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聖嚴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經》的「如說修行」,是叁七日中一心精進地「受持、讀誦、正億念、解其義趣。」則是人命終之時,即可感得「千佛授手」,「往生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24]並沒有說叁種陀羅尼門。可是如慧思禅師所說,若不能不顧身命,要想能夠修成叁種陀羅尼,極不容易。若據《安樂行義》所說,縱然不顧身命精進修此有相行,縱然已見普賢菩薩現其人前,及見千佛,

  複見十方叁世諸佛,修行者仍得「至心忏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25]雖在《法華經》中並未說要「至心忏悔」,但到智顗禅師所撰的《法華叁昧忏儀》,就有〈忏悔六根〉的方法了。[26]嗣後至宋朝的天臺宗學者慈雲遵式,特重忏儀的製作,根據即出於《法華經安樂行義》,但卻不是《法華經》的本身。

  至於《法華叁昧》的名稱,確系出於《法華經》,共有叁處:

  1 〈妙音菩薩品〉有雲:「成就其深智慧,而得妙幢相叁昧、法華叁昧……。」[27]

  2 同上品「華德菩薩得法華叁昧。」[28]

  3 〈妙莊嚴王本事品〉有雲:「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叁昧久已通達。」 [29]

  由此可知法華叁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際,如要得到法華叁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讀誦《法華經》了。僅靠讀誦,還是不夠,故於《法華叁昧忏儀》,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

  當於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叁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系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忏悔。行道誦經,坐禅觀行,發願專精,爲令正行叁昧,身心清淨,無障礙故。[30]

  除了誦經,先須忏悔,莊嚴道場,供養叁寶,同時也要坐禅修觀及發誓願。

  「叁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爲正受,爲了通過定境而達到智慧的的解脫,而修種種叁昧。法華叁昧乃是其中之一。法華叁昧的修法,須先修忏悔,這是從《安樂行義》而來,此可由《法華叁昧忏儀》的說明得知:「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樂行品」。[31]法華叁昧是安樂行的預備階段,故安樂行主張的忏悔是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這項忏悔法的經典根源是出於被稱爲《法華經》的結經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此經將《法華經》的末品〈普賢菩薩勸發品〉叁七日行法,更進一步,作了詳細的說明,特別一層又一層地增加了忏悔法門,最特殊的是爲了求得六根清靜,而逐條忏悔六根罪業。此在智顗的《法華叁昧忏儀》中也照樣援用。因爲《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對於忏悔的功能有如下的說明:

  若聲聞毀破叁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爲比丘具沙門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余。……若欲忏悔滅諸罪者,當勤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不必禮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帝居士修第一忏悔。[32]

  這是說,若能讀誦方等大乘經典,心與空慧相應,即不須以禮拜的方式忏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忏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與空慧相應,還是要心惟口宣,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無量諸佛,求哀忏悔。此在《法華叁昧忏儀》中也說:

  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谛寂靜,作是忏悔,名大忏悔。[33]

  若以知禮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叁所說的叁種忏悔法而言,最高的忏悔是無生忏,[34]即是以無念念實相。那便相當於《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第一忏悔,也是《法華叁昧忏儀》的大忏悔。忏悔行法,本爲業重障深不易一心專念地修習無漏的定慧者設,然到宋明以後的中國佛教界,舉行各種禮忏道場,目的僅爲消除業障,已不再有像《法華叁昧忏儀》所行法中的讀誦、禮忏、禅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四、受持讀誦、生淨土、燒身、血書

  根據智顗《摩诃止觀》卷二上所明的四種叁昧,是綜合諸經所說的各種叁昧的名稱及其內容,予以分類組成:

  1 常坐叁昧的依據是《文殊說般若經》及《文殊問般若經》。

  2 常行叁昧的依據是《般舟叁昧經》。

  3 半行半坐叁昧的依據是《大方等陀羅尼經》及《妙法蓮華經》。

  4 非行非坐叁昧的依據是《大品般若經》。[35]

  法華叁昧屬於四種叁昧的第叁種,而凡是諸《高僧傳》中所列「習禅篇」的古代高僧,所修禅定方法,應該不出《摩诃止觀》所示的四種叁昧,其實又不盡然,例如禅宗晚出的看話頭參公案,未必就是用的四種叁昧的任何一種了。

  若以中國佛教史的資料所見,對於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受持、讀誦,其次是講解、爲他人說。至於禅觀的叁昧行法,則極少有人修持。例如唐朝惠詳撰《弘贊法華傳》十卷,[36]自東晉迄李唐,共收二百零六人,各行門所占的人數則爲:

  1 翻譯十四人,

  2 講解四十五人,

  3 修禅觀叁人,

  4 舍身遺身十二人,

  5 持誦一○八人,

  6 轉讀十二人,

  7 寫書十二人。

  再看另一部書,是唐朝僧祥撰的《法華傳記》十卷 ,[37]共收一百九十八人,各行門所占的人數則爲:

