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圣严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慈云遵式,也依唐朝伽梵达摩译出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一卷,编成了《大悲忏》行法,迄今仍被中国佛教界广为使用,[49]大悲咒也因此风行。这使得中国佛教,除了密宗持咒之外,显教的僧俗四众,也都在用密教的陀罗尼咒作为修行法门了。乃至晚近数百年来,《禅门日诵》及《毗尼日用》等佛门常用课本中,也都采入了不少的陀罗尼咒。中国佛教之带有杂修杂行的色彩,不能说与此无关。不过此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泱泱大度,兼容并包。

  《法华经》的受持读诵,是教修行的人自己来做,迄明末为止的各种佛教资料所显示的读诵经卷的功德,也都是自修自得,可是到了清初编成的《法华持验记》卷下,便录了四则延僧代为诵经超度解厄的记载,现在且举其中两则:

  1、录自《湘山野录》者:宋人张秉神游地狱,狱史命其诵《法华经》,张秉便召僧,日请一僧,日诵一部,许终其身。[50]

  2、编者周克复自获者:明人苏州尤弘远,病中至地狱,被告之曰:「今既得生还,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诵《法华经》六部,方可消灭罪愆也。」[51]

  地狱的信仰,早在《阿含经》已有介绍,对於用诵经及供养来度亡,为时也很早,最早是自己诵经并供养经卷,同时也供养出家僧众。到了《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如来赞叹品〉则教人以「自书此经,或教人书」,「自读此经,或教人读」,[52]来超度已堕恶道的眷属。但却并未指定要请僧人,甚至指定要请几位年高有德的僧人,代为读经超度,这在佛经中是没有根据的。可是由於有了类此的民间信仰和传说,便形成了元明二朝「瑜伽僧」的行业,僧人的工作,不是修学佛法弘扬佛法,而是以代人诵经为其职业。[53]直到现代的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尚有许多人请僧诵经超度先亡。这也可说是《法华经》修行方法的变形及变质。

  在《法华持验记》卷下,也有三处见到以唱经题「妙法莲华经」五字为修行方法的,这倒颇似日本的日莲圣人主张唱题「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修行法,虽其在中国,并未形成风气,曾被用过则为事实:

  1 宋徵士左伸,天台临海人,从神照受菩萨戒,「绍圣二年秋,命沙门唱法华首题。」 [54]

  2 明释传灯,少从贤□庵禅师削□。闻讲法华经,恍有神会。年七十五,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泊然而寂。[55]

  3 明武林西溪释传记,世称法华和尚,日诵法华为业:「癸酉七月,辞诸弟子,念佛及三千声,唱妙法莲华经题者数四,面西合掌而逝。」[56]

  由於经题即含全经经义,故唱经题,便等於称赞整部的《法华经》。

  《法华经持验记》卷下,有三处记述逐字礼拜《法华经》的修行方法,现录其两例如下:

  1 五代周齐州开元寺释义楚,「七岁舍家,礼《法华经》,字字各拜,拜且彻部。[57]

  2 宋朝宋从雅,钱塘人,诵《法华经》二万余部,礼佛及百万拜,「礼《法华经》一字一拜者三过。」[58]

  一字一拜礼《法华经》的修行方法,直到现代还有人使用。我本人於 1960 年从军中退役再度出家後,进入山中静修,智光老和尚即传授我逐字礼拜《法华经》的法门:每拜一字即口宣经题:「南无妙法莲华经」,同时另念一句「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此种修行法,已将唱题及拜经合而为一,颇值得推广。

  《法华经》另一最大特色,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来中国佛教徒们历久不衰的普遍奉行。因其方法简便,灵验卓越,而且都是解救人间现实生活中的苦难灾害。只要会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圣号,便能有求必应,没有任何仪式供养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时地,都可修行。

  〈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以菩萨。」又云:「称其名故,即得解脱。」[59]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凡能称其名号,即有感应示现。所以此一称名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比起诵经,更为容易,故也更加普遍流传。

  清初顺治己亥(西元 1659 年)周克复编集的《观音经持验记》上下二卷,[60]从晋之竺法义,迄清之杨璜,共收一百二十人的持验记录,皆从群书资料录出,其实历代有关观音灵感的例子,可谓俯首即是,多是〈普门品〉及〈大悲〉的影响也有一部份则是属於〈白衣大士神咒〉的灵验。关於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其法门,我曾写过一篇〈观世音菩萨〉,已在今日佛教界流传数十年。

  六、结论

  《法华经》的修行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深广而又持久的,在高层次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方面,依《法华经》而开创了独特的中国化的大乘佛教天台教派,成就最大的是智顗及其弟子章安。依《法华经》的菩萨戒精神,智顗传有《梵网菩萨戒义疏》;[61]定学方面则有圆顿、次第、不定的三种止观以及《法华三昧忏仪》;慧学方面撰有《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此为中国佛教不论在义理的开发和方法的建立,都有决定性的贡献。

