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天台教中的净土思想(袁树森)▪P2

  ..续本文上一页严》;只读《般若》,又不明白真空的含义,就会生恐怖心。都舍掉了,空到哪里去了呢

  不知道真空妙有是一。舍了“空、苦、无常、不净”,得到的是“常、乐、我、净”。真正是舍就得,不舍就不得。这才是般若,体相用是不二的。

  可惜的是,佛讲《华严经》,只有等觉菩萨才能听懂,圆教初住菩萨听了如聋似哑,何况六道凡夫

  

  佛不得已,这才开始说“阿含时”——讲小乘经典。这是从头开始,从我们的生活环境讲起,从六道轮回的真相——因果报应讲起。这一回每个凡夫都能听得明白。多劫没种善根的众生,不能生信,那也没有办法。有善根的众生听了,马上就能按佛讲的修法去做。但做善修福,得点人天果报,在六道里讨去处,实在不是佛之本意。

  佛接着说“方等时”——方等经典。佛不问自说,讲出了《阿弥陀经》。方等时佛直接而详细讲的净土经典就有三部,而从《无量寿经》在中国的译本之多来看,这部经很可能是佛重复讲的。如果一部经佛反复讲,那这部经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接着为“般若时”,佛讲般若经典的时间长达二十二年,般若经典的内容可让我们认识六道“缘生缘灭”的真相,看破放下。我们要反复看,要真正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认识到“缘生缘灭”,是瞬间生灭的连续相。当今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看破放下五欲六尘。念佛人要是念不到伏住惑业,又没有看破放下,是绝对不会往生的,这一点一定要警觉。

  第五,法华涅檠时,是佛最后住世时,讲《法华经》、《涅槃经》,开权显实。佛这次来显八相成佛,讲经说法到此圆满。正象《法华经》中佛所比喻的那样,佛把对治众生妄想执着的药——具体修行的法门全摆在我们的面前之后,就人涅檠了。只要我们肯认真按具体法门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就的。即使不能当下成佛证果,但如一心求生净土,到我们临终时,佛一定会来接引我们。[12]

  五时中,除方等时说净土三经外,其他时也处处指归净土。特别是一时和五时,比净土三经讲得更透彻,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会上,佛开权显实,讲出兄弟二人成佛前各自的大愿[13],肺腑之言,全盘托出,再无保留,真是苦口婆心,劝我们往生西方净土。

  如上所述,五时之分,也更加深了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了解,能使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三藏法典中,看到了一条光明的回归大道。

  2.一念十法界

  一念具足三千威仪,一念具足十法界,一念具足八万四千细行。这是台宗教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凡夫位众生,其一念往往落人分别之中,于是众生的一念虽不具足三千威仪,但是不出三千威仪,一念不是具足十法界,而是不出十法界,总之,一念就很小很小了。一念思善,落人人天道。一念思恶,即坠三途。若一念思佛念佛,即如鲤鱼跳龙门一样,跃出三界六道,归于一真法界。总之,我们每起一念,必落一界,这对净土又是一个理论上的证明。

  六道中的众生,聪明的也罢,愚笨的也罢,都已失掉本有的功能。聪明的较之愚笨的好一点罢了。正是这样,本来十法界依正庄严,而我们偏偏看成十法界各个不同。

  佛在十法界里,表面上看和众生无二无别,但佛的心永远安住在一真法界里,安住在楞严大定中,安住在大般涅槃内。换句话说,佛在天堂没感觉乐,佛在地狱没感觉苦。我们众生分别执着太重,莫说天堂地狱之别,就是同在人道,比别人少得到一点点名利,马上就苦恼,就愤恨,就怨声载道,本具的德能消磨散尽,内心总是充满痛苦、悲伤……这才是我们修学要改过来的地方。

  台宗讲出一念三千之理,使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在修行过程中,进步会更快,这是无疑的,这正是信解的力量。台宗的名言说得好:“正知正见,国之师也。正知正见加上正修正行,国之宝也。”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信解苦行至关重要,解行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每起一念,必落一界。我们若念念都思归西方净土,则念念必落净土,念念落于一真法界,临终决没有不往生极乐世界之理。