  1 講解感應十九人,

  2 諷誦勝利九十人,

  3 轉讀滅罪十六人,

  4 書寫救苦叁十四人,

  5 聽聞利益二十二人,

  6 依正供養附法供養共十七人。

  其中竟無有一人是修行禅觀及叁昧行法的。

  以上撰於唐朝的兩種史料書中,合計人數是四○四人,僅叁人是修習禅觀的,比率最高的仍是持誦及轉讀法華經,相加共得二二六人。此外便是講解、書寫及舍身燒身的法門,曆代都有人行持。

  另有一部清初周克複所纂《法華經持驗記》二卷,[38]共收二二八人,唯其有許多例子是一人兼有數種修行事迹的,經過統計,所得數字如下:

  1 受持讀誦《法華經》者一六○人。

  2 誦《法華經》而得感應神異現象者一○○人。

  3 講說《法華經》者四四人。

  4 修行法華叁昧者二六人。

  5 書寫《法華經》者二五人。

  6 精研《法華經》者二叁人。

  7 修習禅定者二叁人。

  8 撰著《法華經》注疏及感通錄者十四人。

  9 修《法華叁昧忏儀》者十二人。

  10 焚身、 手指、煉足指、投江等舍身供佛者六人。

  11 其中尚有頂禮《法華經》全部,一字一拜者叁人,以及宣唱《妙法蓮華經》五字經題者,亦有叁人。

  《法華經》並未蓄意闡揚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修持法華法門的人,則有不少願生彌陀淨土,僅極少數人,願生兜率內院的彌勒淨土。此與天臺智者大師《法華叁昧忏儀》中的「至心發願,願命終時,神不亂,正念直,往生安養,面奉彌陀值衆聖。」[39]有極大的影響。以致凡是天臺學者,都會以阿彌陀淨土爲歸趣。雖然《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曾有明文:「若有人,受持讀誦解義趣,是人命終,爲千佛授手,令不恐布,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40]但是依《法華經》如說修行的人,卻很少願往彌勒淨土。

  至於燒身、舍身、遺身的修行方法,在《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已明示當時的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已得「現一切色身叁昧」,已有神力變化,所以他在燒身供佛之時,「其身火燃千二百歲」,[41]嗣又化生轉世出家,又燃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衆,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42]

  這不是普通凡夫可以做得的,即是爲了激發無量數人發起無上菩提心的一種難行苦行。經中也並未鼓勵凡夫修行此一法門。但在《法華經》〈勸持品〉中,也曾二度說到「不惜身命」。[43]這是爲向「難可教化」的衆生說《法華經》時,受到了輕慢、恐布、罵詈毀辱,仍須以無比堅強的忍辱心,說法護法。[44]再加上慧思禅師的《安樂行義》中主張以「不顧身命」來精進修行,同時智顗禅師也是因了一切衆生喜見菩薩的燒身供養「是真精進」句而發悟一旋陀羅尼,於是爲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許多以燒身、燃臂、煉指來供佛的苦行紀錄。甚至宋代天臺宗的名匠四明知禮,也曾欲燒身供經,結果被人勸阻。[45]

  又如書寫佛經,在經中也有說,折骨爲筆,刺血爲墨,揭皮爲紙的記載,但在《法華經》中未見類似的暗示,故迄唐朝爲止,未見有血書《法華經》的記錄,然從宋開始就有刺血寫經的事例了。此在《法華經持驗記》中有五個案例,其中一例最具代表性:

  宋釋祖南,居南嶽之雲峰,刺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終二十七年,皆用血書。末年血乾骨立,念佛聲不絕。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間迸出舍利,隨取隨生。[46]

  刺血寫經的性質,也是一種苦行,並且將「不惜身命」與書寫經卷合而爲一,目的是爲供養佛經,跟流布經卷已有出入了。

  五、陀羅尼咒、延僧誦經 唱經題 逐字拜經王

  稱念觀世音菩薩

  由於《法華經》中有《陀羅尼品》,是藥王菩薩、勇施菩薩、篦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羅刹女,分別給說法者作守護用的咒文,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普賢菩薩,也說了一個陀羅尼咒,給叁七日中修習此《法華經》的人作守護之用。因之而將密教的咒語用之於大乘顯教的經典中者,除了《楞嚴經》之外,《法華經》是最凸出的地方。因此而有天臺智顗,除了以《法華經》爲根本教典之外,也爲密部的《大方等陀羅尼經》編撰了一卷《方等叁昧行經》。[47]經中說了不少陀羅尼咒,智顗《行法》中的「忏悔法」,便采用了該經的五個咒語。[48]此後到了宋朝的…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