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

  覺真

  摘自: 《新財富》

  一個人,能管好自己的生命,管好自己的“心”,這是一種責任自覺。有了這個“自覺”,什麼問題不能自我解決?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快速奔跑的30年,社會的轉型,經濟的重壓,往往令人身心焦慮。在收獲西式的物質文明之後,人們的心靈卻難得救贖。因此,近年傳統文化大舉回歸,佛學熱、儒學熱等各種國學熱一波波襲來。其中,儒學重在教化百姓,道學重在修身養生,佛學重在安撫人心,故而,作爲最親近人心的學問,佛學尤其受到陷入心靈困境的企業家的青睐,濃縮了東方文化精髓的佛教經典,成爲安撫現代人的藥劑。人們不僅從中追求人生智慧的頓悟,還試圖在禅機中探尋管理的倫理。

  如何從佛學中獲取大智慧?向尊者取經,無疑是一條捷徑。今年4月,我們在深圳得遇香港東林念佛堂弘法主任、首座和尚覺真法師,聽他開示,是一段愉快的學習經曆。生于江蘇南通的覺真法師,兒時出家,童真入道,1949年畢業于上海靜安佛學院,後遊學多所高校,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長老的親傳弟子,交遊廣闊。尤爲難得的是,他眼界開闊,心態開放,言談間,從譯解《論語》到評點電影《孔子》、《阿凡達》,信手拈來,俱有深意。

  因爲學養頗深,法師曾擔任潮州嶺東佛學院副院長、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副院長、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監督等職,著作有《快樂人生》、《當管理遇到佛學》等10余本;近10年來,還應邀爲長江商學院、北京大學等高校EMBA班、國學班講授“佛教文化與企業家精神”、“禅與心靈世界”、“藕益大師四書解”等講座,頗受歡迎。

  法師今雖78歲高齡,每日行程卻是滿滿當當,加之最近籌建東北佛學院,一直在外奔走,香港、內地,內地、香港,兩個月跑了20多個城市,以至于他自歎,“我真的不屬于我了”。我們的采訪只能由面訪轉爲筆談。在一天難得的空閑中,法師親筆回複了本刊的提問,以世外的智慧,化解我們的現世煩惱。

  新財富:近些年,佛學吸引了許多中産階級與企業家研習,從您所接觸到的企業家看,他們的主要困惑來自哪裏?這些管理學的問題可以從佛學中得到怎樣的解答?

  覺真:我在各地講學,經常接到的一個提問,就是壓力,就是累(身心疲憊)。有壓力,是好事,不是壞事。人沒有壓力,人類不會發展到今天。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壓力成了生活的阻力,成了生命的殺傷力。因爲,這個“累”字,這個“壓力”,就成了某些現代人憂慮、恐懼、不安、煩躁、失落、空虛、迷茫、無助而陷入緊張、沖突、矛盾與危機之中的一個形象概括。一個人,不是身累,是心累。心累必定身也累,身心俱累,來自壓力。身心既累,身心俱疲,就無力抵抗壓力了,那麼問題就越來越大了。

  我想,要認知壓力的虛妄性,首先要看看壓力是從哪裏來的?壓力的來源,大致上有叁個。

  1.比

  人好與人比。一比,不如人,心頭的壓力就升高了。比,無處不在,中國臺灣的大企業家張忠謀說,人從兒時起就開始比了。他排列了一下:

  1到4歲比可愛,2到7歲比聰明學藝,8到12歲比成績,

  13到15歲比cool,16到18 歲比帥,19到22歲比女朋友,

  23到24歲比體力,25 歲比學曆,26到27歲比汽車,

  28到32歲比老婆,33到35 歲比小孩,比兒女,

  35到40歲比事業,比地位,

  41到50歲比房子,51到55歲比錢,比享受,

  56到60歲比媳婦,60到65歲比聲望,

  66到70歲比子孫,70到75 歲比健康,

  75歲比老,比老資格,老來俏

  反正,好與人比,永遠比不完。

  羨慕別人沒有錯,比比不如人,耿耿于懷,壓力就來了。張忠謀說得很幽默: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都少了一些東西。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有嚴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才,可是,情字路上,坎坷難行。有人家財萬貫,可是子孫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你比的是你看到的,你能同你看不到的去比嗎?

  2.貪

  貪吃貪睡,問題還不算大。貪財貪色,問題就來了。“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叁餐”,這就是說,需要有限,欲望無窮。就基本的需要而言,那不算貪。就無止境的欲望而言,那就是貪了。貪心不足,貪得無厭,所求不得,欲壑難填,那壓力可想而知了。

  貪的本質,是一個私欲的問題。欲望無罪,但是欲望可怕。止欲,是向道德、向智慧走去。縱欲,被欲望牽著走,那是向迷誤走去,很可能不堪設想,後患無窮了。所以,人的私欲不能被克服、被抑製,人就會向破壞性的方向走去。這時,他想把他所想得到的,都“吞”進自己的身體之內。否則,他不甘心。如果這個世界可以吃,他也一定會把整個世界吃下去,目的就是“占爲己有”。這就是“私欲”無限製的可怕之處。于是,人把財産當成了自己,把權勢、地位、名望、贊譽,連同自己的聰明、才智、色相,也都當成了自己。人被物化了。物化的目的達不到,危機就來了,內心的危機,生命的危機,接踵而至。所以,危機實際上是人的一種退化,一種自我迷戀與自我捆縛,最終只能是自作自受。

