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重要偈頌解讀——以〈方便品〉與〈壽量品〉爲主(心皓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大火從地獄燒到色界的初禅天,世界化爲灰燼。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內院不受影響,因爲是候補佛位菩薩所居之處)其他之處,統統燒毀,上自大梵天,下至無間地獄,一概不存。然而佛所住常寂光淨土則非常安隱,不被大火所燒。

  

  “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是表佛的心安穩,即真如淨心,所居名常寂光土。劫火洞然,大千俱壞,衆生土也;此土安隱不壞,諸佛土也。常寂乃大寂滅之場,大安樂之鄉,故雲“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指圍繞在佛身邊聽法的聖賢菩薩非常多。十地菩薩爲天,住、行、向叁十心的菩薩爲人。此指應機所現他受用實報土。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衆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衆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衆。

  

  這是描述靈鹫山作爲報土的莊嚴。頌中的曼陀羅華爲四種天華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譯爲悅意花。花色似赤而美,見者心悅。

  

  除了事相上的莊嚴外,園林樂器等也有表法的作用。園林堂閣、衆寶莊嚴,爲實報土之相。天鼓、伎樂、雨華等,即實報土中無漏勝妙五塵。諸天表十聖叁賢,總持禅觀。天鼓表無問自說。天華表賢聖因行。

  

  凡人看靈鹫山無非一座普通的小矮山而已,然而悟解佛法的高人卻能看出另一番清淨莊嚴的境界。正如佛在〈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所說:“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爲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衆鹹處其中。”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這是說明凡聖同居土的狀況。“我淨土不毀”:方便、實報、常寂淨土不毀。實報土中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如極樂淨土。

  

  “而衆見燒盡”:衆生所依之土,即凡聖同居土,即化土。見劫盡,謂見此妄想所成之世界爲劫火燒盡。(報佛如來之真實淨土,爲第一義谛所攝,非世俗谛攝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

  

  “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應化的若是同居穢土,則有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如本經所說叁界火宅。

  

  上述五頌是《法華經》中描述佛土的著名偈頌,頌中引發叁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爲什麼娑婆被劫火所燒,靈山淨土卻不毀?

  

  從理體上講,此娑婆,即本所居之土。今日迹居,不異于本。只是今昔時異,衆生見燒者謂近,照本者達遠。亦即是說,並不是離伽耶別求常寂,也不是常寂光外別有娑婆世界。

  

  經中把娑婆世界描繪成雜穢不堪,是對衆生而言的。事實上衆生也正是如此感受的,許多衆生爲了逃避這個無可奈何的世界采取了自盡等許多不正確的方式。在衆生眼裏,這個世界是個堪忍的世界。

  

  那麼,在佛的眼裏,娑婆又是怎樣的世界呢?

  

  以佛眼觀之,充滿瓦礫荊棘的娑婆世界即真常究竟之寂光土。這是因爲,衆生具惑、業、苦叁障,所以感果與所見皆是不如意。而寂光土之體,具法身、般若、解脫叁德,佛已成就叁德,所以感果即是究竟真常。所以佛眼看世間,娑婆即寂光。

  

  《法華玄義》卷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業力所隔,感見不同。”衆生與佛同體,衆生之惑業苦叁障即佛之法身、般若、解脫叁德,因此欲轉穢爲淨,先須轉叁障爲叁德。如此,凡聖同居土的娑婆世界即成清淨常寂光土。經中常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即是這個道理。

  

  在《華嚴經》中,娑婆世界被明確地納入了華藏世界的體系,位于“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叁層,是釋迦牟尼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佛刹。

  

  佛的法身法土如此,佛的報化土一樣是功德所成,故在印度說《法華經》的靈山不會爲劫火所燒。衆生見劫盡,會看到此妄想所成的世界爲劫火燒盡。事實上,對佛而言,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這是因爲,報佛如來的真實淨土,爲第一義谛所攝,非世俗谛攝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

  

  第二個問題:爲什麼同在娑婆世界,有的衆生卻能見到靈山淨土?

  

  這與衆生的因緣有關,如下頌說:“是諸罪衆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祗劫,不聞叁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這是對比罪衆生和修功德的衆生。所謂無緣不見,有緣得見。《法華經》強調,如果有衆生心意柔軟,苦刻精勤,以供養渴仰心欲見如來,佛即現生令他們見靈山一會未散。如來常在靈山說法,忍土本來平坦,唯開示悟入佛知見者,則能見此境界。一切衆生,無明深厚,谄曲濁心,故不能見。

  

  天臺宗智者大師就是這樣一位親見靈山法會的人。智者受學于慧思禅師,他到光州大蘇山拜見慧思時,慧思一見面就很高興的對他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後來授以普賢道場,令修法華叁昧。智者誦《法華經》時,寂然入定,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豁然大悟。這是由于對佛法的深信解相,方能于同中見異,穢中見淨。

