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利受益,往往也隱伏了障礙。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得利就要思害,受益就要思損。你是船,你不應忘記水之恩,但你依然要借水之力,學會乘風破浪,踏著波浪向前。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有這種微妙性,你必須保護這種微妙性。恩仇相生,苦樂相連,實爲一體,本無分別。恩仇相視,人自分別。所以佛家提倡中道,不落兩邊。佛家講平常心,講無分別心,這才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2、人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有了感恩心的人,才能有包容心,才能寬容別人,寬待別人。說感父母之恩,感師長之恩,這容易做到。再說感客戶之恩,感員工之恩,感競爭對手之恩,感一切幫助過你的人之恩,這也應該不難。可是還有四種人,你能做到感他們的恩嗎?
一是小人物,不起眼的,甚至在你身邊還有點礙手礙腳的,你要感他們的恩。比如,送貨者,派信者,打掃廁所者,垃圾清理者,掃馬路者,揀垃圾者,甚至站在門口或十字路口向你指路的人。請感恩他們吧,他們都是做好事的人。
二是惹你生氣的,互有怨氣的,不懷好感者,也要感他們的恩。這是逆增上緣,有了他,讓你懂得忍受、忍讓、忍辱波羅蜜,他成就了你的忍耐心、忍耐力,你怎能不感恩呢?
叁是增加負擔者,或者成爲棄之不去的沈重包袱者,也要感他們的恩。這是考驗你承受力的人,是幫助你懂得責任,懂得要犧牲自己、關懷他人、成就他人的人。你怎能不感恩呢?
四是仇人、冤家。這更要感他們的恩了。爲什麼?很簡單。我們有個詞兒:內耗。它是什麼意思,大家都清楚。有感恩之心的人,就不會內耗,只有內聚、內斂、內明。這是成就你的大智慧,能不感恩嗎?
這四種人,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你走在人生的路上,永遠不會沒有他們的。你能以感恩之心對待他們,你的心靈境界還是常人嗎?是企業家中、事業家中的聖人了,是佛菩薩。
3、人,只要在生活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總會遇到倒黴事,不順心的事,甚至冤枉的事,意外的措手不及的事。你怎麼辦呢?是面不改色,處事若定,還是心亂如麻,六神無主呢?風雨如晦不可怕,道路泥濘不可怕,前有高山後有猛虎亦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失落,人生意義的失落,人的道德底線的失落。人不能像人那樣活著,才最可怕。人生會經受許多折磨。有來自對面的,有來自背後的,有來自仇者,怨者,也有來自親人,來自你最信賴的人,還有來自素不相識、也素不相幹的人。總之,說不清、道不明的折磨,的確不少。
請別害怕折磨。沒有折磨,人不會走向理性;沒有折磨,人不會走向成熟;當然,更不會走向成功。只有經過折磨,不拒絕折磨,能忍受折磨,人才學會了怎麼活下去。所以,有一句古語:能耐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你的心,像一塊磁鐵。當你心情愉快,對這個世界充滿喜歡和善意,一切美好的東西就自然地被你所吸引。當你苦悶、憂郁,對這個世界充滿失落和隔膜,那麼,一切煩惱和厄運也就自然地被你吸引過來了。把你的心轉變一下,你的磁力方向就轉換了。
以上叁點回應,我們能夠都想明白了,這就是佛學中“心的學問”,叫“自淨其意”,能自淨其意,還不得到解脫嗎?
新財富:依法師看,佛教的哪些經文可以用于解答管理學的問題,哪些經文可以用于信衆安撫自己的心靈?
覺真:無須我推薦哪一部經文,因爲佛家的任何一部經文,都是“治心”的。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生命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的生命。一個人,能管好自己的生命,管好自己的“心”,這是一種責任自覺。有了這個“自覺”,什麼問題不能自我解決?這就是任何一部佛經的主題,也就是說,任何一部佛經的主題,都可以說是人的自我管理。任何一種經文,都能用于信衆安撫自己的心靈。
我還要重申一句:不是經文安撫我的心靈,而是我讀懂了經文,理解了經文,由經文的內涵,啓發了我的信與解,是我自己安撫了我自己的心靈。這一點,很重要。信與解,是前提。由信而解,由解而信,由信而解而悟,都是通過自己完成的,是自己解救自己。對一個不信不解者而言,經文安撫不了他,也幫不上他的忙。
新財富:很多人學佛時可能遇不到高僧大德,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取得精進?
覺真:學佛,不一定要遇高僧大德。即使遇上了,也要有緣才能親近善知識。學佛靠自己,精進也靠自己。能親近大善知識,固然是福報,是福德因緣,如果勝緣難遇,也不要緊。因爲,自己可以努力,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同樣也是學習和自我追求。
新財富:法師曾帶領信衆到印度朝聖,這樣的旅行對修佛有哪些幫助?
