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重要偈頌解讀
——以〈方便品〉與〈壽量品〉爲主
文/釋心皓
釋心皓,佛教天臺宗的比丘尼法師。1994年出家,後在閩南佛學院接受預科2年、本科4年、研究生3年的佛學院教育。研究方向爲天臺止觀與佛教製度,師從複旦大學王雷泉教授。0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考入廈門大學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05年任閩南佛學院教研室主任,執行編輯《閩南佛學院課程教學大綱彙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12),參與編寫《法華經選讀教學大綱》、《教觀綱宗教學大綱》等。個人著作有《天臺教製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6)。09年7月受浙江省瑞安市萬松山萬松禅寺之請,辭去佛學院職務入住山寺清修。師愛好天臺,爲香港觀宗寺覺光長老座下法子,天臺宗第四十七代傳人,平日修學以持誦《法華經》和修習天臺止觀爲主。
------------------
《法華經》是中國佛教極爲重要的一部大乘經典。《法華經》的義理以唐代湛然大師所選四要品最爲重要,即:迹門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樂行品〉,本門中的第十六〈壽量品〉和第二十五〈普門品〉。
湛然大師《法華經文句記》卷一對爲何選此四品作了說明:“〈方便〉、〈安樂〉、〈壽量〉、〈普門〉,並是本迹之根源,斯經之樞楗。”並指出此四品即教、行、體、用四法。
〈方便品〉開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安樂行品〉示法華行者所修的一心叁觀行法,是行;〈壽量品〉顯久遠本覺之佛身,是體;〈普門品〉示諸佛自在之應化,是用。
法華四要品是體現《法華經》一佛乘思想教義的必讀選文,是法華的脈絡,龐大法華體系的精髓。就法華的思想義理而言,非〈方便品〉和〈壽量品〉莫屬。因此,我們從這兩品中選出一些著名的偈頌作解讀,希望對法華的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的一乘思想有所解悟。
一、〈方便品〉大意
〈方便品〉爲《法華經》正宗分的首品。在〈序品〉中,已委曲顯示將說妙法之意,此品繼說本經之宗。本品宗旨是開權顯實、會叁歸一。也就是道出過去說法和今日說法的不同。
昔日由于衆生根性闇鈍,無法信受佛所證的諸法實相理。故佛以方便力,巧說諸法差別相。而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今日法華會上,衆生根機成熟,堪受大法,故佛直暢諸佛出世本懷:欲令衆生,去除凡夫二乘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方便品〉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品初分別以寄言和絕言贊歎佛的權實二智,並以“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解釋佛爲什麼不詳細贊說佛二智的理由。
二、十如是的提出與釋義。佛陀巧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別相。十法界雖各具事相差別,究其根源,不出實相平等之理。
叁、欲說妙法,四衆驚疑。四衆弟子,因聞佛開權顯實,開叁顯一,謂叁乘教法,皆屬方便,不是真實,故心生疑念。于是舍利弗代衆請法,共有叁請,佛叁次止而不說。最後終于答應講說妙法,卻有五千增上慢人退席,佛陀默然不予製止,免其因不信而有謗法墮落之罪。
四、爲實施權,廣說方便權教。佛昔日所說的叁乘教法,非隨自意語,而是隨順衆生的根機所宜而說的。因爲衆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爲適應此等不同根性的衆生,故說叁乘、五乘等種種差別法,目的是爲引導衆生,入佛知見。
五、示佛出世本懷。“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因緣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即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指佛所親證的諸法實相智。
六、種微少善根皆得成佛的原理。衆生本具正因佛性,藉建寺起塔、造像、香華供養、歌頌佛德、合掌低頭等衆善顯緣因佛性,及從佛聞法,如說修行來助顯了因佛性。叁因若顯,即成叁德妙果。故無論直接或輾轉得聞《法華經》,皆已成佛道。
本品的長行內容大抵如上,頌文基本是複述長行的內容,只比長行多了重頌過去佛權實的內容,以說明種微少善根皆得成佛的原理,讓五濁衆生悟入一佛乘。
二、〈方便品〉著名偈頌
1、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此是長行“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的重頌。二乘叁乘都是諸佛的方便假名之說。
一佛如此,十方諸佛皆然,故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實,此外,更無藏教之二乘,亦無通教的叁乘,除非是諸佛方便,說此二乘、叁乘的假名字,引導衆生,離生死苦,證涅槃樂,然後爲說佛道的智慧,令所有聞法者,皆得成佛的緣故。
