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外凡)、〈2〉十信位(內凡)、〈3〉十住位 ( 聖初,習種性 )、〈4〉十行(性種性)、〈5〉十回向(道種性)、〈6〉十地(聖種性)、〈7〉等覺(因位末,等覺性)、〈8〉妙覺(果位,妙覺性 )。
依「名字即」所成,如實修習,身能恭敬禮拜,口能讀誦講說,意能分別觀察,深觀叁谛,言行相應。《摩诃止觀》卷六 :「觀名佛知,止名佛見,于念念中,止觀現前,即是衆生開佛知見。」智者大師依此觀行的體證與《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所明示,立五品弟子位 23 :
(1) 隨喜品 : 此觀成就,聞「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實相法,而起隨喜心,念念皆與波羅蜜相應。內以叁觀,觀叁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進。
(2) 讀誦品 : 讀誦扶助,此觀轉明;內則勤修理觀,外則受持讀誦經典,增加慧力,以助觀解,如油膏增益火勢。如說 : 「古教熏心,道芽增長。」
(3) 說法品 : 如行而說,資心轉明;爲他人說正法,內觀轉強,導利他人,化功歸己,心倍勝前。如《維摩诘經》所說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4) 兼行六度品 : 兼行六度,功德轉深;理觀正事稍明,兼行布施等六度,事行雖少,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回向故,得無量功德力,所以倍增觀心。
(5) 正行六度品 : 具行六度,事理無減;圓觀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複能正行六度,事理具足,而自行化他,觀心轉勝。
觀行即佛,因爲聞知圓理而起圓修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而得圓教八個行位的開始;由于還屬于外凡無解位 ( 五住煩惱伏而未斷 ),尚未達到有解的師位,所以名爲五品弟子位。
《法華玄義》:「于諸過去佛,若有聞一句…。深信隨喜,觀行即也。」深信法性,隨順法性,不離法性,修持佛法,圓伏五住煩惱 ( 見惑一,名見一切處住地;思惑叁,名欲愛、色愛、無色愛住地;無明住地一 ),此心起時即空即假即中,隨心起念止觀具足,成觀行相應佛。
《摩诃止觀》: 「觀行即是者,…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觀行即佛,依名字即而又更進一步,不只是了解佛法的名義,而且能如理觀察,觀心修行,在如實修行中,真正的體證諸法實相。所以必須隨時觀心分明,能觀的智慧與所觀的理境相應,言行一致,念念相應,就是能修觀行的佛。《大乘義章》卷十四說 :「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名真實行。」「如說能行」就是法隨法行,不是但有言說,如說即當如所顯示,才名能行。例如,菩薩如說布施,即當叁輪體空。經上說菩薩「如行能說」,有四種利益24 : (1) 口中常出蓮花香,(2) 語業清淨,言無錯謬,(3) 一切世間所共信受,(4) 攝受諸佛圓滿音聲。
六即佛頌,第叁頌「觀行即佛」 :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念念照常理」闡明觀照的功行,是念念觀照不生不滅的法身理性 ( 佛性 )。「常」是不變,是畢竟空,常理就是中道,也就是實相,我們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幻塵」是夢、幻、泡、影,虛妄不實的境界,起觀行來說就是五住地煩惱。當心念觀照常理時,虛幻的五住塵緣便漸息滅。「諸法性」是假有、真空二邊法性,修假觀、修空觀,遍觀一切法,法法皆空,不住假有,也不住真空,而是住在「常理」當中,非假非真便是中道第一義谛。緣生性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中道實相可立一切假有,也可以起一切真空。真空(真谛)泯一切法(離一切執),假有(俗谛)立一切法(宛然而有),中道(中谛) 統一切法(真俗理體)。所以中道實相是叁谛圓融無礙,即空、即假、即中,舉一即叁,叁而常一。
「圓教」五品弟子位相當于「別教」的十信位,但是別教的十信位,僅降伏五住中前四住地的見思二惑,而圓教的觀行即位,能圓伏前四見思二惑和第五無明住地的根本煩惱,雖然還沒有完全斷除五住煩惱,比起別教的十信位,仍來得殊勝。
智者大師臨終前,弟子問證入果位,大師回答說:「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己,只是五品位耳。」25 智者大師說,如果不講經說法、領衆修行,而專注在自己的修行上,成就會更高,可達「六根清淨」的果位,由于爲他損己,只達「觀行即」五品弟子位。「爲他損己」所行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利他大悲大行,讓我們非常的感動和欽佩。「六根清淨」就是下述圓教「相似即」十信位。
〈四〉相似即佛(又作相似佛)
指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淨,已經六根清淨,快要從凡位進入聖位。
《四教義》、《法華玄義》都說 : 得六根清淨,就是相似即。
