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王家軒)▪P4

  ..續本文上一頁正因佛性,理心開發(中觀),住實相法身中道第一義,成法身德;

  二、了因佛性,慧心開發(空觀),住摩诃般若畢竟空,成般若德;

  叁、緣因佛性,善心開發(假觀),住不可思議解脫首楞嚴定,成解脫德。總而言之,就是安住叁德一切佛法。《華嚴經》卷八 29 說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摩诃止觀》: 「分真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心住。乃至等覺,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如從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圓暗垂盡。」分真即就是分證即,經由鐵輪位的觀力入銅輪位。前述相似即十信位,但伏無明惑而未斷,現在是真正開始破無明,本性全體洞開,證見佛性,所以說開發出寶藏,開發出所有的功德寶藏,顯示真如理體,這叫作發心住(十住位 的初住位),是《楞嚴經》卷八 30 說的「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修滿十信心的衆生,發起十心妙用,由此十心和真心本具的十心,互相涉入,十心即一心,一心即十心,本無二體,圓成一心。十住位的菩薩,修行已快到佛果位,現在只是暫時住在這十位上。

  

  四十一品層層勝進,無明斷盡,稱爲等覺。這時無明已非常微薄,「智慧轉著」是菩薩最後心的金剛喻定,金剛喻定是無間道,起如金剛的智慧,能斷無明住地;得菩提智是解脫道,斷盡無明住地,妙覺菩提智現前。智者大師在此以《涅槃經》「空中月」的譬喻31,說明十住的初發心住到等覺位:如從初一到十四的月光,無明惑一品一品斷除,法性理體逐漸彰顯,月亮就將圓滿,邊緣上的黑暗也快消失殆盡。

  

  六即佛頌,第五頌「分證即佛」: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胧。」

  于十信後心,以中道觀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叁德,就入圓教初住位,初見法身。雖然只初破一品無明,但已能分身百界作佛,八相成道,現轉*輪,遊戲神通,化度有情。行滿法師《六即義》32 說 : 「證初住,斷一品無明,能八相成道,從真起應,百佛世界,教化衆生。」

  

  「湛然一切通」一切都通達無礙,六塵境界不再是障礙,破法執,證法空,而觀空不著空,觀假不著假,觀中不著中,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平等平等。如《楞嚴經》文殊菩薩的偈頌33 :「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花,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徹悟正報依報皆如幻如化,回光返照,本覺理體圓融清淨,空覺極圓,寂滅現前,心光常照,體遍虛空。雖然已經通達無礙,但還有四十一品無明未除盡, 好像月光還被烏雲遮蔽,朦胧不清。

  

  〈六〉究竟即佛(又作究竟佛)

  是佛果的圓滿,真正的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四教義》:「證妙覺果,即是究竟即。」

  從等覺,再破最後一分無明,無明惑盡,徹證本具的真如佛性,得菩提智,就從菩薩地而進登妙覺地,入妙覺位而成佛,名爲究竟的覺者。前述分證即佛中,雖然也一分分漸證真如實相,可是未到至極,等到此時才覺智究竟圓滿,福德究竟圓滿,悲智相應而妙覺圓證。

  

  《法華玄義》:「唯佛與佛,究盡實相,究竟即也。」

  《法華經》說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凡夫不知賢聖境界;聲聞、緣覺不知菩薩境界;菩薩初地自覺,也不知二地,直到等覺,前者不知後者覺悟的境界。只有佛陀能圓滿通達,究竟無礙。如《金剛經》所說,只有佛陀具全「五眼」;我們有肉眼,天人有天眼,約智慧的能見說,聲聞有慧眼,菩薩有法眼,唯佛與佛能見的不共境是佛眼。又如《涅槃經》說十地菩薩只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也見終。一切衆生和十二因緣共行而不知,不知故無有始終,所以流轉生死;菩薩只見其終,而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也見終,究竟知無始終,不但唯佛能見所斷的終品無明,也唯佛能見最後真如。

  

  菩薩依二種如來功德力,能究盡諸法實相 :

