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得作佛。类似的颂子如“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机会听闻佛法,甚至曾经接触过佛法的人,都可以凭借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助长缘因佛性,启发了因佛性,进而证得个人内在的正因佛性,终于觉悟成佛,才是诸佛出世的真实目的。其余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门,以及声闻法,缘觉法,甚至菩萨的渐修渐证,都是佛权巧方便的施设,而佛方便施设的三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为最后进入佛乘的方便。这就是“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原理。
就近而言,“一称南无佛”的人,都能在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得到解脱。《法华义疏》言:“弥勒有三会者,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戒人,初会得度;受三皈依人,次会得度;一称南无人,三会得度。”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其第三会所度的九十二亿人,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曾经一称南无佛的人。只要念佛,必能得度,成就佛道。
5、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此二颂是说明一乘妙法即是诸法实相的著名偈颂。
颂意是:诸佛世尊能以权智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的现象,没有一定的自性,但由因缘的聚散而转变。成佛也是如此,要以无量法门的修习作为证得一乘实相的缘起。实相之法周遍法界,不离诸法本位,因此世间诸法的差别现相,也常住不灭。作为人天教主的诸佛,于道场成正觉时证知性相不二之理,为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共同证得此一佛乘的实相理,先方便说三乘教,后显一乘妙法。
颂中所显的诸法实相即是众生的真如佛性。性相俱空的实相理,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种。三世诸佛,为欲令众生开发此正因佛种,故随众生的机宜,巧说无量法门。以了因慧心性,熏习佛种;以缘因善心性,助长佛种;使正因佛种,萌菩提芽,开花结果。诸佛虽然方便说无量法门,其实所说,唯一佛乘。
颂中最常为人引用的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两句。是法,指常无性的实相之法,亦是本经所说的一乘妙法。“住”是常住不离之意。“法位”指十法界四圣六凡,情与无情诸法的本位。佛的意思是说:此一乘妙法,周遍于十法界诸法的本位,常住不离。
“世间相”,是指世间上一切诸法现象种种不同的差别相,此等诸法之相,原是变幻莫测,属于无常,唯因此一乘妙法常住于诸法的本位,时刻不离,因此世间诸法现象之相,亦“常住”不灭。
世间差别现象是俗谛理,属于相;实相理是真谛理,属于性。以其性住于相,性不离相,故即性即相,即真即俗,故言:“是法住法位”。以其相不离性,即相即性,即俗即真,故言:“世间相常住”。因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
诸佛坐道埸,成正觉时,皆觉知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事理圆融的诸法实相理,知众生的佛性常住不灭,故以方便说法,令证一乘。
当然,对“是法住法位”中的两个“法”字还有另一种解释。“是法”,即一切色心之法。“法位”,即真如正位。一切色心诸法,皆安住于真如(法位)之中。换言之,一切诸法,皆依真如而得现起。如波依水起然。这种解释也没有偏离对诸法实相的理解,因此也是非常正确的。但就《法华经》颂中上下文的顺承来看,以第一种解释“是法”二字解为“一乘妙法”为佳。
“世间相常住”说明物我不二,法身常住。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依法身显现而建立的。万有虽有变迁,法身湛然不变。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假水和月说明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尝变易。从世间相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不久长的,但事物的本体实无坏灭,不过在这边坏了,到那边又生了,搬了一个场而已。故经云:“性相不二、心境一体。”既然心——法身常住不坏,那么世间相也就自然常住了。
僧肇大师在《物不迁论》中也举数例详论了事物毫无变迁的真理,其中最著名的四句话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意思是:常常看到的动的东西其实是不动的,如吹着的风(旋岚)是静的,奔流的江河是不流动的,奔跑的野马的鬃毛飘扬实际上没动,循环的太阳和月亮却不是周而复始的。如果悟到了“物不迁”的道理,万物实际上并没有动过。因为时间是链状的联系,这个链子解开,每个时间点上相应的东西,其实根本上没有动的。缘起法的每一个片刻都安住于它自身的本位,并未曾离开;我们的感观如果迷于表象,未能深入穷究,则会被流续之相所迷惑。
