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嚴》;只讀《般若》,又不明白真空的含義,就會生恐怖心。都舍掉了,空到哪裏去了呢
不知道真空妙有是一。舍了“空、苦、無常、不淨”,得到的是“常、樂、我、淨”。真正是舍就得,不舍就不得。這才是般若,體相用是不二的。
可惜的是,佛講《華嚴經》,只有等覺菩薩才能聽懂,圓教初住菩薩聽了如聾似啞,何況六道凡夫
佛不得已,這才開始說“阿含時”——講小乘經典。這是從頭開始,從我們的生活環境講起,從六道輪回的真相——因果報應講起。這一回每個凡夫都能聽得明白。多劫沒種善根的衆生,不能生信,那也沒有辦法。有善根的衆生聽了,馬上就能按佛講的修法去做。但做善修福,得點人天果報,在六道裏討去處,實在不是佛之本意。
佛接著說“方等時”——方等經典。佛不問自說,講出了《阿彌陀經》。方等時佛直接而詳細講的淨土經典就有叁部,而從《無量壽經》在中國的譯本之多來看,這部經很可能是佛重複講的。如果一部經佛反複講,那這部經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接著爲“般若時”,佛講般若經典的時間長達二十二年,般若經典的內容可讓我們認識六道“緣生緣滅”的真相,看破放下。我們要反複看,要真正理解:“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要認識到“緣生緣滅”,是瞬間生滅的連續相。當今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看破放下五欲六塵。念佛人要是念不到伏住惑業,又沒有看破放下,是絕對不會往生的,這一點一定要警覺。
第五,法華涅檠時,是佛最後住世時,講《法華經》、《涅槃經》,開權顯實。佛這次來顯八相成佛,講經說法到此圓滿。正象《法華經》中佛所比喻的那樣,佛把對治衆生妄想執著的藥——具體修行的法門全擺在我們的面前之後,就人涅檠了。只要我們肯認真按具體法門精進修行,沒有不成就的。即使不能當下成佛證果,但如一心求生淨土,到我們臨終時,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們。[12]
五時中,除方等時說淨土叁經外,其他時也處處指歸淨土。特別是一時和五時,比淨土叁經講得更透徹,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會上,佛開權顯實,講出兄弟二人成佛前各自的大願[13],肺腑之言,全盤托出,再無保留,真是苦口婆心,勸我們往生西方淨土。
如上所述,五時之分,也更加深了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了解,能使我們從浩如煙海的叁藏法典中,看到了一條光明的回歸大道。
2.一念十法界
一念具足叁千威儀,一念具足十法界,一念具足八萬四千細行。這是臺宗教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凡夫位衆生,其一念往往落人分別之中,于是衆生的一念雖不具足叁千威儀,但是不出叁千威儀,一念不是具足十法界,而是不出十法界,總之,一念就很小很小了。一念思善,落人人天道。一念思惡,即墜叁途。若一念思佛念佛,即如鯉魚跳龍門一樣,躍出叁界六道,歸于一真法界。總之,我們每起一念,必落一界,這對淨土又是一個理論上的證明。
六道中的衆生,聰明的也罷,愚笨的也罷,都已失掉本有的功能。聰明的較之愚笨的好一點罷了。正是這樣,本來十法界依正莊嚴,而我們偏偏看成十法界各個不同。
佛在十法界裏,表面上看和衆生無二無別,但佛的心永遠安住在一真法界裏,安住在楞嚴大定中,安住在大般涅槃內。換句話說,佛在天堂沒感覺樂,佛在地獄沒感覺苦。我們衆生分別執著太重,莫說天堂地獄之別,就是同在人道,比別人少得到一點點名利,馬上就苦惱,就憤恨,就怨聲載道,本具的德能消磨散盡,內心總是充滿痛苦、悲傷……這才是我們修學要改過來的地方。
臺宗講出一念叁千之理,使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在修行過程中,進步會更快,這是無疑的,這正是信解的力量。臺宗的名言說得好:“正知正見,國之師也。正知正見加上正修正行,國之寶也。”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信解苦行至關重要,解行二者缺一不可。
我們每起一念,必落一界。我們若念念都思歸西方淨土,則念念必落淨土,念念落于一真法界,臨終決沒有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
3.空假中
臺宗的空假中,早巳被各個大乘宗派所應用。教理是:不生不滅,本來空寂爲空;自性應用無盡,具足妙假是假;自性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爲中。