  (一) 依他佛功德力,即念十方諸佛所修功德之力,爲諸佛所加被護持。

  (二) 依自所修佛功德力,即菩薩四十一位所修功德之力,與佛心吻合。

  《摩诃止觀》: 「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于妙覺。智光圓滿,不複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過荼無道可說,故名究竟菩提。」《六即義》: 「四十二位,究竟圓極,初阿後荼,無字可說,智斷具足,如十五日月,月光圓滿。」等覺一轉,入于妙覺,智光如月光的張力圓滿,無可再增,是究竟大覺果位,證無住大般涅槃,更無可斷可證,爲果上之果。等覺位還不知道最後的境界,只有佛能通達。四十二位,如《般若經》、《華嚴經》所說四十二字般若波羅蜜門34,智顗大師《四教義》35 說 : 「南嶽師解雲 : 此是諸佛之密語,表四十二心之位。」慧思大師將其對應于從「分證即」到「究竟即」圓頓教的四十二位 : 圓教菩薩從「阿」字初發心,得諸法實相,具一切佛法;中間四十字對應直到等覺位;最後「荼」字當于妙覺位,窮一切諸法源底。初阿後荼,過後更無多字,也無道可說,智斷圓滿,清淨法身顯現,居佛果所得不共的常寂光淨土,名爲究竟菩提。

  

  六即佛頌,第六頌「究竟即佛」 :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從理即至分證即的五位,雖然業惑苦叁障逐漸爲「加行、根本、後得」叁智所解脫,但是,叁德的真如覺體,還被妄心所染。直到現在的究竟位,從等覺位再破一品無明,即無始本起無明(生相無明),則四十二品全破,反妄歸真,圓證叁德,證入究竟即佛的妙覺位。然而所證的真,並非新得,這只是還複其本具的真如佛性;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平等法界,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說實無一新法可得。到此才徹悟如《中論》「不縛亦不解」36 的譬喻,如求系縛了不可得,又更求什麼解脫;本來就沒有被繩索捆綁,也就沒有需要解開的系縛。又如荊溪湛然大師《始終心要》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迷中的佛,衆生因無明妄想,無法證悟;如能反妄歸真,真如實相中,本無分別心,衆生、佛都是假名的安立,諸法當體平等,無自他的差別相,無衆生相,無佛相,也沒有任何相。

  

  四、六即佛與五菩提

  五種菩提是從初發心,隨順趣入菩提的進修,到成佛的曆程。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37 指出,《大智度論》解說《般若經》的「五種菩提」爲 : 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天臺宗的「六即佛」,就是依此(再加「理即佛」)而成立的。

  

  智者大師引五菩提確證「即」義,《摩诃止觀》卷一說 : 「發心對名字,伏心對觀行,明心對相似,出到對分真,無上對究竟。」

  以下依圓位來對照「六即佛」與「五菩提」。

  「發心對名字」: 凡夫于生死中,初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名爲發心菩提。勝解佛性本具而發心,就是對照「名字即」位。

  

  「伏心對觀行」: 既已發心,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觀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空性相應,名爲伏心菩提。就是對照「觀行即」位。

  「明心對相似」: 粗煩惱折伏後,進而實修止觀,斷一切煩惱,通達性空離相,名爲明心菩提。證悟明心見性,就是對照「相似即」位。

  「出到對分真」: 莊嚴佛土,成熟衆生,漸漸的出離一分無明,證到一分正覺,名爲出到菩提。就是對照「分證即」位。

  

  「無上對究竟」: 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無上菩提就是對照「究竟即」位。

  

  結語

  六即佛義,簡單的說,「六而常即」即即皆佛,使我們明白一切衆生即身是佛,而于無上菩提不生退屈心;雖然佛性本具,如不依「即而常六」次第修行,轉迷成悟,就還是衆生。太虛大師贊說「六即」爲天臺宗的優點38 :「說即而常六,故理雖平等,而染淨的分位不濫;說六而常即,故雖有行位次第,而理實始終一貫。」

  

  普潤大師「六即佛頌」引言說 :「癡禅任性,濫上聖以矜高,狂慧隨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臺智者祖師,明六即佛,破二種見。」

