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茗公荼毗、示現瑞相-追記茗山上人往生前後二叁事▪P2

  ..續本文上一頁相銜,環環相扣,甯非瑞相異迹?

  靈迹瑞相點滴思考

  茗公生西,瑞相選現,衆目所睹。對此,有人視爲神異,有人說不思議,有人不可理解,有人想破除困惑找到謎底。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只要信佛,學佛,懂得佛教的原理,自然得到正知正見,達於覺而不迷。不理解的原因,我想在於不理解佛教,不認識佛教所揭示的生命智慧。

  今年四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甯學博士,在香港《世紀論壇》作了一個題爲"物理學與美"的學術演講。鳳凰偉視作了現場直播。也是"無巧不成書",我這個不愛看電視的人,卻在無意中聽到了他的結束語。楊教授在總結他的學術報告時,結語有二:他說,"物理學研究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的盡頭是宗教(此其一)。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此其二)。"我想,恩師荼毗的種種瑞相,不正是楊教授"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終極美"這一結語的形象化說明麽!當然,這是從美學的角度來說。

  我們再從死亡學的角度來說。著名哲學家傅偉勳教授曾經回憶他在讀高中二年時,有一次午飯後,班上同學談論"到底什麼是死?死後世界又是什麼?"一時衆皆黯然。由於傅在班上即有"小哲學家"之稱,紛紛要傅回答。小小傅偉勳煞有靈感地說:"死就是一片大黑暗。你們知道嗎?死後什麼都不存在,一切虛無"。

  這一下嚇得同學們個個膽顫心驚,面無生色。直到傅先生成爲著名學者,尤其在研究了大乘佛教之後,他對這件少年時代的往事,以瞎猜死後虛無而嚇壞了無辜的班上同學,感到既好笑又內疚。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會講,生活的質量,生活的品質,卻很少有人去講"死亡的質量","死亡的品質",甚至"死亡的尊嚴","死亡的崇高"。這正是由於不信佛,不了解佛教,也不了透死的真谛之故。恩師的瑞相種種,正是他的"死亡品質"與"死亡尊嚴"的瑞現,並無其它奧秘可言。

  佛教是全人類的佛教,自有他的人類性。不了解佛教,正是不了解人類早在二千六百年前對生命的探索,對死亡的探索,對人生和宇宙的探索。分析死亡的現象,我感到海德格爾說得極好:"哲學的恥辱,並不是至今人們尚未提出這個證據,而是這樣的證據,還一再爲人們所期盼所尋求。"(BeingandTime,P.249)恩師以他的荼毗瑞相,給我們提供了認識死亡智慧的所期盼所尋求的證據。我曾在《生從而來,死往何去》一文中寫道:"按照佛家的生死觀,生命是一個圓,無始無終,無窮無盡。····佛家從來沒有孤立地看待死亡。佛家把人的生滅現象分成叁個層次:一.刹那生滅,二.一期生滅,叁.叁世生滅。叁世生滅,是凡夫的分段生死,如果懂得修持,打開本性宇宙,提升生命的品質,不斷淨化心靈,以慈悲心懷,智慧悟性,達成果位,那就躍升到聖者的變易生死了。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是解脫,即超越生死,不生不死,出離生死苦海,盡虛空,遍法界,證成正覺,與宇宙同一同在。這叁種生死的升華現象:凡夫的分段生死--聖者的變易生死--證得涅槃,不生不死。這就是人對死亡的征服和人的自我超越。"如果說大乘佛教的義理太複雜,太繁瑣,不好懂,那麼,我用《莊子·齊物論》中的兩句話來說明:"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也許好懂一些了。王陽明在《傅習錄》卷叁也有同樣的話:"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電,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佛家說的涅槃解說,生命的宇宙性,連續性,既與儒道兩家相通,也與現代科學的宇宙論同樣相契。一位偉人就曾經說過,精神可以變物質,物質可以變精神。佛家所說往生,圓寂,不是別的,正是精神的向上轉移,生命的形態轉化。用榮格的話來說,叫"從物質的黑暗中解放出上帝"(C.G.Jung:《心理與煉金術》Princeton.1968.P.312)。即使我們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原理,也能說明:物質是能量的特殊形態,能量也是物質的特殊形態,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同一的。恩師的一生,是和時代的民族的老百姓的苦難密切相連的,他一生長行不辍的是愛國愛教,堅持"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誓願,不住涅槃,不舍世間,立己度人,以求一切衆生,皆成正覺。他達到了他的"若問何往?往生淨域"的終極承諾,亦即終極獻身。我把這個"獻身"再更換一個字,即爲"終極現身"。不過所現之身,已不是原來的"是謂茗山"的"茗山之身"了,既已舍報,所現之身便是法身,便是與宇宙同一、與日月山川同一的化現身了。種種瑞現,現花,現鳥,現雲,現光,這是得大自在大解脫的示現,正如蘇轼所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這不正是古德所言"萬古長空,一朝花月"之義麽?這不正是弘一大師遺偈"執象而求,咫尺千裏"與"華枝充滿,天心月圓"之義麽?這不正是趙樸初大德遺偈中所言"明月清風,不勞尋覓"之義麽?這不正是恩師遺偈中"秋水魚蹤,長空鳥迹"之義麽?這是自然法爾,法爾如是。大地是存在的家。恩師回歸了,回家了,回到了他的本源,本然。作爲恩師茗公的"茗山之身"永遠離開了,但恩師的人格、恩師的崇高精神、他的心識、他的法身,依然活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永不消失。恩師歸根返本,明心見性,回到"淨域"的精神故鄉,一次次還現了那超越世俗世間的"本來面目"啊!

