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大藏經》散論▪P4

  ..續本文上一頁,每行17字,此種版式爲後代多數大藏經所承襲。同時,本藏還首次以“函”爲單位,將原附于各卷的佛經音義獨立成卷,附于該函之末。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又續雕了《大慧語錄》等16函,全藏始成1440部,6108卷,580函。該藏的雕印活動一直延續到元泰定年間,共曆240余年。現全藏已佚,日本尚存有部分印本,此外則較爲稀見。

  《毗盧藏》,宋代福州開元寺私刻大藏經。開雕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完成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其後,在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淳熙叁年(公元1176年)曾兩次續雕。全藏共收經1451部,6132卷,分作595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頗”。本藏爲折裝本,每板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其卷首之經題及卷尾之千字文等,均與《崇甯藏》相同,只是版面較小,且每函缺少音義。本藏的刷印活動一直持續到元大德年間。現全藏已佚,日本尚存有部分印本。此外則較爲罕見。

  《圓覺藏》,又名《前思溪藏》,宋代湖州思溪圓覺禅院私刻大藏經。圓覺禅院系北宋末年密州觀察使王永從與其弟崇信軍承宣使王永錫等特爲王氏家族所創建的寺院。本藏亦由王氏家族獨資雕印。開雕于北宋末年,完成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共收經1435部,5480卷,分作548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合”。本藏爲折裝本,每板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該藏各經音義分別附于各帖之末,除少數經卷外,全藏無題記與刊刻記。本藏的刷印活動約終止于宋末,現日本所存該藏印本較多。國內則較爲少見。

  《資福藏》,又名《後思溪藏》,宋代安吉州法寶資福寺私刻大藏經,該藏開雕及完成年代不詳。全藏共收經1459部,5940卷,分作599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最”,本藏版式與《圓覺藏》相同,每板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目前學術界有部分人認爲,法寶資福寺即是圓覺禅院的後身。《資福藏》的前548函完全依據《圓覺藏》的原板刷印,僅後51函爲其後補雕的,所以兩藏實際上是同一副經版,屬同一部藏經,主張把它們合稱爲《思溪藏》。現日本藏有該藏的印本較多。清朝末年,我國學者楊守敬曾從日本購回一部,但此藏原缺600余卷,且有不少抄補殘缺之處,現藏于北京國家圖書館。

  《碛砂藏》,平江府碛砂延聖院的私刻大藏經,約開雕于南宋理宗寶慶(公元1225~1227年)或紹定年間(公元1228~1233年)。中途曾因延聖院火災及南宋滅亡等原因,中斷約30年。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方始告竣,曆時約90年。全藏共收經1532部,6362卷。分作591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煩”。該藏是折裝本,每板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該藏開雕于南宋,完成于元代,直到明代初年仍在刷印流通,經常有人將零本視作元本,但習慣上仍稱爲宋藏。該藏以往未見著錄,自上世紀以來,在陝西開元寺、臥龍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上世紀初購自北京)發現該藏各一部。

  遼代所刻的官版大藏經,一般稱爲《契丹藏》或《遼藏》。它約開雕于遼聖宗統和時期(公元983~1012年),完成于遼道宗清甯年間(公元1055~1064年)或鹹雍四年(公元1068年)之前。共收經1373部,6006卷,分作579帙,千字文函號自“天”至“滅”,本藏屬卷軸裝,每版正文大抵爲24行,亦有27~28行不等者,每行字15~18不等。每版另有小字所刻經題、卷數、板號、千字文編次等。現全藏已佚,但房山雲居寺遼、金時期所刻佛經,即以該藏爲底本,尚有石經存世。1974年又從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佛像中,發現該藏經本10余卷,人們可據此複睹該藏的風貌。

  另據日僧釋宓庵《丹本大藏慶贊疏》稱:“帙簡部輕,函未盈于二百;紙薄字密,冊不滿于一千;殆非人功所成,似借神巧而就”[6]。人們據此推斷,《契丹藏》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應縣木塔出土所示的大字本;另外還有一種是小字本。可喜的是,近年已在河北發現了小字本遼代刻經,學者們認爲這就是當年的小字本《契丹藏》。

  金代流傳下來的大藏經,只有一部《趙城藏》,它是1933年在山西省趙城縣霍山廣勝寺被發現的,故有此名。《趙城藏》是金代解州天甯寺的私刻大藏經。約開雕于金熙宗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完成于金世宗大定十叁年(公元1173年)。全藏共收經1570部,6900余卷,分作682帙,千字文帙號從“天”至“幾”。本藏是卷軸裝,每版正文23行,每行14字,版首另有小字經題、板號及千字文編次。新中國成立,該藏被移至北京圖書館保存,僅剩4800卷,1959年,在西藏薩迦北寺發現該藏南宋理宗丙辰(公元1256年)印本,約540卷,現藏北京民族文化宮。

