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以〈方便品〉与〈寿量品〉为主(心皓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大火从地狱烧到色界的初禅天,世界化为灰烬。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内院不受影响,因为是候补佛位菩萨所居之处)其他之处,统统烧毁,上自大梵天,下至无间地狱,一概不存。然而佛所住常寂光净土则非常安隐,不被大火所烧。

  

  “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是表佛的心安稳,即真如净心,所居名常寂光土。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众生土也;此土安隐不坏,诸佛土也。常寂乃大寂灭之场,大安乐之乡,故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指围绕在佛身边听法的圣贤菩萨非常多。十地菩萨为天,住、行、向三十心的菩萨为人。此指应机所现他受用实报土。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这是描述灵鹫山作为报土的庄严。颂中的曼陀罗华为四种天华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译为悦意花。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除了事相上的庄严外,园林乐器等也有表法的作用。园林堂阁、众宝庄严,为实报土之相。天鼓、伎乐、雨华等,即实报土中无漏胜妙五尘。诸天表十圣三贤,总持禅观。天鼓表无问自说。天华表贤圣因行。

  

  凡人看灵鹫山无非一座普通的小矮山而已,然而悟解佛法的高人却能看出另一番清净庄严的境界。正如佛在〈分别功德品第十七〉所说:“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这是说明凡圣同居土的状况。“我净土不毁”:方便、实报、常寂净土不毁。实报土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极乐净土。

  

  “而众见烧尽”:众生所依之土,即凡圣同居土,即化土。见劫尽,谓见此妄想所成之世界为劫火烧尽。(报佛如来之真实净土,为第一义谛所摄,非世俗谛摄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

  

  “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应化的若是同居秽土,则有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如本经所说三界火宅。

  

  上述五颂是《法华经》中描述佛土的著名偈颂,颂中引发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娑婆被劫火所烧,灵山净土却不毁?

  

  从理体上讲,此娑婆,即本所居之土。今日迹居,不异于本。只是今昔时异,众生见烧者谓近,照本者达远。亦即是说,并不是离伽耶别求常寂,也不是常寂光外别有娑婆世界。

  

  经中把娑婆世界描绘成杂秽不堪,是对众生而言的。事实上众生也正是如此感受的,许多众生为了逃避这个无可奈何的世界采取了自尽等许多不正确的方式。在众生眼里,这个世界是个堪忍的世界。

  

  那么,在佛的眼里,娑婆又是怎样的世界呢?

  

  以佛眼观之,充满瓦砾荆棘的娑婆世界即真常究竟之寂光土。这是因为,众生具惑、业、苦三障,所以感果与所见皆是不如意。而寂光土之体,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佛已成就三德,所以感果即是究竟真常。所以佛眼看世间,娑婆即寂光。

  

  《法华玄义》卷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饭,业力所隔,感见不同。”众生与佛同体,众生之惑业苦三障即佛之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因此欲转秽为净,先须转三障为三德。如此,凡圣同居土的娑婆世界即成清净常寂光土。经中常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即是这个道理。

  

  在《华严经》中,娑婆世界被明确地纳入了华藏世界的体系,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层,是释迦牟尼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佛刹。

  

  佛的法身法土如此,佛的报化土一样是功德所成,故在印度说《法华经》的灵山不会为劫火所烧。众生见劫尽,会看到此妄想所成的世界为劫火烧尽。事实上,对佛而言,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这是因为,报佛如来的真实净土,为第一义谛所摄,非世俗谛摄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同在娑婆世界,有的众生却能见到灵山净土?