  我深信:一個有信仰的人(或即信仰佛教的人)和一個無信仰的人(或即不信佛的人),他們的終極目標、終極體驗、生死智慧、以至人格的完成,生命的轉移、心識的趨向、精神的轉化,都是截然不同的。佛學大家歐陽竟無先生說得好:"問唯識何事?即是因果事。"有修持之因,必有修證之果,體用不一不異,不即不離,體隨真如性空,用則顯現緣起。生死解脫,是修行修道的時節成熟,是生死了脫、達於涅槃的落實再現,是實現生存主體的超越,是達到了生命的更高境界、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恩師荼毗的種種瑞相,不正是恩師的自然法爾嗎?當然,它的前提是"功成事遂",是修持之因。我想,一個聖者,一個修證得道者,一個達到生命的更高境界者,放在哪兒都會發光。一聲阿彌陀,本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呀!這還用多余的解釋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局外人莫名其妙,越看越玄。而當事者(學佛者)卻目有所見,心有所悟。可見,人的死,對信佛者學佛者而言,他的死並沒有失去什麼,要說失去,只是一具物質的軀殼,原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假合之身。相反,他得到的收獲,卻是甩落了系縛,得到了解脫,抵達了淨域,回到了本源。對於不信佛不學佛的人來說,那自是另一回事了。

  我的這些點滴思考,是恩師茗公上人以他的涅槃示現,對我的教化,給我的啓迪。我愚魯不慧,難以盡述我的所思所惑。或有乖訛,願求教於十方大德。

  時代跨進二十一世紀了。佛學所演繹的宇宙人生的豐富性同自然科學所已發現的豐富性是成正比的關系。人需要給自己創造一種廣闊的心靈空間,培養健康的心靈環境。這才能容納各種不同的思惟成果,吸收人類的智慧精神,使我們的人生更幸福,精神世界更豐富而超脫。感謝叁寶加被,龍天護持,恩師示現瑞相,成就微妙功德,讓先賢的生命智慧,得以長存世間,啓人解悟,啓人解悟,常隨佛學,普濟群生。

  南無阿彌陀佛!

  看!萬佛塔,靈堂外的居士們驚叫起來。只見漆黑的天穹,叁顆金色的光圈直落夜空,連成一串,從萬佛塔的頂尖(微偏東)直貫而下,融入了萬佛塔,把萬佛塔照得遍體通明。在場的弟子們沸騰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一會兒,從西邊飛來兩個金色的飛行物,在萬佛塔前畫了一個大圈,而後向東方飛去。

  

《茗公荼毗、示現瑞相-追記茗山上人往生前後二叁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