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五意所明“事、理乃至權、實”之成佛因果,以今《法華經》所說“久遠”前已成之事者爲“本”;其前自《華嚴》以至《般若》四時經教所已說者,皆是“迹”。故雲:“若約“已、今”論本迹者,指已(按:即前已說經教)爲迹,攝得釋迦寂滅道場已來,十粗十妙(按:即境、智、行、位等),悉名爲迹;指今(按:即今《法華經》所說)爲本,總遠攝最初本時諸粗諸妙,皆名爲本。”(T33.764c)
言本門者,唯明如來“本初修因證果已竟,爲衆生故,更起方便,在生死中示初發心,複示究竟”(T33.774c),即此一代化儀、化法,權實之教所示成佛始終之道。故此迹門所詳示諸教之理(境)、智、行、位等,亦同本門之道。所謂:“非本無以垂迹;若能解迹,則亦知本。”(T33.766a) 本迹之義即盡于此,不必另約本門而重述上示教相體系之教、觀諸義矣。
六、《法華》叁種教相
除前明頓、漸、不定大綱叁種之判教相外,《法華玄義》卷1上複明:“教相爲叁: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叁、師弟遠近不遠近相。”(T33.683b)但此叁教相基本上乃是本書爲诠《法華經》之玄義,用彰《法華》教相之殊勝,如《維摩經玄疏》所言:“《法華》叁乘同得開佛知見,發本顯迹,成道已來甚大久遠。”(T38.562a)因以明《法華》開顯佛陀之出世本懷,本迹教化之妙,非余經所能及者,而非爲標立一代佛法全體之教相。是以《法華玄義》論此叁教相之末皆結雲:“如此分別此經(按:《法華經》)與衆經相異也”(T33.684a);“具如〈信解品〉中說,與余經異也”(T33.684a);“當知此經異諸教也”(T33.684a)。若天臺教判,仍即爲前述教、觀二門,化儀之四教、五時,化法之四教、叁觀,以及權實、本迹等思想。[33]而此叁教相所欲彰明者,實不出于此。
此叁種教相在明《法華》所教衆生根性皆融,乃明佛陀化道(導)之始終、師弟之遠近;余經則所化衆生根機不融,亦不表化道始終、師弟遠近之意。
1。根性融不融相
由《法華》所明,此是就所化衆生根性之融通與否而論。以佛陀雖知諸法實相、成佛之道,其出世本懷之“一大事因緣”(T9.7a)亦在“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T9.8b)。但“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于叁惡道。”(T9.9c)此即衆生之根性尚未融,不能直受實相佛道故。因此,佛乃次第施方便之權教,如頓漸五時所說。五時經教之所說(化法),以圓教爲融,藏、通、別之叁教爲不融(若《方等》之以大斥小,兼以通、別、圓之大乘爲融,叁藏之小乘爲不融義),則如《華嚴》初教,雖即含于圓、別,即融、不融二教,《方等》、《般若》亦俱四教、叁教等,但其或是小根不聞其融不融(《華嚴》),或爲大根不用其不融(《叁藏》),若是令小根恥不融慕于融(《方等》),或令大根從不融向于融(《般若》)等,皆非直明于融,暢佛之本懷。唯《法華經》乃“正直舍不融,但說于融”,即爲純圓之教,“故建立此經,名之爲妙”(T33.682b)。
此處雖是分別佛陀說五味教教相之融不融,但亦即所以相應于衆生根性之融否而施設者。如是,《法華》前之諸經教,皆爲衆生根性之未融而權施方便之教以調化之;唯至《法華》,經前時之化導,衆生之機已調熟融通,堪受真實之教,于是乃開權顯實,會叁歸一,“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34]唯有一佛乘,盡教以佛道,“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T9.13c)。此亦即《妙法蓮華經》之所以爲“妙法”者。
2。化道始終不始終
余教唯當機益物,均不說如來施化之意。《法華經》則明如來設教化導始終之意。如前教相所言,以衆生根機之未熟故,如來乃因機巧設諸教,原始先巧爲衆生,種下四教之種子;而後中間以“頓漸五味”調伏、長養而成熟其根機;[35]終亦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令皆成佛也。如是佛陀化導始終之意,乃見于《法華經》〈信解品〉,而非余教所具也。“不始終”者,即言余教不說此始終意。
