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院經濟是佛教發展之必需▪P2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梳理出製度性的社會福利觀、施舍性的慈悲福利觀和功利型的因果福利觀等若幹形式[8],並能夠在每一種福利觀之中尋找到叁種相應的佛教行動模式。在與其製度性社會福利觀相互適應的層面上,構成一種“政教型佛教經濟”;在與其施舍性慈悲福利觀彼此適應的形式上,構成的是“弘化型佛教經濟”;而在其功利型因果福利觀層面之上,佛教僧侶乃至信徒們建構出來的,則是一種“靈驗型佛教經濟”模式。

  福 利 觀

  經濟行動

  製度性的社會福利觀

  政教型佛教經濟

  施舍性的慈悲福利觀

  弘化型佛教經濟

  功利型的因果福利觀

  靈驗型佛教經濟

  正是這樣叁種類型的經濟行動,可說是當代中國佛教經濟活動的主要模式。它們左右著中國佛教神聖與世俗的關系處理,它們製約著佛教寺院經濟在承擔部分社會公益事業的行動特征,同時,它們也在直接影響著無數佛教信徒,在接近佛教、了解佛教,接受它們的功德文化而信仰佛教。

  或許,這麼些慈善服務的宗教行動方式,在今後佛教經濟的發展中,有可能按福利國家的各種社會福利活動中,所隱含的公義(justice)、權利(right)、非個人性(impersonal)與常規性(regular),建構一種“製度化行善”(institutionalized charity)的經濟模式,把佛教對于行善布施和功德福報的強調,作爲回向給八方衆生的“非對稱性交換關系”(asymmetrical reciprocity)。

  就佛教經濟的邏輯本身而言,當代中國的佛教經濟,如何能夠超越了佛教領袖的個人認知慣習、同時亦超越了佛教信仰者個人間的神聖崇信行爲,把佛教經濟活動的公共意義,予以進一步的製度化設計,以形成社會價值整合的連帶關系(social solidarity),即如何讓寺廟、佛教經濟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的一個必要的構成部分,如何使佛教、寺院經濟成爲社會經濟的一個有機構成,進而把佛教經濟與社會福利、佛教倫理與經濟倫理之間的壁壘雙向打通。這才是目前中國佛教寺院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

  倘若是一個已經具備了現代社會管理製度的寺廟,同時也擁有了能夠進行現代社會組織經濟管理人才的現代寺廟,那麼,人們擔心的事情,似乎就不是佛教應當不應當從事社會經濟活動,而是如何去從事社會-經濟活動,如何在佛教進入社會的機製設計層面下功夫,社會如何爲佛教經濟之活躍提供應當的公共空間。如果該空間狹小,或難以容納佛教經濟之能量,那麼,就會存在一種製約寺院經濟活動的製度化隔閡,從而難以建構一種製度型的佛教行善模式,難以建構爲一種“概化的權利與義務”(generalized rights and obligations)及其社會共識(social principles)。[9]

  殊不知,這才是佛教發展的瓶頸,而非人們斤斤計較的浮在表面的寺院經濟現象。對此,不知諸位有識之士,以爲然乎?!

  --------------------------------------------------------------------------------

  [1] 秦晖《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223頁。

  [2] 謝和耐《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47頁。

  [3] 趙匡爲、李革《關于宗教界參與經濟活動問題的一些思考》,上海:《當代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4] 宗教組織作爲免稅非營利社會團體,乃國際公認的准則。參Salamon , Lester M. & Helmut , K. Anheier (eds.), 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p.297.

  [5] 鄭志明《臺灣寺院經濟資源的運用問題》,“中國宗教社會學:現狀與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7月,北京。

  [6] 孫健靈《佛教經濟學論綱》,《佛學研究》,2002年。

  [7] 吳雲岑、梁炳新《淺析我區寺院經濟現狀及對策建議》,《西藏研究》,1994年第4期。

  [8] 王順民《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第92頁。

  [9] 王順民《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第266-267頁。王氏之論,說明以西方基督教宗教團體或個人所從事的社會公益事業,雖然他們的慈善行動亦屬于個別性(personal)而非正式性(informal),但其本質上基于一種不可改變的神人關系,進行公益活動的目的卻是一種“單向交換關系”,卻是一種“神聖性的行善”(sacred charity),是一種“製度化的行善”行爲,是爲了榮耀神而做的事情,故能從中衍生一種“正義倫理”邏輯,走向馬克斯·韋伯所言之形式理性或普遍性倫理製約。

  (原載《覺群》2006年第5期)

  

《寺院經濟是佛教發展之必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