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學方法
竺摩
佛陀一生的教育原則,可有兩種一是契理,二是契機。
契理是所說的教法,以不背真理爲原則,真理是怎樣的,就說它是怎樣,不必用數學的方式來加減乘除,若用加減乘除,那就是自己的意見,不是真理的真面目了。
如佛陀最初和弟子們說的真理,是在苦集滅道的四谛。苦是世間的果,集是世間的因。滅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欲想知苦斷集,必須慕滅修道。這是一種真理的定律,不可加以加減乘除的,過去十方諸佛如此說法,現在釋迦佛陀也是如此說法,始終不違背這一正理,而不妨作種種不同技巧的推演和綜合,或豎說、橫說、或演繹說,或歸納說,以達成他設化度生的目的。
在契機方面說,佛陀每次說法,都是應衆生的機感,而作不同的說法。你是什麼根機,何種程度,即對你說什麼法,適合你的程度,這叫做對機施教,應病與藥。
如中國的孔子,他教學生,亦有運用這種方法。在《論語》中說,一天仲由問他:“聽到一件應作的事,我馬上去做好嗎?”孔子答到:“有父兄在,怎好不加考慮就去做呢?”但同時冉有也拿這個同樣的問題問他,他答說“你聽到了,馬上 就去做”。另一學生公西華在旁聽了,奇而問之:“老師!同是一個問題,爲何你的答法不同呢?”孔子說:“冉有膽小,故我鼓勵他大膽去做;仲由剛強好勇,故我叫他先與父兄考慮,以示慎重。”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態度。
佛陀的對機說法也是如此,同是一種真理,而隨對方的根性所好,可做各種不同的說法。如佛陀在世時,見到有的人歡喜求人天福報的,就向他們贊美五戒、十善的功德,使他們修習五戒、十善的福因,得到將來富貴齊全的福果或上生天宮,受勝妙樂。
有些人智慧比較利的,見到人天福樂雖好,終歸無常敗壞,不能長久,于是歡喜出世的超脫,佛陀就對他們說四谛法,或十二因緣法,使他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或從十二因緣的還滅觀,滅除無明煩惱的罪源,了卻生老病死的痛苦,得到解脫,體驗到不滅的生命真理。
有些大智慧的人,知道學佛不在自利自度,還要利人度人,于是佛陀就對他們廣贊六度的法門,叫他們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使自他共沐佛化,共得法益,共趨離苦得樂的境界。
摘自《晉城佛教》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