3。師弟遠近不遠近
佛爲師,二乘爲弟子。余經均只言釋迦牟尼佛于今世始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圓滿自證實相之智;自樹下起,始施權智以化他。[36]而二乘弟子住于小果,既“不得入實智”,即不能證諸法實相以成佛,“亦不能施權智”(T33.684a)。《法華》則明實于久遠之前,佛師權實之智已滿,且二乘弟子亦“入實甚久,亦先解行權”(T33.684a)。故于師(佛)與弟子(二乘)之權實,諸經于道樹(佛于菩提樹下證道)前之近者尚未能說,何況于遠者?唯《法華經》乃明之。故言:
衆經尚不論道樹之前,師之與弟,近近權實,況複遠遠?今經(按:《法華經》)明道樹之前,權實長遠。(T33.684a)
此亦即智顗論權實、本迹所說,《法華》開權顯實,明本地之長遠者也。
以上叁教相,用彰《法華》明佛陀一期化導,因實施權,調融衆生根機,皆導入一實之谛;而實于久遠以前已施權實之教,爲衆生種下佛種,必令衆生同開佛之知見,誠是:
《經》雲:“昔所未曾說,今皆當得聞。”[37]殷勤稱贊,良有以也。當知此經,異諸教也。[38]
[1]天臺之祖承,依智顗講、灌頂記錄整理之《摩诃止觀》卷1(T46.1a-b)言,有“金口祖承”與“今師祖承”之說[二語出自湛然(711~782)《止觀輔行傳弘決》(T46.145a)]。前者依《付法藏因緣傳》(T50.300a-322b)所述,追溯釋迦佛“金口所記”,自釋迦佛以下至師子之二十叁(或二十四)祖。此爲依所記傳說之遙接者,無太大之意義。後者“今師祖承”方是真正天臺之師承。由智顗立宗計,其上師慧思(515~577);慧思師慧文(北齊(550~577)時人,生卒年不詳);慧文則因《大智度論》悟道(一心叁智)而以法傳遠承印度龍樹(Nagarjuna,150~250)(《付法藏因緣傳》(T50.317b)列第十叁師。因之,天臺宗乃以龍樹爲初祖,慧文爲二祖,慧思爲叁祖,智顗則是第四祖。趙宋.士衡編有《天臺九祖傳》,即述此祖傳。
[2]智顗最重要之弟子五祖章安灌頂(561~632)記錄整理智者重要講述天臺叁大部(《妙法蓮華經文句》、《妙法蓮華經玄義》、《摩诃止觀》)之功亦不可沒。
[3]智顗承慧思指點《法華經》圓教之旨趣,並于慧思座下悟法華叁昧前方便(證空性)。又,如四教、四種叁昧、叁種止觀、一心叁觀等天臺重要思想,可說皆由慧思立其基。
[4]請參閱拙文〈天臺對南北朝判教說之判攝〉(《哲學與文化月刊》297,第26卷第2期,民國88年2月)。
[5]依日比宣正《唐代天臺學序說》(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5第叁刷)之研究,推斷湛然《法華玄義釋簽》完成于公元764年;《法華文句記》成于公元777年。參見其書第二篇第叁章、第叁篇第叁章及頁503、506。
[6]當時佛教界皆依經文所說,信其爲佛陀在世時親口而說者。雖然依近代學者之研究考證,不僅大乘經典是遲至佛滅後叁、四百年,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之後始陸續傳出者,即使是《四阿含經》亦在部派的傳承過程中而有些許的增刪變動。但這並非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7]依日比宣正前揭書之考察推斷,湛然《止觀義例》成書于公元758年。參見頁185~186。
[8]今《大正藏》所收二版本,《天臺八教大意》皆作“灌頂撰”(T46.769a),“天臺釋明曠于叁童寺錄焉”(T46.773c)。但據日本學者之研究,此書應是明曠所作。詳見《望月佛教大辭典》,頁3806。
[9]《天臺大師?研究》,頁6。
[10]參見注4。
[11]《維摩經玄疏》卷6(T38.562b)
[12] 《維摩經玄疏》(T38.562b)
[13] 《妙法蓮華經玄義》(T33.754b)
[14]大寶守脫《止觀輔行講述》(《佛教大系22.摩诃止觀第一》,東京:佛教大系完成會,1923),頁174。