  《趙城藏》的主體部分系覆刻《開寶藏》而成,是現存一切大藏經的“祖本”,同時,在刊刻時還吸收了《契丹藏》的若幹優點。因此,在《開寶藏》、《契丹藏》全藏已亡佚的今天,《趙城藏》的發現在佛教文獻學上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據悉,我國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即是以這一稀世孤本作爲基礎性底本,來進行編輯的。

  明代紫柏大師在《徑山藏·刻藏緣起》中說元代共刻有十幾種藏經。但長期以來,人們只見到《普甯藏》一種。因此,一般所講的元藏,都是指《普甯藏》。近些年又有一些新的實物資料被不斷發現,如1982年在雲南省圖書館發現了《元官藏》;1984年在北京智化寺發現了《不知名元藏》。可以預測,還應有一些元代《大藏經》有待于人們去發現。

  《普甯藏》,全稱《杭州余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甯寺大藏經》,它是元代佛教一個宗派——白雲宗所刻的大藏經。開雕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完成于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全藏共收經1430部,6004卷。分作558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感”。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曾補雕一次,全藏遂擴展爲1594部,6327卷,587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約”。本藏是折裝本,每板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該藏的主體部分是依據《圓覺藏》複刻的,但版式略小于《圓覺藏》,現在山西太原、江蘇蘇州、雲南昆明等地均收有全藏,亦時有零本散見于各地,日本諸寺廟亦藏有多部,如東京淺草寺就藏有一部。

  《元官藏》,元朝晚期雕刊的官版藏經。約開雕于元文宗天曆叁年(公元1330年),完成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全藏至少收經6500余卷,分作651函,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部漢文大藏經,千字文函號自“天”至“於”。本藏也是折裝本,但版式是目前已知所有藏經中最大的,每版42行,折爲7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氣魄宏大,行格疏朗。上下雙欄,外粗內細,在卷末還附有硬黃紙書殼,甚爲罕見。此藏以往未見著錄,1982年發現于雲南省圖書館,現存32卷。據專家推斷,日本鐮倉一帶可能藏有該藏的若幹零本。

  《不知名元藏》,1984年北京智化寺從如來殿佛髒中發現叁卷帶有千字文編號的元代刻本佛經:《大金色孔雀王咒經》、《陀羅尼集經》、《大寶積經》。版式與《趙城金藏》相同,也是卷軸裝,但千字文編次卻與之不符。發現者認爲,它很可能就是人們尋訪已久的《弘法藏》(相傳元代初期雕刊的一部官版大藏經),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提出反對意見。有關此藏的問題,尚須進一步深入考證。

  據現存資料表明,明代我國共刻有6部大藏經,其中官版3部,私版3部。《洪武南藏》,是明代最早的官刻大藏,開雕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至洪武叁十一年(公元1398年)雕刻完成。全藏共收經1600余部,7000余卷,分作678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魚”。本藏爲折裝本,每版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因該藏存世僅十年,板片就因火災而焚毀,所以一般人都不知有此藏存在,1934年在四川崇慶縣上古寺發現一部,爲海內僅存之孤本,但已略有殘缺,並有若幹抄補本及坊刻本在內。現藏于四川省圖書館。

  《永樂南藏》,明代永樂年間所雕官刻普及本,開雕于明成祖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完成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全藏收經1610部,6331卷,分作636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石”,本藏爲折裝本,每版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本藏板片收貯于南京報恩寺,供全國各寺院請印,印本按不同紙質及裝幀,分九等計價。該藏的刷印活動一直延續至明末清初,雖刻工比較粗糙,但流通量很大,故傳世印本比較多。

  《永樂北藏》,明朝宮廷刻本大藏,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所刻,故稱北藏。開雕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完成于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本藏共收經1662部,6924卷,分作693函,千字文函號自“天”至“塞”。本藏亦爲折裝本,但爲了表現宮廷本的氣魄,加大了字體與版心,每版25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5行,每行17字。將字體改爲秀麗的趙體,因該藏專供頒賜各名山大寺之用,所以傳世本較罕見。

  《楊家經場藏》,明代私刻大藏經。該藏系明初由杭州衆安橋楊家經場據《碛砂藏》覆刻而成,約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完成。全藏的版式、收經情況、千字文編次,均與《碛砂藏》同。近年發現于北京,現存3000卷以上,有永樂年間、宣德年間…

《佛教《大藏經》散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