圓教相似即位,若依《璎珞經》所說輪王是鐵輪位,依菩薩五十二位,是十信位(十住是銅輪,十行是銀輪,十回向是金輪,十地是琉璃輪,等覺是摩尼輪),「十信」是菩薩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爲成就正信,而修的十種心:「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依《仁王般若經》是十善大心,也就是如《法華經》所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
六根互用,自在無礙名爲通,入佛境界名爲利,六根清淨也稱爲六根通利。因爲通利,所以智慧明了,將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 慧思大師說 : 開佛知見是十住位,示佛知見是十行位,悟佛知見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見是十地位和等覺位)。六根清淨,也稱爲內外功德莊嚴;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內莊嚴。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說,依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經典的功德,莊嚴六根,使得清淨,六根各當得八百至千二百種殊勝的功德。
圓教十信內凡位,初信斷叁界的見惑(依圓教,伏見是五品弟子位,破見是六根清淨位),相當于藏教初果(須陀洹果),通教八人地、見地,別教初住。次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與藏通二佛,別教七住相當。八信、九信斷塵沙惑,十信伏無明惑。叁界苦集斷盡無余,如《仁王般若經》所說 :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
《摩诃止觀》: 「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鄰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治生産業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
「相似即」就是通過「觀行即」五品次第的止觀修習,心愈來愈明淨,也愈來愈寂靜,與真如實相的境界愈來愈相似。譬如射箭久經練習,所射離靶心愈來愈近,這就稱爲相似的中道觀慧。到這個相似階段,衆生所作世間各種利生事業,都和清淨無礙的法界不相違背。所有的心思、見解、計劃也都和佛法相應,沒有一個心念、意境和佛法相違,無不和先佛經典「古仙人道」所說契合。
六即佛頌,第四頌「相似即佛」 :
「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
修觀行相應就破四住的煩惱「四住雖先落」,四住是見思二惑,見爲一住,思爲叁住,我執先斷,法執後斷。「六塵未盡空」六塵境界還沒有完全空掉,所以法執未忘,因爲執著法塵,所以「眼中猶有翳」視覺産生錯亂,觀行的智慧眼有了障礙,本來是畢竟空寂的虛空,卻出現一些幻像,「空裏見花紅」執著這些幻像,認爲是實在的境界,如同了解五蘊和合身是空無自性(人無我),但卻執著五蘊法是實有的。
當年智者大師問他的師父慧思大師26:「所證是十地耶?」慧思大師說:「吾一生望入銅輪,以領徒太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
慧思大師一生的修行,原可證入銅輪位(相當于圓教的十住位),但是爲了領徒修行,以弘法利生的大慈大悲「損己益他」,得證鐵輪位(相當于圓教的六根清淨位,也是圓教的十信內凡位)。慧思大師與智者大師,師徒兩位都謙虛的把自己定位在凡夫 ( 智者大師證入五品弟子外凡位 ),對自己因領衆修行,而未得入聖位無怨無悔,他們的菩薩大行,爲佛法、爲衆生的付出,樹立了後人修學的榜樣。
〈五〉分證即佛 (又作分證佛、分真佛)
從初住起,位位破一分無明,證叁德,至等覺共經曆四十一位。
《四教義》:「成四十一地,即是分證真實即。」此處稱「分證即」爲「分證真實即」,如同智者大師另于《維摩經玄疏》中說:「分證真實即者,從初發心得無生忍,至金剛頂四十一地,皆名分證。」27,包含了初發心住至等覺共四十一位,雖然位位由淺入深,但都是真如實相的一分,同攝于「分證即」位。
「四十一地」就是圓滿十住(初發心住、治地、修行、生貴、方便具足、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頂住)、十行(歡喜行、饒益、無恚恨、無盡、離癡亂、善現、無著、尊重、善法、真實行)、十回向(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無盡功德藏、隨順平等善根、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如相、無縛無著解脫、法界無量回向)等叁階叁十位勝解行地(還沒有現證法性,是以諸勝解來修行)。這叁階位,印順導師依《璎珞經》指出 28:「十住」著重于空性勝解的修習成就,安住勝義;「十行」著重在觀即空的假名有,以大悲心利益衆生;「十回向」著重在空假平等的觀慧。此外菩薩在因地中,現證法性,依法性生出種種無漏功德,再加上十地進階(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分證無上菩提,到了一生補處的等覺位(例如彌勒菩薩),都可稱爲分證即佛。
《法華玄義》:「安住實智中,分證即也。」圓教的初住位,與別教的初地齊,斷一分無明,見一分佛性,「住」是安住叁德涅槃。「初發心住」發時,叁種心發 :
一、…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王家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