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重要偈頌解讀——以〈方便品〉與〈壽量品〉爲主(心皓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皆得作佛。類似的頌子如“乃至童子戲,聚沙成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機會聽聞佛法,甚至曾經接觸過佛法的人,都可以憑借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助長緣因佛性,啓發了因佛性,進而證得個人內在的正因佛性,終于覺悟成佛,才是諸佛出世的真實目的。其余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門,以及聲聞法,緣覺法,甚至菩薩的漸修漸證,都是佛權巧方便的施設,而佛方便施設的叁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爲最後進入佛乘的方便。這就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的原理。

  

  就近而言,“一稱南無佛”的人,都能在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得到解脫。《法華義疏》言:“彌勒有叁會者,度釋迦余殘叁根衆生也。于釋迦佛持五戒人,初會得度;受叁皈依人,次會得度;一稱南無人,叁會得度。”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于龍華樹下叁會說法,其第叁會所度的九十二億人,多是在釋迦牟尼佛法中,曾經一稱南無佛的人。只要念佛,必能得度,成就佛道。

  

  5、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此二頌是說明一乘妙法即是諸法實相的著名偈頌。

  

  頌意是:諸佛世尊能以權智了知世間一切諸法的現象,沒有一定的自性,但由因緣的聚散而轉變。成佛也是如此,要以無量法門的修習作爲證得一乘實相的緣起。實相之法周遍法界,不離諸法本位,因此世間諸法的差別現相,也常住不滅。作爲人天教主的諸佛,于道場成正覺時證知性相不二之理,爲引導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共同證得此一佛乘的實相理,先方便說叁乘教,後顯一乘妙法。

  

  頌中所顯的諸法實相即是衆生的真如佛性。性相俱空的實相理,是衆生本具的正因佛種。叁世諸佛,爲欲令衆生開發此正因佛種,故隨衆生的機宜,巧說無量法門。以了因慧心性,熏習佛種;以緣因善心性,助長佛種;使正因佛種,萌菩提芽,開花結果。諸佛雖然方便說無量法門,其實所說,唯一佛乘。

  

  頌中最常爲人引用的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兩句。是法,指常無性的實相之法,亦是本經所說的一乘妙法。“住”是常住不離之意。“法位”指十法界四聖六凡,情與無情諸法的本位。佛的意思是說:此一乘妙法,周遍于十法界諸法的本位,常住不離。

  

  “世間相”,是指世間上一切諸法現象種種不同的差別相,此等諸法之相,原是變幻莫測,屬于無常,唯因此一乘妙法常住于諸法的本位,時刻不離,因此世間諸法現象之相,亦“常住”不滅。

  

  世間差別現象是俗谛理,屬于相;實相理是真谛理,屬于性。以其性住于相,性不離相,故即性即相,即真即俗,故言:“是法住法位”。以其相不離性,即相即性,即俗即真,故言:“世間相常住”。因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

  

  諸佛坐道埸,成正覺時,皆覺知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事理圓融的諸法實相理,知衆生的佛性常住不滅,故以方便說法,令證一乘。

  

  當然,對“是法住法位”中的兩個“法”字還有另一種解釋。“是法”,即一切色心之法。“法位”,即真如正位。一切色心諸法,皆安住于真如(法位)之中。換言之,一切諸法,皆依真如而得現起。如波依水起然。這種解釋也沒有偏離對諸法實相的理解,因此也是非常正確的。但就《法華經》頌中上下文的順承來看,以第一種解釋“是法”二字解爲“一乘妙法”爲佳。

  

  “世間相常住”說明物我不二,法身常住。世間的一切事物無一不是依法身顯現而建立的。萬有雖有變遷,法身湛然不變。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他假水和月說明萬物的假相在變化而實體未嘗變易。從世間相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滄海桑田,瞬息萬變不久長的,但事物的本體實無壞滅,不過在這邊壞了,到那邊又生了,搬了一個場而已。故經雲:“性相不二、心境一體。”既然心——法身常住不壞,那麼世間相也就自然常住了。

  

  僧肇大師在《物不遷論》中也舉數例詳論了事物毫無變遷的真理,其中最著名的四句話是:“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麗天而不周”。意思是:常常看到的動的東西其實是不動的,如吹著的風(旋岚)是靜的,奔流的江河是不流動的,奔跑的野馬的鬃毛飄揚實際上沒動,循環的太陽和月亮卻不是周而複始的。如果悟到了“物不遷”的道理,萬物實際上並沒有動過。因爲時間是鏈狀的聯系,這個鏈子解開,每個時間點上相應的東西,其實根本上沒有動的。緣起法的每一個片刻都安住于它自身的本位,並未曾離開;我們的感觀如果迷于表象,未能深入窮究,則會被流續之相所迷惑。