事物之所以不变迁,不消灭,究其实际,就在显现、建立这些事物的根本——法身——是法尔不生不灭,亘古常存的。
世上诸法既交融涵摄,同时又各住自位,万物不改其本来的位置而如实地呈显,各个部门,各个成员,按照各自的角色,履行各自的职责,这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境界。
古德(朴翁銛)颂法华“世间相常住”云:“世间相常住,黄莺啼绿树;真个可怜生,动着便飞去!”诗以莺啼绿树的动景,反形“世间相常住”,无尽的艳丽的风光正是我们的法身所显现。如果思量计度“动着”,就会失去其本来面目,心逐境转了。
三、〈寿量品〉主要内容
〈寿量品〉是法华本门开迹显本最重要的代表品目。本品明不可思议的佛果功德,主要谈及如来的寿量。
说寿量就要谈到佛的三身。佛的寿量,依法、报、化三身而有异。一、法身:无色无形之极理,无始无终,无法论寿量长短。二、报身:系指酬报因位之万行的果上万德圆备佛身,有始无终,无寿量。三、应身:指出现于迦耶城的释迦佛,乃应机而化现者,有始有终。本品从三身如来,显佛寿量无有齐限,即以显佛究竟功德之果相。
〈寿量品〉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一、以“五百尘点劫(亦作五百亿尘点劫)”比喻释尊成佛以来久远之劫量。经中举喻说,粉碎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之世界,悉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而释尊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是显示世尊成佛以来劫量的长远不可算计。
二、如来以方便力唱言灭度的原由。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尽,化身本为度生示现。如来唱言当取灭度,这是因为众生中有应以示现涅槃而得益者,佛即以示现涅槃而济度之,此是如来大悲方便之力,冀此可令众生生于难遭之想,俾种善根。
三、以“医子喻”说明如来方便灭度教化众生的苦心。经中举喻说,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瘥其病。此中,医师比喻如来;子女比喻三乘人。喻意谓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四、世尊常在灵山说法,有缘者得以参与听闻。颂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证知如来常在说法。
四、〈寿量品〉偈颂
1、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此五颂说颂佛的报身、化身所居的实报、应化二土,有灭与不灭不同之相。本师化身示现娑婆,是应化的凡圣同居秽土,乃众生同分的惑业所成,必为劫火所烧尽。但本师报身所住的实报净土,全由佛的福智功德所感,则久远已成,尽未来际,无有坏灭的。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一般所谓的净土,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指清净的佛土,并不仅仅是民丰物阜,相处和谐的人间净土,净土是酬应诸佛因位之本愿而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一般至少是黄金为地,宝树庄严,并不仅仅国泰民安。
佛经中看待净土的视角也不一样。凡人是向外看这个纷杂不安的世界,觉得周边的世界不是净土;佛法则是向内看心,随心净故则国土净。所以土的净秽与否,在于众生个体的感受程度,也即般若智慧与法身的分证程度。因此“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被称为“法界道场偈”,佛入灭是方便说,佛永远住世才是真实地,故知“圣寿遐长,非界尘之能数;妙境安固,岂劫火之能焚”。
颂中,“神通力”指佛福慧所成的三业功德,如前颂“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佛的神通力能令众生隐而不见,也可以摄受佛的实报净土常在不灭。
“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是说本师自无量劫前成就报身报土以来,经常由报现化身,居住在灵鹫山。灵鹫,指实报庄严土。余住处,指方便有余土。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是说在旧世界崩溃的“坏劫”之末,将发生“大三灾”——火灾、水灾和风灾。《仁王经》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当火灾发生时,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烂,…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以〈方便品〉与〈寿量品〉为主(心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