  3.空假中

  台宗的空假中,早巳被各个大乘宗派所应用。教理是:不生不灭,本来空寂为空;自性应用无尽,具足妙假是假;自性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为中。

  以此教理解释《金刚经》中的二十多个空假中式的句子,最为清楚。

  如:“佛说般若波罗密”这是假,从事上说。“即非般若波罗密”是空,从本性说。“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中,是用。再如:“所言一切法者”是假,从事上说。“即非一切法”是空,从本性上说。“是故名一切法”是中,是用。如不明空假中,即很难解透如此深的大法。这样的教理就可以把圣人的境界,大体说出来。佛菩萨的真如本性是空的,他们的受用是假,受用所取的名字,是中。

  这对理解净土也是有帮助的。我们本来和佛无二无别,换句话说,我们本来是佛,我们本来可以有佛的三身,但由于多生多劫在六道,特别是三途沉沦,只剩下随业流转的业身。但我们的本性并没变,正是全妄即真。

  有了这样的理论根据,不深信发愿往生净土的人是没有的。

  4.六即佛

  六即佛的教理,简言之就是:众生和佛无二无别,从名字上说,都是佛。但诸佛是福慧双修,觉行圆满的受用佛。而我们众生只是名字佛,受用与诸佛完全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和诸佛修因不同,果报自然不同。我们众生可称为烦恼无尽,苦海无边。但我们虽然生死漂流,可本性并不曾改变,如果我们明白了“诸法实相”,改贪嗔痴为戒定慧,经过修证,渐渐也会契人一真法界,最终成佛。

  在大乘行人中,有两种不好的倾向应当提起我们警觉:一种人读了般若经典,确实心性大开,业力顿轻,于是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忽视了业力的潜在作用,不肯继续勇猛精进去苦修,这是应当警觉的。还有一种人,经过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修行后,自觉业惑仍不能伏住,于是生退道之心,认为自己是罪业太重,修道难成,不能继续精进苦修了。这两种人若能明了六即佛的教义,定会纠正其错误见解,在菩提道上迅猛奋进。

  第一种以为自己明心见性的人,要冷静下来,仔细观照一下,看看自己的业惑是否转,为觉行圆满。特别是遇到境界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14]是否完全去掉,一定不要忘了福慧双修是因,成佛是果。禅宗明心见性自己说不算,要开悟的过来人印证才算数。所以还应继续福慧双修才好。否则,未证谓证,实为大妄语。

  第二种人也不要心灰意冷,你和佛无二无别,哪有经过修行而不成功的道理呢

  只要修行,必有结果。我们都知道:只要持五戒,八十分以上,下世一般可转生人道。修十善八十分以上,下世一般即可生天道。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哪有有因无果之理

  古大德们经常讲:“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意在叫你勇猛精进,速得更殊胜的果报而已。

  即使业惑不能完全断尽,也有出路。只要具足深信切愿,将平日苦修的果报全部回向净土,只一心求生净土,临终时,定能伏惑,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经往生,圆证三不退。

  印光大师曾说:“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15]

  所以,六即佛的教义,同样对导归净土是很有益处的。我们今天是名字佛,只要当生精进苦苦修行,即不能达到业尽情空,但以信愿念佛故,定能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印光大师弘法相当严谨,所写之文经反复斟酌,所以这一个“必”字,说得这样肯定,不容丝毫怀疑,我们应当十分的重视。

  从以上四方面台宗教义看,都是对净土法门从理论上的很好说明。这会使大乘各宗各派对净土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准确地说,净土绝不仅仅是净土宗行人的净土,而是整个大乘行人的净土。佛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说得很清楚:“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五、台宗祖师大德与净土

  大乘各个宗派,都有祖师大德弘扬净土,但以台宗为多。

  台宗的鼻祖,也是整个大乘宗门的鼻祖龙树大师,对净土独有所钟。龙树大师弘场了所有大乘宗门,他自己是修念佛法门往生净土的。

  佛法传到中国,智者大师为台宗初祖,大师一生坐必面西,卧必合掌,疏《十六观经》着《十疑论》,极力推崇净土,苦口婆心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为台宗后人做出了表率。