覺真:我有兩次去印度的經曆(應信衆要求,很可能第叁次又要去了),這不是旅遊,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追尋曆史、追尋佛陀的故鄉,從而獲得一種心靈的體驗,一種人生感悟。所以,兩次去印度,同行者中,有信仰佛教的人,也有不信仰佛教的人,但他們沿著佛陀的足迹,叩問曆史,親曆其境之後,都有許多內心的感悟,精神上的收獲,這是我未曾預想到的,也是沒有去過印度的人所難以體會到的。
新財富:學佛會否陷入一些誤區,如何避免誤區?
覺真:關于誤區,如果不學佛,既不親近善知識,又不能精進,那的確很容易走向誤區,或陷入許多自設的誤區的。
我感到,人的最大誤區,是認知的誤區。
人,只能看到他所看到的,卻看不到他所看不到的。凡存在,有看到的存在,還有我們看不到的存在。不能因爲我們沒有看到,就說,除了我們看到的存在之外,就一切都不存在了。這是人的認知的誤區。
你看到了美,是,這是美。然而,美也會遮掩了醜。可能美的另一面,美的背後,還有一些你所未見到的醜。
你看到了醜,是,這是醜。然而,醜也會遮掩了美。可能醜的另一面,醜的背後,還有一些你所未見到的美。
對人、對事,爲什麼要寬容?就因爲我們只看到“看到的那一部分”,看不到那“看不到的一部分”。舉個例子吧,足球運動,牽動無數球迷的心,而許多傑出的足球球員、萬人迷,卻常常情緒不穩,或被紅牌罰下,或退場後,酗酒、賭博,或生活放縱,道德敗壞。這是人所看到的,可是,他們馳騁球場,強烈拼殺,只求沖擊,其實腦部已嚴重受創,這種腦傷、內傷,使他們的判斷力、注意力、情感與理性的平衡力,都出現了問題,這是人所看不到的。你說,沒有了健康的大腦,他的行爲還能健康嗎?
第二個誤區是不識真,也不識假,真假莫辨。既然真假不辨,也就容易走向愚,走向迷了,那叫迷、悟不辨。以前,社會上有個詞,叫“打假”。“假”能打得了嗎?四川有一名酒,叫“郎酒”。假的多了,叫“真郎敵不過假郎”。爲什麼能夠造假?爲什麼造假越來越多?因爲我們不識假。正因爲不識假,才讓以假充真有了市場,有了出路,有了“甜頭”。假如人人能識假,假貨有誰買?有誰要?“假”能通行嗎?越是名貴的東西,就越多假。名人也一樣,許多名人的假貨,更因他的“名”,借假圖利,大行其道。不識,才是真正的悲劇。所以,無知,不可怕。不知道自己無知,把自己的無知,還當作了絕對真理,才真的可怕。
第叁個誤區,任性妄爲,我行我素,管它冬夏與春秋,這不是文明。文明是一種謙虛、一種品性,一種上進和提升。當然也是一種調整,一種規範,一種約束。“發乎情,止乎禮”,這禮,就是約束,就是規範,就是調整,就是文明。
人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是自律。一個任性妄爲的人,一個不能自律的人,他的金錢縱然很多,但也很容易揮霍一空,一夜之間化爲烏有。一個人,能管住自己,管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個人素質,這才是真正的財富。說一個小例子,非典型肺炎在香港鬧得滿城風雨時,政府下令,要求自行隔離,逗留在家中不外出。你能做到嗎?只有具自律精神的人,才能做到。不外出,不是說你已是感染者,而是共同行動,關懷別人,不做“可能帶菌者”,這有利于控製與遏止疫症。有一顆爲別人著想之心,才會自律,必能自律,當然他不會任性妄爲,我行我素了。一個對別人不負責的人,也肯定是一個對自己不負責的人。對自己都不負責任,他還會對別人負責嗎?一個不接受他律的人,也一定是一個不能自律的人。不接受他律,正源于他不能自律。
你是老板、你是CEO、你是企業家,還必須懂得企業倫理和社會倫理。倫理,對人類社會的生活、工作,都具有最本質的意義。它是維系社會秩序、維系人與自然環境,維系一切人與人的關系的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人類還怎麼生活?怎麼生存?與倫理相對應的就是管理。倫理是內在的管理,管理是外在的倫理。倫理是一種道德的要求和自覺的行爲。管理是外在的規範和行政的措施。只有把倫理精神融入到管理之中,你的規範和行政措施,才不是硬性的,強製的,而是內化爲自我調整、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如果,人人都有這種自覺,自我要求,對集體而言,這就是一種團隊精神,一種共同體的情感認同,一種自覺的行爲習慣,或叫文化習俗了。到了這個時候,管理就真正進入文化層次的文明軌道了。
一個人,在認知上,能夠識真、識假,知迷、知誤,在行爲上能夠自律,能夠維護企業的、社會的倫理,那麼,我想,他的誤區就必然會少,或者總能走出誤區的。
新財富:您對佛學的發展也作了很多思考,在您看來,佛教組織是否需要因應時世的變化而創新,完成佛教的現代化,續佛慧命?應當往哪些方向創新,同時又不脫離根本?在佛教發展史上,是否也遇到過與時俱進發展的情況?您如何看待“慈濟”在慈善領域的創新、中臺禅寺在建築上的創新?少林寺在經營上有一些做法,如商標授權、僧團巡演等,引起了一些爭議,您是否方便談談看法?