[15] 《大方廣佛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T9.616b)
[16] 《大智度論》雲:“般若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菩薩合說;二者,但與諸法身菩薩說。”(T25.357c)“有人言:般若有二種:一者,唯與大菩薩說;二者,叁乘共說。”(T25.564a)“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爲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非九住(按:即九地)所聞,何況新發意者?複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不共般若”即爲不共二乘,但爲住十地之法身菩薩所說之般若。
[17] “五味半滿”即以半字教與滿字教論五味,二者相成而不偏,有別于南師唯論五味,北師只論半滿。詳見《法華玄義》卷10下(T33.809a)。
[18] 《法華玄義》卷10下:“若《涅槃》,醍醐滿教,別論在第五時,通論亦至于初。何者?《釋論》雲:“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前來諸教,豈無發心菩薩觀涅槃耶?”(T33.810a)。
[19] 《法華玄義》(T33.784a-b)
[20] 《四教義》(T46.731b-c)
[21] 《續高僧傳》卷17記:慧思“因讀《妙勝定經》歎禅功德,便爾發心修尋定友。時禅師慧文聚徒數百,衆法清肅,道俗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T50.562c)
[22]智者講說《摩诃止觀》乃在《法華玄義》次年,故此應是灌頂整理《法華玄義》時,依《摩诃止觀》所補記者。
[23]如《摩诃止觀》卷3下言及:“叁藏觀”、“通觀”、“別觀”、“圓觀”(T46.34b)、“叁藏止觀”(T46.35b)、“叁藏四門析法止觀”(T46.32b)、“別教止觀”(T46.33a)、“圓教止觀”(T46.33a)等。
[24]《叁觀義》卷下(卍99.44a)。《維摩經玄疏》(T38.529b)文同此,而“析法”作“折法”。
[25]湛然《法華玄義釋簽》言此〈序王〉是“大師別行經序”(T33.816a),即原爲智者所作而別行之〈法華經序〉,非始即爲《法華玄義》之序者。
[26]渡河之喻依《法華玄義》(T33.696c);化城、寶所之喻出自《法華經》(T9.25c~26a)。
[27]《四教義》(T46.766a)“智”作“智慧”,余文同。
[28] 《異部宗輪論》(T49.15c)
[29]舍利弗爲阿羅漢,即已證得有余涅槃。此意舍利弗自以爲此即已是究竟之涅槃,不知此只是中途之權法,成佛之常住涅槃方爲究竟真實。
[30] 《法華經》原文作:“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T9.42c)
[31] 《法華經》原文作:“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T9.42b)
[32] 《法華玄義》(T33.764b)以“本迹”言此等次第之相互關系爲:“理”爲本,“事”爲迹;“理、事”爲本,說之“教”爲迹;此“教”爲本,禀教修“行”爲迹;行所證之“體”爲本,依體起“用”爲迹;“實”得之體、用爲本,“權”施之爲迹。
[33] 《法華經》(T9.10a)
[34] 《法華經》(T9.10a)
[35] 因“結緣已後,退大迷初,故複更于七教之中,下調停種。”(T33.825c)
[36] 《法華玄義釋簽》:“以自證爲實,化他爲權。”(T33.826a)
[37] 《法華經》:“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T9.41a)
[38] 《法華玄義》(T33.684a)
《天臺智顗教觀思想體系(林志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