  

  事物之所以不變遷,不消滅,究其實際,就在顯現、建立這些事物的根本——法身——是法爾不生不滅,亘古常存的。

  

  世上諸法既交融涵攝,同時又各住自位,萬物不改其本來的位置而如實地呈顯,各個部門,各個成員,按照各自的角色,履行各自的職責,這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的境界。

  

  古德(樸翁銛)頌法華“世間相常住”雲:“世間相常住,黃莺啼綠樹;真個可憐生,動著便飛去!”詩以莺啼綠樹的動景,反形“世間相常住”,無盡的豔麗的風光正是我們的法身所顯現。如果思量計度“動著”,就會失去其本來面目,心逐境轉了。

  

  叁、〈壽量品〉主要內容

  

  〈壽量品〉是法華本門開迹顯本最重要的代表品目。本品明不可思議的佛果功德,主要談及如來的壽量。

  

  說壽量就要談到佛的叁身。佛的壽量,依法、報、化叁身而有異。一、法身:無色無形之極理,無始無終,無法論壽量長短。二、報身:系指酬報因位之萬行的果上萬德圓備佛身,有始無終,無壽量。叁、應身:指出現于迦耶城的釋迦佛,乃應機而化現者,有始有終。本品從叁身如來,顯佛壽量無有齊限,即以顯佛究竟功德之果相。

  

  〈壽量品〉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四點:

  

  一、以“五百塵點劫(亦作五百億塵點劫)”比喻釋尊成佛以來久遠之劫量。經中舉喻說,粉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爲微塵,每經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下一塵,竟盡其塵,而其所經之世界,悉碎爲微塵,以其一塵爲一劫,而釋尊成佛以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是顯示世尊成佛以來劫量的長遠不可算計。

  

  二、如來以方便力唱言滅度的原由。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盡,化身本爲度生示現。如來唱言當取滅度,這是因爲衆生中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者,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之,此是如來大悲方便之力,冀此可令衆生生于難遭之想,俾種善根。

  

  叁、以“醫子喻”說明如來方便滅度教化衆生的苦心。經中舉喻說,諸子無知,飲他毒藥,心即狂亂,父設方便,令服好藥,以瘥其病。此中,醫師比喻如來;子女比喻叁乘人。喻意謂叁乘之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設各種方便,令服大乘法藥,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四、世尊常在靈山說法,有緣者得以參與聽聞。頌雲“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證知如來常在說法。

  

  四、〈壽量品〉偈頌

  

  1、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衆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衆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衆。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此五頌說頌佛的報身、化身所居的實報、應化二土,有滅與不滅不同之相。本師化身示現娑婆,是應化的凡聖同居穢土,乃衆生同分的惑業所成,必爲劫火所燒盡。但本師報身所住的實報淨土,全由佛的福智功德所感,則久遠已成,盡未來際,無有壞滅的。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

  

  一般所謂的淨土,是相對于世俗衆生所居的穢土而言指清淨的佛土,並不僅僅是民豐物阜,相處和諧的人間淨土,淨土是酬應諸佛因位之本願而成立的清淨莊嚴國土,一般至少是黃金爲地,寶樹莊嚴,並不僅僅國泰民安。

  

  佛經中看待淨土的視角也不一樣。凡人是向外看這個紛雜不安的世界,覺得周邊的世界不是淨土;佛法則是向內看心,隨心淨故則國土淨。所以土的淨穢與否,在于衆生個體的感受程度,也即般若智慧與法身的分證程度。因此“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被稱爲“法界道場偈”,佛入滅是方便說,佛永遠住世才是真實地,故知“聖壽遐長,非界塵之能數;妙境安固,豈劫火之能焚”。

  

  頌中,“神通力”指佛福慧所成的叁業功德,如前頌“我常住于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衆生,雖近而不見。”佛的神通力能令衆生隱而不見,也可以攝受佛的實報淨土常在不滅。

  

  “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是說本師自無量劫前成就報身報土以來,經常由報現化身,居住在靈鹫山。靈鹫,指實報莊嚴土。余住處,指方便有余土。

  

  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

  

  “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是說在舊世界崩潰的“壞劫”之末,將發生“大叁災”——火災、水災和風災。《仁王經》說:“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當火災發生時,七日並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爛,…

《《法華經》重要偈頌解讀——以〈方便品〉與〈壽量品〉爲主(心皓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