覺真:社會是發展的,時代不斷向前。佛家也講無常,無常就是發展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一部佛教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不斷發展變化的曆史。今天佛教的現代化,是事實,也是現實。《新財富》提到創新,但不能脫離根本,我認爲說得很對。佛教有個“叁法印”,即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寂靜。佛陀住世時,還有“法四依”的教導: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叁法印、法四依正是我們佛教的根本。
中國臺灣的“慈濟”在慈善關懷、赈災濟難、救苦助人方面,的確做出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在慈善事業方面,內地佛教界,香港、澳門的佛教界也都做出了顯著的令人難忘的奉獻,各有許多寶貴經驗,希望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中臺禅寺在建築上的創新,是很有意義的。這方面,法鼓山、佛光山、臺北善導寺,也都有新的構思,新的建築風格,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四大名刹之一的法藏講寺(建于1918年)在建築設計上,就已融合了歐洲(古希臘、羅馬)的一些建築元素了。這種發展、變化,是很必然的。由唐而宋,由元而明清,本來就是代有更革的。今天有新的發展,新的面貌,是好事啊。佛教從山林走向城市,今天的都市佛教,就更有許多發展了。關于少林寺管理模式上的某些爭議,各界都很關心,我想,在實踐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在實踐中總會得到改進、得到解決的。
不過,借此因緣,我想表示對《新財富》這一提問的感謝,特別是續佛慧命,這是佛教發展創新的主題和根本。
佛教從印度傳來,賴有中國文化這個母體,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成長,並且開花結果。離開了中國古代文化,你將無法理解自漢以來的一切經論(經、律、論叁藏)的翻譯及其傳播,你也無法去閱讀、研究中國佛教史上曆代祖師的大量著作。中國佛教已經不是印度佛教,是經過中國文化的浸潤、吸納、融化、轉換而成了中國形態的佛教。如果不懂得老、孔、孟、莊,恐怕就很難懂得中國佛教的發展曆程及其中國特色的創造性發展了。中國佛教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換言之,儒、釋、道,已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DNA,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叁原色,叁者相融相依。不通儒,焉能通釋?這已是2000多年來的中國曆史所形成的,沒有傳統文化的涵養,的確,很難閱藏知津,也很難認知中國佛教的精髓了。
所以,我一再呼籲,佛教的創新和發展,不能丟失了傳統,不能丟失了中國曆史文化的承傳。
新財富:很多人認爲,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的信仰,是西方形成契約社會的重要基石,那麼,在信仰危機問題日益凸顯的中國,佛教的弘法(如利他主義、慈悲利他、舍己爲人等)對于社會的進步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覺真:《新財富》由西方的基督教而聯想到中國的佛教,可見貴刊的視野非常開闊。
基督教信仰與西方社會發展的關系,在學術界都是有共識的。尤其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也是人們所共知的。而佛教在中國曆經2000多年的發展,如果沒有曆代主政者的護持、推動,那也是很難設想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講儒家治國、道家治身、佛家治心,這是有曆史證明的。在今天,佛教成爲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穩定因素,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正是人類實現和諧的思想基礎,和諧、和合、和平,正是人類所應該追尋的共同利益與普世價值。佛教的利他主義,慈悲利他,舍己爲人,這種生命關懷,關懷生命的道德情操,不是最具有普遍性、普適性、包容性和平等性嗎?
我曾經有一篇文章,專門論說佛教在今天的十大文化功能,即信仰功能、靈魂淨化功能、心理調節功能、祭祀功能、文化學術功能、藝術功能、旅遊功能、民族團結功能、國際交往功能、慈悲福利功能,這個十大功能,是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但是我覺得,錢文忠教授在《佛教社會功能四題》一文中,歸納得更好:超小區的凝聚功能;超專業的教育功能;超事相的撫慰功能;超界別的攝護功能。錢教授還指出,這四個方面是不能彼此截然分開的,實際上是彼此包蘊相互依持的。錢教授所點出的四個“超”,我想,正是今天社會最需要的普適性、包容性的精神資糧了。
在香港有一次佛誕節的盛會上,我講了這麼一段話: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最大的健康是心安,最大的心安是自淨其意,能夠自淨其意,就是成佛了。心安,天下安。心平,天下平。心中有和諧,我們的世界才能和諧。這正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光。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