  3.困

  我說的是受困的困,遭遇阻礙,辦事不順。這很正常啊,“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順利起來,有願皆遂,財帛進門,擋也擋不住;不順起來,就是相差半拍,橫豎不成,急也沒有用。

  比如說:金融海嘯來了,在香港,那陣子,經濟一片低迷,企業倒閉,老板潛逃,失業指數上升,人心惶惶。靠股票債券爲生者,大驚失色。日子過不下去了的,臥軌跳樓,新聞媒體上屢屢報來。嘩,別忙,“稍安毋躁!”我想奉勸一句:請暫別一下安樂、興奮的狀態,進入一種清醒、思考和經受考驗的狀態吧。轉換一下自己的狀態,不是很好嗎?能夠轉換一下人生狀態,這是證明自己的理性,證明自己有正確的認知能力,證明自己能面對一切。你必須實現這一轉換。能順利轉換自己、轉變自己的人,才是一個能管理好人生的人。人,不能離開了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這叫自然生態。人也不能離開了自己生存的人群,這叫社會生態。人的一切行爲,又不能不與環境相協調,所以,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誰也不能跟誰作對。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即有“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思想。在佛家,就叫“衆生平等,法性平等,依正不二”,名相不同,含義都是一樣的,無非叫我們懂得惜緣,惜福,不要做害人又害己的蠢事。如此而已。

  佛家有智慧,對這叁個妄而不實的問題,早有回答。比,比什麼?怎麼比?好比不好比?人與人,幾乎沒有什麼可比性。佛家講緣,各有各的緣。舉我自己的例子吧:我有幾個徒弟,他們各有各的私家車,有的是徒弟自己購買的,有的是大護法大居士送給他們的。我是師父,今年也78歲了,我可沒有自己的車,出門上巴士,或者叫的士。我能和徒弟比嗎?各有各的緣,各有各的福報。我沒有那個出門即有車的緣,但是我有出門就走路的緣,走路可以鍛煉腿力,這也是福報啊。

  貪嗔癡,在佛家叫叁毒;貪,是叁毒之首,許多痛苦、煩惱都從貪來。能不能把貪放下,能不能把貪轉化爲隨緣自在,自在隨緣呢?

  困,人有困難是必然的。一帆風順的事很少,而困難總是暫時的,終究是可以克服的,天無絕人之路,人無絕望之理。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智慧,有智慧就心明眼亮,有什麼困難不能跨越呢?

  問題是,我們有些人不願觀察自己,也不想了解自己,認知自己。比如身體出了毛病,腦子有了苦悶,不去研究一下身體不適的原因,腦子裏苦悶的來由,只想逃避。其實,有痛苦,逃避不了;有災難,也逃避不了。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正視痛苦,觀察痛苦,找到原因,發現來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就是觀察自己、認知自己的好處。一個人生病了,他只看到病、痛,看到身體的某一部分出了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你的心態,心念,情緒,氣,性格,性情。其實,這些你看不到的東西,卻與免疫力很有關系。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對免疫系統的傷害最大。健康,靠的是免疫力。佛學,學佛,就是提升心理的免疫力,增強心理的免疫力。你每天打掃房間,清洗用具,清潔環境,這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打掃自心,清洗情緒,尤其是打掃自心的染汙,清洗負面情緒,清潔自己的心靈,這就是你心靈的免疫力呀。

  新財富:佛學是人心的學問,從佛學的觀點看,現代人容易陷入哪些心靈困境,如何從佛學中尋找自我,得到解脫?

  覺真:這道問題可謂問得徹心徹肺了。現代人的心靈困境,扳著指頭數,恐怕還真的不少哩。我想從叁個方面來回應。

  1、市場關系,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做生意,中國自古就講誠信爲本,童叟無欺。誠是甚麼?誠是人心。信是甚麼?信是人心。人心無誠,人心無信,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穩定的關系。互相猜疑,疏離,人際關系陷入爾虞我詐,這個社會還成其爲社會嗎?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有許多微妙性。你必須保護這種微妙性,絕不應破壞它。因愛生恨,由恩變仇,至親變爲死敵的例子,在在都有。請以船和水的關系爲鑒吧,船和水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沒有水,就沒有船;因爲有水,才有了船。船是靠水托起來的,船借水而行,水是船的恩主,船當然要感水之恩。可是,“水能載舟,水能覆舟”。這位恩主卻又成了船的可怕的克星。船每前進一步,都必須克服水的阻力,否則,船便不能前進。如果遇上了風(外緣),水變成了波濤洶湧,狂狼大作,就更加凶險莫測了。可見,水是船的助力,也是船的阻力。

  這不奇怪。…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