  

  这与众生的因缘有关,如下颂说:“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祗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这是对比罪众生和修功德的众生。所谓无缘不见,有缘得见。《法华经》强调,如果有众生心意柔软,苦刻精勤,以供养渴仰心欲见如来,佛即现生令他们见灵山一会未散。如来常在灵山说法,忍土本来平坦,唯开示悟入佛知见者,则能见此境界。一切众生,无明深厚,谄曲浊心,故不能见。

  

  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这样一位亲见灵山法会的人。智者受学于慧思禅师,他到光州大苏山拜见慧思时,慧思一见面就很高兴的对他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后来授以普贤道场,令修法华三昧。智者诵《法华经》时,寂然入定,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豁然大悟。这是由于对佛法的深信解相,方能于同中见异,秽中见净。

  

  除了《法华经》对佛以娑婆为报土有描述外,最著名的例子要属《维摩经》中如来按趾的故事。《维摩经·佛国品》中,舍利弗动了个念头:“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在这里,舍利弗尊者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佛陀知道以后,告诉他:“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同时,以佛神力让他得见佛的清净国土:“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这在凡夫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佛陀却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娑婆世界。”佛眼看世间,和众生看世界,净秽差别竟如此悬殊。这一自他不共的依报说明,随心净故则国土净。当众生一分一分地自净心意时,就能感受到当下即是净土。娑婆世界也是一样,是心净国土净的世界。

  

  第三个问题:众生如何才能进入佛的常寂光净土?

  

  《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的法性土本来就是身土不二的,佛无时不在常寂光土中,吾人若识得自性,将自己的自性之光融入佛之常寂光中,便有如以杯水注于大海,自心契入如来性海,便当下即证得自心净土,也即是融入常寂光净土中了。宋代的遵式大师便是一位以念佛即身证得常寂光净土的人。遵式大师临终前曾作《三缘诗》,以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他人不晓其意,问其欲往何处,遵式以“寂光净土”作答。至晚间,果奄然坐逝。

  

  凡夫众生的有漏依报国土是众生有漏之身心所招感的,因此有不净和坏灭之时。佛的净土是佛的悲智力变现的,是以无漏五尘为体的,因此清净庄严。虽然净秽差距看起来如此之大,但众生与佛本性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要一念清净,当下就能感受到净土。

  

  当下感受的净土在未圆满成佛之前,他人是无法共知的。历史上有许多高僧修法成就时自我享受美妙的净土世界,然而他人仍然看到他住在秽恶的五浊恶世,这就属于“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的境界了。所以,土的净秽与否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随着我们清净。因此,学佛,自净其心是很重要的。

  

  当然,从修学圆满佛道的意义来讲,仅仅是个体心净还是不够的。因为,自净其心仅能成就佛的法身土,要想摄受众生,还需要成就报化净土,以个人清净带动其他众生一起清净,方称圆满。

  

  2、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二颂是〈寿量品〉最后两颂,是总明本经开权显实、开近显远,开迹显本的宗要。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一颂是明开权、开近、开迹,为观机施教。

  

  众生有可修行办道的,有不能修行办道喜欢欲乐的,随其根机差别,应以何身何法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说种种不同法门,应病与药,如良医方便治狂子病。如来知道众生之所念,知其根机。经云:“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又如《金刚经》:“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方便品〉诸佛施权颂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所以佛以一切权智对众生之机说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一颂是明所显远本的佛身,及入佛慧,速成就佛的三身四净土。

  

  此句展现佛教化众生的本怀。佛的用意是: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得入如来无上智慧,令众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看似疑问,实际上是总结上文所讲,表示如来所作方便全为这一目的。证智慧证法身,成就三德,则见三身四土。

  

  〈方便品〉中说,佛出世的目的为三乘众生令悟入佛的智慧,〈寿量品〉则又多了成就佛身。即证入诸法实相后,自然证得法身。由法身起用,才能广度众生。所以最末两句颂:“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是法华全经的宗旨。

  

  结语

  

  《法华经》中著名的偈颂非常多,其中开权显实、揭示一乘的颂子时常被人吟诵。大乘经功德非常殊胜,一句一偈灭无量重罪。即便是短短的偈颂,也包含着无量无边的法义。因此,必须多读诵佛经,才能进入佛的智慧。不读原典,光看注解,永远同佛隔一层。如同仅仅阅读唐诗译文一样,永远品味不到唐诗的魅力与意境。憨山大师就是多读原典有力参究碰到机缘而开悟的。要想修行开悟,除了多培福以载道外,还要以恭敬心多诵经。打坐是止,诵经是慧,定慧双修才能开悟。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七期,2009年11月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以〈方便品〉与〈寿量品〉为主(心皓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