  十七祖四明尊者,依《观经疏》作《妙宗钞》,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阐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

  明幽溪沙门传灯大师,毕生以“净土决疑行愿”为日课,着《净土生无生论》,每一登座敷扬,辄得天乐盈空,又以圆中之义,钞释大佑《弥陀略解》,述成《圆中钞》。大着谛理圆明,至今为净土行人必读之本。大师临终向空书《妙法莲华经》经题,往生西方。

  蒲益大师弘扬净土最为殊胜,被列为净土祖师。《弥陀要解》赞叹净土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圆顿中最胜圆顿,了义中无上了义。”印光大师赞叹《弥陀要解》为:“纵古佛复出,重解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民初谛闲大师,教弘天下,讲经到妙处,感得天人散花,谛老自己也是行归净土。特别是直到今天,广为流传的最着名的往生一例,也是谛老所说。那是谛老当年弘法时,遇到同乡的一个小炉匠。他非要跟谛老出家不可。谛老见他四十多岁了,又不识字,看不懂经论,为了成全他,谛老巧妙地给他找了个小庵,就他一个出家人,找了位大娘每天供养他三顿饭,只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累了休息,其他时间就念这句佛号。三年过去了,,谛老的这个关门弟子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了,手里还拿着仅有的几个铜钱,等谛老给他办后事。这个例子给后来的念佛求生净土者启发很大。

  倓虚大师也是极力弘扬净土,跟随大师的弟子和居士中,往生的例子很多。特别是有位丈夫拉黄包车的妇女,她平日不言不语,在寺院打佛七时,尽干粗活,涮碗扫地样样干,但最后她坐着念佛往生了。而且是预知时至,往生前对她丈夫说:“好好看护孩子,我回西方老家去了”。倓虚大师今天还留有《佛七开示录》,通俗易懂,在全国许多寺院流通。大师开示后,总是说:“今天讲到这里,我们大家一心念佛吧。”

  从台宗祖师大德弘扬净土修念佛法门看,台宗的圆顿止观,“系缘法界”,“一念三千”和“一心三观”,传到今天,从现代人根基看,恐难达到满意之效果,不如念佛更方便,更圆满。因为念佛是宝王三昧,是无上深妙禅,即是止观。六字洪名,念起来方便。且又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16]

  就法门本身而言,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在五欲六尘污染严重的今天,以念佛为止观,是方便中的方便,因为念佛净念相续,是圆顿中的圆顿,若念到“能所双忘”,是了义中的了义。别忘了印祖的话,即使不能念到业尽情空,因信愿念佛故,必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净土。

  综全文所述,根据自己的修学体会,我觉得在末法时期的今天,必须要持戒、念佛、看经论。能看懂经典的佛弟子,至少要看《法华经》、《金刚经》和净土三经。这样就有了正知正见,对念佛求生净土更有把握。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件容易事,你有舍才有得。要舍掉地球上众生所追求的名、利、亲情和爱欲这些苦乐,才能得到极乐世界的真乐。怎样舍弃这些假乐

  要有看破放下的功夫。《中观论》和般若经典是不二的。《中观论》中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是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样的,常以此般若去观照世间的名闻利养,一定会看破,自然也就放下了。

  总之,以台宗教义为导,以念佛为行,以净土为归,最为圆满。

  (作者袁树森:1955年生,佛教居士,天津市作协会员。)

  注释:

  [1]净土三经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

  [2][3]两句佛语出自《华严经》。

  [4]出自《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5]出自《金刚经》。

  [6]出自《大正藏》卷二67页。

  [7]出自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讲解》。

  [8]出自《十往生经》。

  [9]出自《道行般若经·十五品》。

  [10]此段为《六祖坛经·疑问品》文意。

  [11]出自《涅檠经·如来性品》。

  [12]出自《法华经·如来寿量品》。

  [13]出自《法华经·化城喻品》。

  [14]出自《金刚经》。

  [15]印光大师《(净土篇)序》。

  [16]出自《楞严经》。

  

《论天台教中的净土思想(袁树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