佛的苦心是引導我們最終成佛,不要說輪回于生死的人天乘,連已經證得偏空涅槃的聲聞緣覺也要究竟成佛。因此,作爲佛弟子,要發廣大的心。即發大乘心救度一切,而不僅僅局于個人後世或個人解脫。
類似的頌子還有“今我喜無畏,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等。這些都是說明開權顯實,然而實不離權,是即權之實的道理。
2、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
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
此是頌佛出世本意。是頌前文:“諸有所作,常爲一事。”一事,即是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的一大事因緣,乃衆生之本源,諸佛之妙道。
佛出世示現一大事因緣:“諸佛世尊欲令衆生聞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諸佛出于世,無非爲此一事業家當,要做的是唯此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的一事是真實的,其余二乘,只是權巧方便所說,則非真實。因爲諸佛自證佛道,始終不會但以小乘法,教化濟度于衆生。
在蓮華叁喻中,此頌是華落蓮成,廢權立實之說,猶如蓮華凋謝時,華瓣脫落,蓮子獨存。正如長行中所言:“是諸衆生,得聞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一事”也常常作爲話頭被禅宗行人所參究。《古尊宿》卷40《文悅》雲:
“僧問:“承教有言,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如何是此一事?”師雲:“鼻孔大頭向下。”進雲:“與麼則晨朝有粥,齋時有飯也。”師雲:“惜取眉毛好。””
頌中的“一”就是指一佛乘。這是悟到了“一事”就是不離日常生活的一事。禅宗將《法華經》的“一乘法”化作開單展缽、拈匙把箸的日用。《黃龍錄續補》:““開單展缽,豈不是一乘法?拈匙把箸,豈不是一乘法?”遂拈拄杖雲:“這個是什麼?若喚作一乘法,眉須墮落!””。眉須脫落系禅林習用語,指誤解佛法而招致的後果。指出要將日用是道的意念進一步超越,否則就容易陷入將佛法不離世間法這一具有深刻內涵的道理庸俗化、浮淺化的泥淖,而導致眉須脫落。
3、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此頌也是說明諸法實相的名句。諸法,概括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諸法其相雖殊,其體無二,唯一“常自寂滅相”的理體。解除二種生死,此理方顯。親證此諸法實相理體時,自當圓成佛道,故說:“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這句話對禅宗言語道斷內證忘言的境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據《五燈》卷6《亡名古宿》記載,有僧誦讀《法華經》至此,疑惑不決,行住坐臥,每日體究,都毫無所得,忽然于春日聽到莺啼之聲,頓時開悟,遂續前偈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莺啼柳上。”所謂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法則,都是本來就具有的,同時顯出自己不變的個性。春天來了,百花自然就開了,行行翠柳,黃莺啾鳴,大自然的生機就這樣平等無私地顯示在萬事萬物之中。
不論精神的、物質的,一切萬有的事相,都在生生滅滅,變化萬端。未變之前、既變之後、乃至變的當體,本來就在涅槃之中,本來就是寂滅的、清淨的,因而黃莺的啼鳴,並不是對“寂滅相”的破壞,而是以啼鳴的形式表征著“寂滅相”,在柳舞莺啼中,存在著凝然湛寂的自性。
悟得此偈,即是對把握實相理體的寂滅相,縱然置身喧鬧的現象界,也能獲得清涼自在。
4、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這個偈頌是〈方便品〉中的過去佛權實頌,是約稱佛號明開權顯實之理。人們到寺院中能隨便“一稱南無佛”,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漸見無量佛,聞法修行,今“皆已成佛道”。
經中說到,過去諸佛,皆以一乘大法化導衆生,惟隨順天人一切衆生之心欲,故以異妙之方便說法,助顯妙義。如值佛聞法者,精修六度,皆成佛道。在佛滅後者,敬重舍利,建築塔廟,莊嚴佛像,及供養此塔、此像,雖種因極微,佛皆決其終成佛道,甚至心多散亂之人,一拜佛像,一禮塔廟,一稱佛號,佛亦決其終成佛道。這是因爲經營塔像,供養恭敬之因行,均能長養善根,增益福慧;並能以此熏習之勝因,起無漏之功德,若不退轉,自得究竟成佛。證明過去諸佛種種方便,悉是一乘之法式。現在諸佛和未來無量諸佛,皆亦如是。
這裏有一個問題:明明衆生並未成就佛道,爲什麼頌中說“皆已成佛道”?這就是法華的即權即實的絕待妙之理。
如何理解即權即實?昔日的權巧,不離今日的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故舉手低頭,…
《《法華經》重要偈頌解讀——以〈方便品〉與〈壽量品〉爲主(心皓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