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現代轉換及其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詩,險遭官府搜捕。此時,他雖有韬晦之意,但受到廣州黃花崗烈士革命義舉的激勵,遂有革新傳統、振興佛教的宏願産生。民國建立之後,太虛和尚便專志從事中國佛教的革新運動,意于以佛法救人濟世。他深深感到,中國在經曆一場政治革命後,中國的佛教也須經曆一場革命,即振興僧學,革除傳統舊弊。否則,一再拘于僧界,爲方外之求,不能適應現代的國家與社會,只能是繼續的頹廢和衰落。所以,在1913年2月追悼寄憚大和尚的法會上,太虛和尚爲挽救佛教危機,毅然提出佛教應行叁大革命的主張,即在教理、教製、教産叁大方面的革命,以此配合孫中山先生的叁民主義,從而震動了當時的中國佛教界。若幹年後,太虛回憶這段思想曆程時說道:“其持佛法以入世救人心,則激發于清季興學校毀寺之事,及譚嗣同、嚴又陵、梁啓超等于佛學之議,乃起而爲護法宣教振僧興學之運動。此爲光緒叁十四年至民國叁年間(1908—1914)心境”。(①b)

  太虛和尚在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有關佛學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中國佛教須經叁大革命、方能適應現代社會的主張,接著,又與章太炎、蔣作賓、陳元白、張季同等名流居士,在上海創立“覺社”,出版覺社季刊(即著名的佛教刊物《海潮音》),公開地在“以示如來藏,清人心之源,宏菩薩乘,正人道之本”(覺社宣言)的基礎上,振興佛學,改革佛教傳統。于是,“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便成了太虛和尚改革傳統佛教、建設人間佛教思想的出發點。

  太虛和尚認爲:所謂佛教的革命,也就是“今後佛教應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不應專向死後的問題上探討。過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禍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後則應該用爲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導世界人類向上發達而進步。”(①c)所以,大乘佛法的本身即“衆生心”或“人生心”(②c),更進一步言之,“人道不存,佛法亦無從進修矣”。那麼,佛教如不關注世道人心等等現實生活問題,則亦會伴隨著世間人道的頹壞而一蹶不振。佛教的人間化因此成爲一個關系到中國佛教生死存亡的命運問題。此外,太虛和尚也一再向社會與佛教界闡明自己改革佛教的原則與方向,那就是:“依佛法契理契機的原則,以佛法適應這時代的潮流及將來的趨勢上,……則有一種新的意義。…即是佛法活躍在人類社會或衆生世界裏,人人都喜歡奉行。如是,即爲本人所提倡的弘揚佛法的新的意義。”(③c]由此可以看出,太虛和尚于民國初年提出的佛教叁大革命主張,其目的就是在于人間佛教的最後創建方面的

  所謂教理革命,其重心就在于革除以往佛教專爲帝王以鬼神禍福作愚民工具的弊端,斥除類似于神道設教及向死後問題的探討趨向,以及視佛陀菩薩也爲鬼神神力,信仰追求宗教行爲、庸俗的天神賞罰的叁世因果報應說。所以,應以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精神,以五戒十善作爲人生基本道德善行,依此去改造國家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使人人皆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人成即佛成。

  所謂教製革命,主要是整頓僧伽製度,而又首先重建僧伽。由于傳統的叢林製度已變質朽壞,既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又是僧衆的素質每況愈下、敗壞清規戒律的根源,故太虛和尚認爲要依據佛製,對之加以適時的改變,使叢林製度成爲今後中國社會需要的佛教僧寺。他設想在全國分爲五大教區,實行集産製、立法苑,最後是各地寺廟不分宗派,一律建立統一的叁級僧製、即學僧、職僧、法僧叁級。在家信衆分爲皈依、研究、女叁衆;僧衆則有長老、學行、服務、尼四衆。所有僧衆皆應隨時代的進步,改良愚迷陋習的經忏生活,自立于社會,並以佛法爲修學實習的中心,旁參以近代的思想學說,用真正代表佛教的精神去救世救人。

  所謂教産革命,則指佛教界所有的寺廟財産(如寺田、寺屋及附屬法物等等),應成爲十方僧衆共有。應打破子孫製度繼承遺産中的陳規陋習,不爲少數住持獨霸而占爲己有。佛教界之公有財産,將用來供養各方有德長老,培養青年僧伽,興辦佛教教育。

  用太虛和尚自己的話來說,佛教叁大革命是與孫中山叁民主義緊密配合的,教理革命爲民權主義,教製革命爲民族主義,教産革命爲民生主義。在太虛和尚于民國初年提出的佛教改革思想後,直到本世紀40年代,他雖應時代形勢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但是,其關于人間化、人生佛教思想卻是日益的明確、突出,始終以爲佛教應面向社會、面向人生,方有可能獲取發展的基礎與條件。所以,太虛和尚在40年代明確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主張與倡議,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傳統,直接轉換爲人間佛教思想,使佛家教理直接浸入社會民衆,使國家社會民衆均獲佛教之益,佛教的觀念、信仰散布于社會各個階層,不與國家和民衆分離、疏遠。

  雖然,太虛和尚在教理、教製、教産等方面倡導的全面改革,終因佛教界內部的宗法保守勢力、社會傳統勢力的阻撓而未能完全實現,可是,他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及爲此所作出的種種努力,無疑爲中國佛教傳統的轉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是由于太虛和尚的倡議和在佛教改革方面的勇猛精進,佛教界及其僧俗也大都明確了,“佛陀及佛陀之真正修學者,皆爲人生的、進化的、體現人生宇宙真相的”(①d),而佛陀“說法的中心對象,則仍在人類衆生,故佛法實是人類衆生的佛法,佛所說的一切學理和道德,都是不離開人間的”(②d)。當代中國所主張的人間佛教,實際上即沿襲太虛和尚有關佛教改革和人間佛教的思想主張而來的。中國佛教之所以能夠從古代形態而發展到當代社會,其間正是由康、梁、譚、章等人的思想發動,最後經由太虛和尚倡導的佛教改革運動而進行的傳統轉換過程。

  

《人間佛教的現代轉換及其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