  (一) 破除六、即的誤解。明「即」字,說明一切凡聖,生佛體同,不生退屈。明「六」字,雖知全體是迷悟因果,但是事相不一,免生增上慢心。

  (二) 革除文字、暗禅二種修行的弊病。文字法師 ( 誦文法師 ),內無觀解,信心不足,執于名相,只是口說辯論,而不實修,以爲佛道高不可攀,針對此種狂慧過失,說全體即是。暗證禅師 ( 事相禅師 ) ,不明法義,不依次第修行,只重修禅,認爲即心是佛,不尊聖賢,因而起增上慢,爲救這種癡禅病,所以明示有六階位。

  

  印順導師在《談入世與佛學》說 :「從理解以引導修證,從修證中去理解佛法」,佛學是知識與經驗的結合。又在《佛法概論》指出 : 「佛法以智慧爲本的修行,決不但是理觀。理解佛法而不能見于實際生活,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衆生的「本覺」妙圓明心(理即),發起背塵合覺的「始覺」菩提心 (名字即) ,從淺的解悟到深的證悟,在實際生活修行中,次第覺悟自心( 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最後達到究竟圓滿「覺心源」(覺到自心的源底 ) 的究竟覺 (究竟即妙覺位 ),叁覺圓滿就是佛。

  

  ============================================================

  01. 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卷 1 (下) (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10b07 ) 。

  02. 智者大師《觀音玄義》卷上 ( 大正3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878b26 )。

  03.《大般涅槃經》卷28「師子吼菩薩品」 ( 大正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04.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256 ~ p. 260。

  05. 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卷9 (下) (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125c01 ) 。

  06. 智者大師《法華玄義》卷10 (上) ( 大正3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801c01 ) 。

  07.《大方等如來藏經》( 大正1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457b23 ~ 459a26 )。

  08. 智者大師《法華玄義》卷2 (上) ( 大正3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693b02 ) 。

  09. 智旭法師《教觀綱宗》(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938c08 ~ 941c15 )。

  10. 智旭法師《教觀綱宗》(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941a23 )。

  11. 聖嚴法師《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 291,收錄在「法鼓全集」。

  12. 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 大正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86c18 )。

  13. 智者大師《四教義》卷 11 (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760a19 )。

  14. 智者大師《法華玄義》卷1上 ( 大正3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685c07 )。

  15. 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卷 1 (下) (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10b07 ) 。

  16.《大方廣寶箧經》卷2 ( 大正1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472c13 )。

  17. 印順導師《學佛叁要》收錄在《妙雲集》下編之二,2000年10月新版 p. 168。

  1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3「離世間品」(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668b13 )。

  19. 普潤大師 編《翻譯名義集》卷7 ( 大正5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177b12 ~ c16 )。

  20.《楞嚴經》卷3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19b03 )。

  21.《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卷上 ( 卍新纂續藏 2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822a16 )。

  22.《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10「詩偈」( 嘉興大藏經 3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23. 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卷 6 (上) (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84b24 ) 。

  谛觀法師《天臺四教儀》(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774c13 )。

  24.《大寶積經》卷59 ( 大正1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342a19 )。

  25. 灌頂法師《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 大正5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91a24 )。

  26.《佛祖統紀》卷6 ( 大正4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79a05 )。

  27. 智者大師《維摩經玄疏》卷1 ( 大正3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519c07 )。

  2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390。

  2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梵行品」(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449c03 )。

  30.《楞嚴經》卷8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42a25 )。

  31.《大般涅槃經》卷25 ( 大正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511a08 )。

  32. 行滿法師《六即義》 ( 卍新纂續藏 5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671b02 )。

  33.《楞嚴經》卷6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29c29 )。

  34.《大智度論》卷48,《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

  《光贊經》卷7,《普曜經》卷3「現書品」,《方廣大莊嚴經》卷4。

  35. 智者大師《四教義》卷 12 ( 大正4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764a26 )。

  36.《中論》卷 3「觀縛解品」( 大正3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21a07 )。

  37.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1993年4月版 p. 136。

  38. 太虛大師《聽講五教儀拾零》收錄在《太虛大師全書》第七編,p. 2806。

  

《天臺圓教「六即佛」淺說(王家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