以此教理解釋《金剛經》中的二十多個空假中式的句子,最爲清楚。
如:“佛說般若波羅密”這是假,從事上說。“即非般若波羅密”是空,從本性說。“是名般若波羅密”是中,是用。再如:“所言一切法者”是假,從事上說。“即非一切法”是空,從本性上說。“是故名一切法”是中,是用。如不明空假中,即很難解透如此深的大法。這樣的教理就可以把聖人的境界,大體說出來。佛菩薩的真如本性是空的,他們的受用是假,受用所取的名字,是中。
這對理解淨土也是有幫助的。我們本來和佛無二無別,換句話說,我們本來是佛,我們本來可以有佛的叁身,但由于多生多劫在六道,特別是叁途沈淪,只剩下隨業流轉的業身。但我們的本性並沒變,正是全妄即真。
有了這樣的理論根據,不深信發願往生淨土的人是沒有的。
4.六即佛
六即佛的教理,簡言之就是:衆生和佛無二無別,從名字上說,都是佛。但諸佛是福慧雙修,覺行圓滿的受用佛。而我們衆生只是名字佛,受用與諸佛完全不同。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和諸佛修因不同,果報自然不同。我們衆生可稱爲煩惱無盡,苦海無邊。但我們雖然生死漂流,可本性並不曾改變,如果我們明白了“諸法實相”,改貪嗔癡爲戒定慧,經過修證,漸漸也會契人一真法界,最終成佛。
在大乘行人中,有兩種不好的傾向應當提起我們警覺:一種人讀了般若經典,確實心性大開,業力頓輕,于是以爲自己明心見性了,忽視了業力的潛在作用,不肯繼續勇猛精進去苦修,這是應當警覺的。還有一種人,經過一年二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修行後,自覺業惑仍不能伏住,于是生退道之心,認爲自己是罪業太重,修道難成,不能繼續精進苦修了。這兩種人若能明了六即佛的教義,定會糾正其錯誤見解,在菩提道上迅猛奮進。
第一種以爲自己明心見性的人,要冷靜下來,仔細觀照一下,看看自己的業惑是否轉,爲覺行圓滿。特別是遇到境界時,“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14]是否完全去掉,一定不要忘了福慧雙修是因,成佛是果。禅宗明心見性自己說不算,要開悟的過來人印證才算數。所以還應繼續福慧雙修才好。否則,未證謂證,實爲大妄語。
第二種人也不要心灰意冷,你和佛無二無別,哪有經過修行而不成功的道理呢
只要修行,必有結果。我們都知道:只要持五戒,八十分以上,下世一般可轉生人道。修十善八十分以上,下世一般即可生天道。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哪有有因無果之理
古大德們經常講:“只管耕耘,不問收獲”。意在叫你勇猛精進,速得更殊勝的果報而已。
即使業惑不能完全斷盡,也有出路。只要具足深信切願,將平日苦修的果報全部回向淨土,只一心求生淨土,臨終時,定能伏惑,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經往生,圓證叁不退。
印光大師曾說:“老實頭颛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觌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淨土之妙,妙在于此。”[15]
所以,六即佛的教義,同樣對導歸淨土是很有益處的。我們今天是名字佛,只要當生精進苦苦修行,即不能達到業盡情空,但以信願念佛故,定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印光大師弘法相當嚴謹,所寫之文經反複斟酌,所以這一個“必”字,說得這樣肯定,不容絲毫懷疑,我們應當十分的重視。
從以上四方面臺宗教義看,都是對淨土法門從理論上的很好說明。這會使大乘各宗各派對淨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准確地說,淨土絕不僅僅是淨土宗行人的淨土,而是整個大乘行人的淨土。佛在《無量壽經》叁輩往生中說得很清楚:“若有衆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五、臺宗祖師大德與淨土
大乘各個宗派,都有祖師大德弘揚淨土,但以臺宗爲多。
臺宗的鼻祖,也是整個大乘宗門的鼻祖龍樹大師,對淨土獨有所鍾。龍樹大師弘場了所有大乘宗門,他自己是修念佛法門往生淨土的。
佛法傳到中國,智者大師爲臺宗初祖,大師一生坐必面西,臥必合掌,疏《十六觀經》著《十疑論》,極力推崇淨土,苦口婆心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爲臺宗後人做出了表率。
十七祖四明尊者,依《觀經疏》作《妙宗鈔》,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闡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
