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教观思想体系(林志钦)▪P8

  ..续本文上一页前五意所明“事、理乃至权、实”之成佛因果,以今《法华经》所说“久远”前已成之事者为“本”;其前自《华严》以至《般若》四时经教所已说者,皆是“迹”。故云:“若约“已、今”论本迹者,指已(按:即前已说经教)为迹,摄得释迦寂灭道场已来,十粗十妙(按:即境、智、行、位等),悉名为迹;指今(按:即今《法华经》所说)为本,总远摄最初本时诸粗诸妙,皆名为本。”(T33.764c)

  言本门者,唯明如来“本初修因证果已竟,为众生故,更起方便,在生死中示初发心,复示究竟”(T33.774c),即此一代化仪、化法,权实之教所示成佛始终之道。故此迹门所详示诸教之理(境)、智、行、位等,亦同本门之道。所谓:“非本无以垂迹;若能解迹,则亦知本。”(T33.766a) 本迹之义即尽于此,不必另约本门而重述上示教相体系之教、观诸义矣。

  六、《法华》三种教相

  除前明顿、渐、不定大纲三种之判教相外,《法华玄义》卷1上复明:“教相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T33.683b)但此三教相基本上乃是本书为诠《法华经》之玄义,用彰《法华》教相之殊胜,如《维摩经玄疏》所言:“《法华》三乘同得开佛知见,发本显迹,成道已来甚大久远。”(T38.562a)因以明《法华》开显佛陀之出世本怀,本迹教化之妙,非余经所能及者,而非为标立一代佛法全体之教相。是以《法华玄义》论此三教相之末皆结云:“如此分别此经(按:《法华经》)与众经相异也”(T33.684a);“具如〈信解品〉中说,与余经异也”(T33.684a);“当知此经异诸教也”(T33.684a)。若天台教判,仍即为前述教、观二门,化仪之四教、五时,化法之四教、三观,以及权实、本迹等思想。[33]而此三教相所欲彰明者,实不出于此。

  此三种教相在明《法华》所教众生根性皆融,乃明佛陀化道(导)之始终、师弟之远近;余经则所化众生根机不融,亦不表化道始终、师弟远近之意。

  1。根性融不融相

  由《法华》所明,此是就所化众生根性之融通与否而论。以佛陀虽知诸法实相、成佛之道,其出世本怀之“一大事因缘”(T9.7a)亦在“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T9.8b)。但“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T9.9c)此即众生之根性尚未融,不能直受实相佛道故。因此,佛乃次第施方便之权教,如顿渐五时所说。五时经教之所说(化法),以圆教为融,藏、通、别之三教为不融(若《方等》之以大斥小,兼以通、别、圆之大乘为融,三藏之小乘为不融义),则如《华严》初教,虽即含于圆、别,即融、不融二教,《方等》、《般若》亦俱四教、三教等,但其或是小根不闻其融不融(《华严》),或为大根不用其不融(《三藏》),若是令小根耻不融慕于融(《方等》),或令大根从不融向于融(《般若》)等,皆非直明于融,畅佛之本怀。唯《法华经》乃“正直舍不融,但说于融”,即为纯圆之教,“故建立此经,名之为妙”(T33.682b)。

  此处虽是分别佛陀说五味教教相之融不融,但亦即所以相应于众生根性之融否而施设者。如是,《法华》前之诸经教,皆为众生根性之未融而权施方便之教以调化之;唯至《法华》,经前时之化导,众生之机已调熟融通,堪受真实之教,于是乃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34]唯有一佛乘,尽教以佛道,“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T9.13c)。此亦即《妙法莲华经》之所以为“妙法”者。

  2。化道始终不始终

  余教唯当机益物,均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法华经》则明如来设教化导始终之意。如前教相所言,以众生根机之未熟故,如来乃因机巧设诸教,原始先巧为众生,种下四教之种子;而后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其根机;[35]终亦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令皆成佛也。如是佛陀化导始终之意,乃见于《法华经》〈信解品〉,而非余教所具也。“不始终”者,即言余教不说此始终意。

  3。师弟远近不远近

  佛为师,二乘为弟子。余经均只言释迦牟尼佛于今世始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圆满自证实相之智;自树下起,始施权智以化他。[36]而二乘弟子住于小果,既“不得入实智”,即不能证诸法实相以成佛,“亦不能施权智”(T33.684a)。《法华》则明实于久远之前,佛师权实之智已满,且二乘弟子亦“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T33.684a)。故于师(佛)与弟子(二乘)之权实,诸经于道树(佛于菩提树下证道)前之近者尚未能说,何况于远者?唯《法华经》乃明之。故言:

   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实,况复远远?今经(按:《法华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T33.684a)

   此亦即智顗论权实、本迹所说,《法华》开权显实,明本地之长远者也。

  以上三教相,用彰《法华》明佛陀一期化导,因实施权,调融众生根机,皆导入一实之谛;而实于久远以前已施权实之教,为众生种下佛种,必令众生同开佛之知见,诚是:

  《经》云:“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37]殷勤称赞,良有以也。当知此经,异诸教也。[38]

  


  

