含具者。
如前述,就教相而論處,僅言頓、漸、不定叁教爲大綱。除前言之意外,亦可能以“若秘密,即不可知也”;[12] “秘密既隱,非世流布,此置而不論”。[13]詳細分別,則是《摩诃止觀》所言:“教是上聖被下之言,聖能顯、秘兩說。凡人宣述,祗可傳顯,不能傳秘,聽者因何作觀?或得者,六根淨位(按:六根清淨位,即圓教內凡十信位),能以一妙音遍滿叁千界,隨意悉能至,則能傳秘教”(T46.3c)。“能以一妙音遍滿叁千界”而說法者,依《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言受持《法華經》所得六根清淨功德之舌功德者:“是人舌根淨……以深淨妙聲于大衆說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滿叁千界,隨意即能至。”(T9.49c) 以“大千界中同聞一法而彼彼國互不相知,義當于傳秘密定教”,[14]故智顗舉此以言圓教六根清淨位者能傳秘教。
其言“頓教相”者,非指特定之某部經典所說,而是凡諸味經教(除叁藏小乘外),如《華嚴經》有“譬如日出先照高山”[15]之喻;《淨名經》(方等經)有“唯嗅瞻蔔”(T14.548a)之言;《大品般若》說“不共般若”;[16]《法華經》之“但說無上道”(T9.10a),“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T9.40b),“盡教以佛道”(T9.8b);以及《涅槃經》之“雪山有草,名爲忍辱,牛若食者,則出醍醐”(T12.770b)等,皆有直說究竟實相,如來智慧之意者,即皆爲頓教之相。[按:此處所說頓教相即是頓直說圓實理,亦即圓教者。故以此等諸味經教皆具化法之圓教義故,即均具頓教相。]所說此“皆名頓教相也,非頓教部也”,即表示非如前述爲就經部而言之獨以如來成道後,先頓直說實相之《華嚴經》爲頓教者。
其次,“漸教相”表漸次義,而非直顯究竟者。就經部言,即如前五味或五時諸經教之分別。而此處就教相論,即指其爲實施權,先從最初之乳味教,而後次第曆酪味、生酥、熟酥,以至達于最後醍醐之圓實教的漸進施教意。複次,約人之修道曆程言,始自人天,經二乘、菩薩,以至于佛道,亦是漸教相也。又,其中間之次第而入者,亦屬之。
“不定教相”者,與前論不定義近。但前約經部說,此就教相論。即以行人于“過去佛所,嘗聞大乘實相之教”,遠種善根,今值釋迦佛之聲教,非必曆次,而或聞《提謂波利經》,或叁藏乳味教,或《方等》生酥教等,五味諸經,皆可能由之引生宿慧,悟見佛性、究竟涅槃,即是不定教相。
2。通、別五時說
在“五味”或“五時”說方面,智顗以爲,又當有通、別之分而二義兼具。《法華玄義》雲:
約諸教通、別者:夫五味半滿[17],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于初後。若《華嚴》頓乳,別但在初,通則至後。……若修多羅,半酪之教,別論在第二時,通論亦至于後。……若《方等》教,半滿相對,是生酥教,別論是第叁時,通論亦至于後。……《般若》,帶半論滿,是熟酥教,別論在第四時,通論亦至初、後。……若《涅槃》,醍醐滿教,別論在第五時,通論亦至于初。……若《法華》,顯露邊論,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T33.809c-810a)
別論五味,即就經部論之五時次第教。于此之外,複有通相,即如前述之就教相論叁教者。而其除就教相論外,亦有就根機論[18]或就秘密邊言之者(如引文所言《法華》)。
(二)化法四教十六門
以上稱教相大綱之四教(叁教)表佛陀施教之方式。而所施教理之內容者,乃爲天臺所立藏、通、別、圓之四教十六門。其頓漸五味與不定教之諸經教所說教義者,即智顗《四教義》、《維摩經玄疏》所雲:
佛用四教,成一切頓、漸諸經,諸論釋經豈越于四教也。……若《華嚴經》,但具二教所成:一、別教,二、圓教。……次明漸教之初,聲聞經(按:即叁藏),但具叁藏教。《方等》大乘,及以此經(按:《維摩诘經》),具足四教。《摩诃般若》具足叁教,除叁藏教。《法華經》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一圓教。《涅槃經》具足四教,成五味義也。……約不定中,得論四教也。釋迦出世,所有經教,更不過此。四教攝此諸經,罄無不盡。(T46.768a, T38.544b-c)
雖不言秘密教,論之,亦是得論四教。圖示之如下:
| 化儀四教
| 五 味
| 化法四教
|
教
| 1.頓教
| 1. 《華嚴經》
| 別、圓
|
| 2.漸教
| 2. 《聲聞經》
| 藏
|
門
|
| 3. 《方等經》
| 藏、通、別、圓
|
|
| 4. 《般若經》
| 通、別、圓
|
|
| 5. 《法華經》
| 圓
|
|
| 《涅槃經》
| 藏、通、別、圓
|
| 3.不定教
|
| 藏、通、別、圓
|
| (4.秘密教
|
| 藏、通、別、圓)
|
複次,教爲诠理,令得入實相。入理之門,“若于一教,以四句诠理”,[19] “約四教各有四種教門,一往則有十六種教門”。[20]《維摩經玄疏》雲:
仰尋佛法既有四教不同,今約教明門,各有四別:一、叁藏四門,二、通教四門,叁、別教四門,四、圓教四門。一、明叁藏教四門,即爲四:一、有門,…
《天臺智顗教觀思想體系(林志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