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

  觉真

  摘自: 《新财富》

  一个人,能管好自己的生命,管好自己的“心”,这是一种责任自觉。有了这个“自觉”,什么问题不能自我解决?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快速奔跑的30年,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重压,往往令人身心焦虑。在收获西式的物质文明之后,人们的心灵却难得救赎。因此,近年传统文化大举回归,佛学热、儒学热等各种国学热一波波袭来。其中,儒学重在教化百姓,道学重在修身养生,佛学重在安抚人心,故而,作为最亲近人心的学问,佛学尤其受到陷入心灵困境的企业家的青睐,浓缩了东方文化精髓的佛教经典,成为安抚现代人的药剂。人们不仅从中追求人生智慧的顿悟,还试图在禅机中探寻管理的伦理。

  如何从佛学中获取大智慧?向尊者取经,无疑是一条捷径。今年4月,我们在深圳得遇香港东林念佛堂弘法主任、首座和尚觉真法师,听他开示,是一段愉快的学习经历。生于江苏南通的觉真法师,儿时出家,童真入道,1949年毕业于上海静安佛学院,后游学多所高校,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长老的亲传弟子,交游广阔。尤为难得的是,他眼界开阔,心态开放,言谈间,从译解《论语》到评点电影《孔子》、《阿凡达》,信手拈来,俱有深意。

  因为学养颇深,法师曾担任潮州岭东佛学院副院长、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副院长、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等职,着作有《快乐人生》、《当管理遇到佛学》等10余本;近10年来,还应邀为长江商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EMBA班、国学班讲授“佛教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禅与心灵世界”、“藕益大师四书解”等讲座,颇受欢迎。

  法师今虽78岁高龄,每日行程却是满满当当,加之最近筹建东北佛学院,一直在外奔走,香港、内地,内地、香港,两个月跑了20多个城市,以至于他自叹,“我真的不属于我了”。我们的采访只能由面访转为笔谈。在一天难得的空闲中,法师亲笔回复了本刊的提问,以世外的智慧,化解我们的现世烦恼。

  新财富:近些年,佛学吸引了许多中产阶级与企业家研习,从您所接触到的企业家看,他们的主要困惑来自哪里?这些管理学的问题可以从佛学中得到怎样的解答?

  觉真:我在各地讲学,经常接到的一个提问,就是压力,就是累(身心疲惫)。有压力,是好事,不是坏事。人没有压力,人类不会发展到今天。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压力成了生活的阻力,成了生命的杀伤力。因为,这个“累”字,这个“压力”,就成了某些现代人忧虑、恐惧、不安、烦躁、失落、空虚、迷茫、无助而陷入紧张、冲突、矛盾与危机之中的一个形象概括。一个人,不是身累,是心累。心累必定身也累,身心俱累,来自压力。身心既累,身心俱疲,就无力抵抗压力了,那么问题就越来越大了。

  我想,要认知压力的虚妄性,首先要看看压力是从哪里来的?压力的来源,大致上有三个。

  1.比

  人好与人比。一比,不如人,心头的压力就升高了。比,无处不在,中国台湾的大企业家张忠谋说,人从儿时起就开始比了。他排列了一下:

  1到4岁比可爱,2到7岁比聪明学艺,8到12岁比成绩,

  13到15岁比cool,16到18 岁比帅,19到22岁比女朋友,

  23到24岁比体力,25 岁比学历,26到27岁比汽车,

  28到32岁比老婆,33到35 岁比小孩,比儿女,

  35到40岁比事业,比地位,

  41到50岁比房子,51到55岁比钱,比享受,

  56到60岁比媳妇,60到65岁比声望,

  66到70岁比子孙,70到75 岁比健康,

  75岁比老,比老资格,老来俏

  反正,好与人比,永远比不完。

  羡慕别人没有错,比比不如人,耿耿于怀,压力就来了。张忠谋说得很幽默:我发现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多少都少了一些东西。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有严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才,可是,情字路上,坎坷难行。有人家财万贯,可是子孙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你比的是你看到的,你能同你看不到的去比吗?

  2.贪

  贪吃贪睡,问题还不算大。贪财贪色,问题就来了。“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这就是说,需要有限,欲望无穷。就基本的需要而言,那不算贪。就无止境的欲望而言,那就是贪了。贪心不足,贪得无厌,所求不得,欲壑难填,那压力可想而知了。