  

  除了《法華經》對佛以娑婆爲報土有描述外,最著名的例子要屬《維摩經》中如來按趾的故事。《維摩經·佛國品》中,舍利弗動了個念頭:“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在這裏,舍利弗尊者懷疑佛陀的國土不淨,佛陀知道以後,告訴他:“衆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同時,以佛神力讓他得見佛的清淨國土:“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無量莊嚴,大地金色,整個世界都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這在凡夫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佛陀卻告訴舍利弗:“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娑婆世界。”佛眼看世間,和衆生看世界,淨穢差別竟如此懸殊。這一自他不共的依報說明,隨心淨故則國土淨。當衆生一分一分地自淨心意時,就能感受到當下即是淨土。娑婆世界也是一樣,是心淨國土淨的世界。

  

  第叁個問題:衆生如何才能進入佛的常寂光淨土?

  

  《觀無量壽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的法性土本來就是身土不二的,佛無時不在常寂光土中,吾人若識得自性,將自己的自性之光融入佛之常寂光中,便有如以杯水注于大海,自心契入如來性海,便當下即證得自心淨土,也即是融入常寂光淨土中了。宋代的遵式大師便是一位以念佛即身證得常寂光淨土的人。遵式大師臨終前曾作《叁緣詩》,以謝徒屬、絕賓友、焚筆硯。他人不曉其意,問其欲往何處,遵式以“寂光淨土”作答。至晚間,果奄然坐逝。

  

  凡夫衆生的有漏依報國土是衆生有漏之身心所招感的,因此有不淨和壞滅之時。佛的淨土是佛的悲智力變現的,是以無漏五塵爲體的,因此清淨莊嚴。雖然淨穢差距看起來如此之大,但衆生與佛本性一體,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要一念清淨,當下就能感受到淨土。

  

  當下感受的淨土在未圓滿成佛之前,他人是無法共知的。曆史上有許多高僧修法成就時自我享受美妙的淨土世界,然而他人仍然看到他住在穢惡的五濁惡世,這就屬于“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的境界了。所以,土的淨穢與否主要是看我們的心,心裏清淨,世界就隨著我們清淨。因此,學佛,自淨其心是很重要的。

  

  當然,從修學圓滿佛道的意義來講,僅僅是個體心淨還是不夠的。因爲,自淨其心僅能成就佛的法身土,要想攝受衆生,還需要成就報化淨土,以個人清淨帶動其他衆生一起清淨,方稱圓滿。

  

  2、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我常知衆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爲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衆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二頌是〈壽量品〉最後兩頌,是總明本經開權顯實、開近顯遠,開迹顯本的宗要。

  

  “我常知衆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爲說種種法”一頌是明開權、開近、開迹,爲觀機施教。

  

  衆生有可修行辦道的,有不能修行辦道喜歡欲樂的,隨其根機差別,應以何身何法得度者,佛即現何身說種種不同法門,應病與藥,如良醫方便治狂子病。如來知道衆生之所念,知其根機。經雲:“一切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又如《金剛經》:“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方便品〉諸佛施權頌說:“衆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幹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所以佛以一切權智對衆生之機說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衆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一頌是明所顯遠本的佛身,及入佛慧,速成就佛的叁身四淨土。

  

  此句展現佛教化衆生的本懷。佛的用意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衆生,令衆生得入如來無上智慧,令衆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看似疑問,實際上是總結上文所講,表示如來所作方便全爲這一目的。證智慧證法身,成就叁德,則見叁身四土。

  

  〈方便品〉中說,佛出世的目的爲叁乘衆生令悟入佛的智慧,〈壽量品〉則又多了成就佛身。即證入諸法實相後,自然證得法身。由法身起用,才能廣度衆生。所以最末兩句頌:“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是法華全經的宗旨。

  

  結語

  

  《法華經》中著名的偈頌非常多,其中開權顯實、揭示一乘的頌子時常被人吟誦。大乘經功德非常殊勝,一句一偈滅無量重罪。即便是短短的偈頌,也包含著無量無邊的法義。因此,必須多讀誦佛經,才能進入佛的智慧。不讀原典,光看注解,永遠同佛隔一層。如同僅僅閱讀唐詩譯文一樣,永遠品味不到唐詩的魅力與意境。憨山大師就是多讀原典有力參究碰到機緣而開悟的。要想修行開悟,除了多培福以載道外,還要以恭敬心多誦經。打坐是止,誦經是慧,定慧雙修才能開悟。

  

  刊于《佛教觀察》總第七期,2009年11月

  

《《法華經》重要偈頌解讀——以〈方便品〉與〈壽量品〉爲主(心皓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