  在普遍的弘布方面,由於《法华经》极力强调说法的重要及书写经卷的功德,佛教便随著《法华经》抄写流通而深入民间。在实践方面,由於信仰读诵的功德,使得许多人,乃至不识字的文盲,也能背诵佛经,此老风气,直到晚近,尚在流行,虽然很少人真的能够修成法华三昧,可是一生之中读数百部乃至上万部《法华经》,必定也能担负起身教及言教的教化责任了。

  学法,必定护法,《法华经》在学法的鼓励、护法的强调方面,都是不落痕迹,而又非常彻底,焚身供佛,舍身护法,不惜身命修行佛法,表现出了无比的精进和坚□,同时又一次一次地提醒修行《法华经》的菩萨,应当忍辱与柔和,因此使得中国文化中增加了一股全力以赴而又忍辱负责的精神。

  在对於一般群众的适应方法,《法华经》的贡献,便是「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及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宏大感应,以致中国人之中不论是否已经皈依三宝,在面临紧急灾难情况时,多会想到求助於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此也为中国社会的安定,贡献了无比的力量。

  关键词 1.《法华经》 2.《法华经》修行法 3.《安乐行义》4.《法华三昧忏仪》 5. 受持读诵

  [1]天台宗三祖慧思依《法华经》撰《安乐行义》,四祖智顗依《法华经》撰《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

  [2]收於大正三十四册。

  [3]《续高僧传》卷四,大正五○,页 446 下。

  [4]收於大正三十四册。

  [5] A、《法华经持验记》卷上, 续藏一三四,页461上。B、收於大正九,页 1 中 及下。

  [6]宋高僧传卷五;大正五○,页 737 上 及 中 。

  [7]《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大正九,页 35 中

  [8]《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大正九,页54中。

  [9]〈如来寿量品〉云:「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复言唯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大正九,页 42 中。

  [10]〈安乐行品〉,大正九,页 37 上 及 中 。

  [11]〈安乐行品〉,大正九,页 37 中 。

  [12]东初出版社,民国 82 年 6 月初版。

  [13]〈普贤菩萨劝发品〉有云:「欲修学是法华经,於三七目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大正九,页 61 中。

  [14]大正九,页 47 上。

  [15]大正九,页 31 中。

  [16]大正九,页 61 中。

  [17]大正九,页 37 中

  [18]大正四六,页 697 下 至页 702 下。

  [19]大正四六,页 949 中 至页 955 下。

  [20]大正四六,页 700 上。

  [21]大正四六,页 700 上 至 中。

  [22]大正四六,页 700 中。

  [23]《法华经持验记》卷上, 续一三四,页457下。

  [24]大正九,页 61 中 及 下。

  [25]大正四六,页 700 中。

  [26]大正四六,页 952 上 至页 953 中。

  [27]大正九,页 55 上。

  [28]大正九,页 56 中。

  [29]大正九,页 60 中。

  [30]大正四六,页 949 下。

  [31]大正四六,页 949 下。

  [32]大正九,页 394 上。

  [33]大正四六,页 954 上。

  [34]大正三九,页 155下:「初作法,二取相,三无生。行者应知,三种忏法,无生是主,二为助缘」。

  [35]大正四六,页 11 上 至页 15 中。

  [36]大正五十一。

  [37]续藏一三四。

  [38]续藏一三四。

  [39]大正四六,页 953 中。

  [40]大正九,页 61 下。

  [41]大正九,页 53 中。

  [42]大正九,页 53 下。

  [43]〈劝持品〉中曾二度说到「不惜身命」的经文: 1、「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大正九,页36 上)2 、「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大正九,页 36 下)。

  [44]大正九,页36下。

  [45]卍续藏一三四,页 469 上(《法华经持验记》卷下)。

  [46]卍续藏一三四,页 471 上。

  [47] A、《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北凉沙门法众译,收於大正二十一。B、《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智顗说、灌顶记,收於大正四十六。

  [48]大正四六,943 下 至 944 上。

  [49]收於大正二十一,《大悲忏》尚未入藏。

  [50]卍续藏一三四,页 471 上。

  [51]卍续藏一三四,页 476 下。

  [52]大正一三,页 783 上 及 中。

  [53]参考拙著《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 页 56 及页 57,1975 年东京山喜房佛书林发行。

  [54]卍续藏一三四,页 471。

  [55]卍续藏一三四,页 474 上 、 下。

  [56]卍续藏一三四,页 474 下。

  [57]卍续藏一三四,页 468 下。

  [58]卍续藏一三四,页 470 下。

  [59]大正九,页 56 下。

  [60]卍续藏一三四。

  [61]大正四○;中华佛学研究所於民国82年 3月,有研究生赖姿蓉通过毕业论文《菩萨戒义疏之研究》。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圣严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