  贪的本质,是一个私欲的问题。欲望无罪,但是欲望可怕。止欲,是向道德、向智慧走去。纵欲,被欲望牵着走,那是向迷误走去,很可能不堪设想,后患无穷了。所以,人的私欲不能被克服、被抑制,人就会向破坏性的方向走去。这时,他想把他所想得到的,都“吞”进自己的身体之内。否则,他不甘心。如果这个世界可以吃,他也一定会把整个世界吃下去,目的就是“占为己有”。这就是“私欲”无限制的可怕之处。于是,人把财产当成了自己,把权势、地位、名望、赞誉,连同自己的聪明、才智、色相,也都当成了自己。人被物化了。物化的目的达不到,危机就来了,内心的危机,生命的危机,接踵而至。所以,危机实际上是人的一种退化,一种自我迷恋与自我捆缚,最终只能是自作自受。

  3.困

  我说的是受困的困,遭遇阻碍,办事不顺。这很正常啊,“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顺利起来,有愿皆遂,财帛进门,挡也挡不住;不顺起来,就是相差半拍,横竖不成,急也没有用。

  比如说:金融海啸来了,在香港,那阵子,经济一片低迷,企业倒闭,老板潜逃,失业指数上升,人心惶惶。靠股票债券为生者,大惊失色。日子过不下去了的,卧轨跳楼,新闻媒体上屡屡报来。哗,别忙,“稍安毋躁!”我想奉劝一句:请暂别一下安乐、兴奋的状态,进入一种清醒、思考和经受考验的状态吧。转换一下自己的状态,不是很好吗?能够转换一下人生状态,这是证明自己的理性,证明自己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证明自己能面对一切。你必须实现这一转换。能顺利转换自己、转变自己的人,才是一个能管理好人生的人。人,不能离开了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这叫自然生态。人也不能离开了自己生存的人群,这叫社会生态。人的一切行为,又不能不与环境相协调,所以,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谁也不能跟谁作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即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在佛家,就叫“众生平等,法性平等,依正不二”,名相不同,含义都是一样的,无非叫我们懂得惜缘,惜福,不要做害人又害己的蠢事。如此而已。

  佛家有智慧,对这三个妄而不实的问题,早有回答。比,比什么?怎么比?好比不好比?人与人,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佛家讲缘,各有各的缘。举我自己的例子吧:我有几个徒弟,他们各有各的私家车,有的是徒弟自己购买的,有的是大护法大居士送给他们的。我是师父,今年也78岁了,我可没有自己的车,出门上巴士,或者叫的士。我能和徒弟比吗?各有各的缘,各有各的福报。我没有那个出门即有车的缘,但是我有出门就走路的缘,走路可以锻炼腿力,这也是福报啊。

  贪嗔痴,在佛家叫三毒;贪,是三毒之首,许多痛苦、烦恼都从贪来。能不能把贪放下,能不能把贪转化为随缘自在,自在随缘呢?

  困,人有困难是必然的。一帆风顺的事很少,而困难总是暂时的,终究是可以克服的,天无绝人之路,人无绝望之理。有佛法,就有办法。佛法是智慧,有智慧就心明眼亮,有什么困难不能跨越呢?

  问题是,我们有些人不愿观察自己,也不想了解自己,认知自己。比如身体出了毛病,脑子有了苦闷,不去研究一下身体不适的原因,脑子里苦闷的来由,只想逃避。其实,有痛苦,逃避不了;有灾难,也逃避不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正视痛苦,观察痛苦,找到原因,发现来由,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观察自己、认知自己的好处。一个人生病了,他只看到病、痛,看到身体的某一部分出了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说,你的心态,心念,情绪,气,性格,性情。其实,这些你看不到的东西,却与免疫力很有关系。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免疫系统的伤害最大。健康,靠的是免疫力。佛学,学佛,就是提升心理的免疫力,增强心理的免疫力。你每天打扫房间,清洗用具,清洁环境,这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打扫自心,清洗情绪,尤其是打扫自心的染污,清洗负面情绪,清洁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你心灵的免疫力呀。

  新财富:佛学是人心的学问,从佛学的观点看,现代人容易陷入哪些心灵困境,如何从佛学中寻找自我,得到解脱?

  觉真:这道问题可谓问得彻心彻肺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扳着指头数,恐怕还真的不少哩。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应。

  1、市场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做生意,中国自古就讲诚信为本,童叟无欺。诚是甚么?诚是人心。信是甚么?信是人心。人心无诚,人心无信,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稳定的关系。互相猜疑,疏离,人际关系陷入尔虞我诈,这个社会还成其为社会吗?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微妙性。你必须保护这种微妙性,绝不应破坏它。因爱生恨,由恩变仇,至亲变为死敌的例子,在在都有。请以船和水的关系为鉴吧,船和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没有水,就没有船;因为有水,才有了船。船是靠水托起来的,船借水而行,水是船的恩主,船当然要感水之恩。可是,“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这位恩主却又成了船的可怕的克星。船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克服水的阻力,否则,船便不能前进。如果遇上了风(外缘),水变成了波涛汹涌,狂狼大作,就更加凶险莫测了。可见,水是船的助力,也是船的阻力。

  这不奇怪。…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