  [1]天台之祖承,依智顗讲、灌顶记录整理之《摩诃止观》卷1(T46.1a-b)言,有“金口祖承”与“今师祖承”之说[二语出自湛然(711~782)《止观辅行传弘决》(T46.145a)]。前者依《付法藏因缘传》(T50.300a-322b)所述,追溯释迦佛“金口所记”,自释迦佛以下至师子之二十三(或二十四)祖。此为依所记传说之遥接者,无太大之意义。后者“今师祖承”方是真正天台之师承。由智顗立宗计,其上师慧思(515~577);慧思师慧文(北齐(550~577)时人,生卒年不详);慧文则因《大智度论》悟道(一心三智)而以法传远承印度龙树(Nagarjuna,150~250)(《付法藏因缘传》(T50.317b)列第十三师。因之,天台宗乃以龙树为初祖,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则是第四祖。赵宋.士衡编有《天台九祖传》,即述此祖传。

  [2]智顗最重要之弟子五祖章安灌顶(561~632)记录整理智者重要讲述天台三大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妙法莲华经玄义》、《摩诃止观》)之功亦不可没。

  [3]智顗承慧思指点《法华经》圆教之旨趣,并于慧思座下悟法华三昧前方便(证空性)。又,如四教、四种三昧、三种止观、一心三观等天台重要思想,可说皆由慧思立其基。

  [4]请参阅拙文〈天台对南北朝判教说之判摄〉(《哲学与文化月刊》297,第26卷第2期,民国88年2月)。

  [5]依日比宣正《唐代天台学序说》(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5第三刷)之研究,推断湛然《法华玄义释签》完成于公元764年;《法华文句记》成于公元777年。参见其书第二篇第三章、第三篇第三章及页503、506。

  [6]当时佛教界皆依经文所说,信其为佛陀在世时亲口而说者。虽然依近代学者之研究考证,不仅大乘经典是迟至佛灭后三、四百年,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之后始陆续传出者,即使是《四阿含经》亦在部派的传承过程中而有些许的增删变动。但这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7]依日比宣正前揭书之考察推断,湛然《止观义例》成书于公元758年。参见页185~186。

  [8]今《大正藏》所收二版本,《天台八教大意》皆作“灌顶撰”(T46.769a),“天台释明旷于三童寺录焉”(T46.773c)。但据日本学者之研究,此书应是明旷所作。详见《望月佛教大辞典》,页3806。

  [9]《天台大师?研究》,页6。

  [10]参见注4。

  [11]《维摩经玄疏》卷6(T38.562b)

  [12] 《维摩经玄疏》(T38.562b)

  [13] 《妙法莲华经玄义》(T33.754b)

  [14]大宝守脱《止观辅行讲述》(《佛教大系22.摩诃止观第一》,东京:佛教大系完成会,1923),页174。

  [15] 《大方广佛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T9.616b)

  [16] 《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菩萨合说;二者,但与诸法身菩萨说。”(T25.357c)“有人言:般若有二种:一者,唯与大菩萨说;二者,三乘共说。”(T25.564a)“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按:即九地)所闻,何况新发意者?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不共般若”即为不共二乘,但为住十地之法身菩萨所说之般若。

  [17] “五味半满”即以半字教与满字教论五味,二者相成而不偏,有别于南师唯论五味,北师只论半满。详见《法华玄义》卷10下(T33.809a)。

  [18] 《法华玄义》卷10下:“若《涅槃》,醍醐满教,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于初。何者?《释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前来诸教,岂无发心菩萨观涅槃耶?”(T33.810a)。

  [19] 《法华玄义》(T33.784a-b)

  [20] 《四教义》(T46.731b-c)

  [21] 《续高僧传》卷17记:慧思“因读《妙胜定经》叹禅功德,便尔发心修寻定友。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T50.562c)

  [22]智者讲说《摩诃止观》乃在《法华玄义》次年,故此应是灌顶整理《法华玄义》时,依《摩诃止观》所补记者。

  [23]如《摩诃止观》卷3下言及:“三藏观”、“通观”、“别观”、“圆观”(T46.34b)、“三藏止观”(T46.35b)、“三藏四门析法止观”(T46.32b)、“别教止观”(T46.33a)、“圆教止观”(T46.33a)等。

  [24]《三观义》卷下(卍99.44a)。《维摩经玄疏》(T38.529b)文同此,而“析法”作“折法”。

  [25]湛然《法华玄义释签》言此〈序王〉是“大师别行经序”(T33.816a),即原为智者所作而别行之〈法华经序〉,非始即为《法华玄义》之序者。

  [26]渡河之喻依《法华玄义》(T33.696c);化城、宝所之喻出自《法华经》(T9.25c~26a)。

  [27]《四教义》(T46.766a)“智”作“智慧”,余文同。

  [28] 《异部宗轮论》(T49.15c)

  [29]舍利弗为阿罗汉,即已证得有余涅槃。此意舍利弗自以为此即已是究竟之涅槃,不知此只是中途之权法,成佛之常住涅槃方为究竟真实。

  [30] 《法华经》原文作:“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T9.42c)

  [31] 《法华经》原文作:“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T9.42b)

  [32] 《法华玄义》(T33.764b)以“本迹”言此等次第之相互关系为:“理”为本,“事”为迹;“理、事”为本,说之“教”为迹;此“教”为本,禀教修“行”为迹;行所证之“体”为本,依体起“用”为迹;“实”得之体、用为本,“权”施之为迹。

  [33] 《法华经》(T9.10a)

  [34] 《法华经》(T9.10a)

  [35] 因“结缘已后,退大迷初,故复更于七教之中,下调停种。”(T33.825c)

  [36] 《法华玄义释签》:“以自证为实,化他为权。”(T33.826a)

  [37] 《法华经》:“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T9.41a)

  [38] 《法华玄义》(T33.684a)

  

《天台智顗教观思想体系(林志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