明幽溪沙門傳燈大師,畢生以“淨土決疑行願”爲日課,著《淨土生無生論》,每一登座敷揚,辄得天樂盈空,又以圓中之義,鈔釋大佑《彌陀略解》,述成《圓中鈔》。大著谛理圓明,至今爲淨土行人必讀之本。大師臨終向空書《妙法蓮華經》經題,往生西方。
蒲益大師弘揚淨土最爲殊勝,被列爲淨土祖師。《彌陀要解》贊歎淨土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圓頓中最勝圓頓,了義中無上了義。”印光大師贊歎《彌陀要解》爲:“縱古佛複出,重解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民初谛閑大師,教弘天下,講經到妙處,感得天人散花,谛老自己也是行歸淨土。特別是直到今天,廣爲流傳的最著名的往生一例,也是谛老所說。那是谛老當年弘法時,遇到同鄉的一個小爐匠。他非要跟谛老出家不可。谛老見他四十多歲了,又不識字,看不懂經論,爲了成全他,谛老巧妙地給他找了個小庵,就他一個出家人,找了位大娘每天供養他叁頓飯,只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累了休息,其他時間就念這句佛號。叁年過去了,,谛老的這個關門弟子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了,手裏還拿著僅有的幾個銅錢,等谛老給他辦後事。這個例子給後來的念佛求生淨土者啓發很大。
倓虛大師也是極力弘揚淨土,跟隨大師的弟子和居士中,往生的例子很多。特別是有位丈夫拉黃包車的婦女,她平日不言不語,在寺院打佛七時,盡幹粗活,涮碗掃地樣樣幹,但最後她坐著念佛往生了。而且是預知時至,往生前對她丈夫說:“好好看護孩子,我回西方老家去了”。倓虛大師今天還留有《佛七開示錄》,通俗易懂,在全國許多寺院流通。大師開示後,總是說:“今天講到這裏,我們大家一心念佛吧。”
從臺宗祖師大德弘揚淨土修念佛法門看,臺宗的圓頓止觀,“系緣法界”,“一念叁千”和“一心叁觀”,傳到今天,從現代人根基看,恐難達到滿意之效果,不如念佛更方便,更圓滿。因爲念佛是寶王叁昧,是無上深妙禅,即是止觀。六字洪名,念起來方便。且又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16]
就法門本身而言,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在五欲六塵汙染嚴重的今天,以念佛爲止觀,是方便中的方便,因爲念佛淨念相續,是圓頓中的圓頓,若念到“能所雙忘”,是了義中的了義。別忘了印祖的話,即使不能念到業盡情空,因信願念佛故,必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淨土。
綜全文所述,根據自己的修學體會,我覺得在末法時期的今天,必須要持戒、念佛、看經論。能看懂經典的佛弟子,至少要看《法華經》、《金剛經》和淨土叁經。這樣就有了正知正見,對念佛求生淨土更有把握。因爲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是件容易事,你有舍才有得。要舍掉地球上衆生所追求的名、利、親情和愛欲這些苦樂,才能得到極樂世界的真樂。怎樣舍棄這些假樂
要有看破放下的功夫。《中觀論》和般若經典是不二的。《中觀論》中的名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是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是一樣的,常以此般若去觀照世間的名聞利養,一定會看破,自然也就放下了。
總之,以臺宗教義爲導,以念佛爲行,以淨土爲歸,最爲圓滿。
(作者袁樹森:1955年生,佛教居士,天津市作協會員。)
注釋:
[1]淨土叁經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
[2][3]兩句佛語出自《華嚴經》。
[4]出自《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5]出自《金剛經》。
[6]出自《大正藏》卷二67頁。
[7]出自黃念祖《{無量壽經)白話講解》。
[8]出自《十往生經》。
[9]出自《道行般若經·十五品》。
[10]此段爲《六祖壇經·疑問品》文意。
[11]出自《涅檠經·如來性品》。
[12]出自《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13]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14]出自《金剛經》。
[15]印光大師《(淨土篇)序》。
[16]出自《楞嚴經》。
《論天臺教中的淨土思想(袁樹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