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茗公荼毗、示现瑞相-追记茗山上人往生前后二三事▪P2

  ..续本文上一页相衔,环环相扣,宁非瑞相异迹?

  灵迹瑞相点滴思考

  茗公生西,瑞相选现,众目所睹。对此,有人视为神异,有人说不思议,有人不可理解,有人想破除困惑找到谜底。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只要信佛,学佛,懂得佛教的原理,自然得到正知正见,达於觉而不迷。不理解的原因,我想在於不理解佛教,不认识佛教所揭示的生命智慧。

  今年四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学博士,在香港《世纪论坛》作了一个题为"物理学与美"的学术演讲。凤凰伟视作了现场直播。也是"无巧不成书",我这个不爱看电视的人,却在无意中听到了他的结束语。杨教授在总结他的学术报告时,结语有二:他说,"物理学研究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尽头是宗教(此其一)。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人类的终极美。(此其二)。"我想,恩师荼毗的种种瑞相,不正是杨教授"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人类终极美"这一结语的形象化说明麽!当然,这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说。

  我们再从死亡学的角度来说。着名哲学家傅伟勋教授曾经回忆他在读高中二年时,有一次午饭后,班上同学谈论"到底什么是死?死后世界又是什么?"一时众皆黯然。由於傅在班上即有"小哲学家"之称,纷纷要傅回答。小小傅伟勋煞有灵感地说:"死就是一片大黑暗。你们知道吗?死后什么都不存在,一切虚无"。

  这一下吓得同学们个个胆颤心惊,面无生色。直到傅先生成为着名学者,尤其在研究了大乘佛教之后,他对这件少年时代的往事,以瞎猜死后虚无而吓坏了无辜的班上同学,感到既好笑又内疚。今天,我们很多人都会讲,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质,却很少有人去讲"死亡的质量","死亡的品质",甚至"死亡的尊严","死亡的崇高"。这正是由於不信佛,不了解佛教,也不了透死的真谛之故。恩师的瑞相种种,正是他的"死亡品质"与"死亡尊严"的瑞现,并无其它奥秘可言。

  佛教是全人类的佛教,自有他的人类性。不了解佛教,正是不了解人类早在二千六百年前对生命的探索,对死亡的探索,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分析死亡的现象,我感到海德格尔说得极好:"哲学的耻辱,并不是至今人们尚未提出这个证据,而是这样的证据,还一再为人们所期盼所寻求。"(BeingandTime,P.249)恩师以他的荼毗瑞相,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死亡智慧的所期盼所寻求的证据。我曾在《生从而来,死往何去》一文中写道:"按照佛家的生死观,生命是一个圆,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佛家从来没有孤立地看待死亡。佛家把人的生灭现象分成三个层次:一.刹那生灭,二.一期生灭,三.三世生灭。三世生灭,是凡夫的分段生死,如果懂得修持,打开本性宇宙,提升生命的品质,不断净化心灵,以慈悲心怀,智慧悟性,达成果位,那就跃升到圣者的变易生死了。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是解脱,即超越生死,不生不死,出离生死苦海,尽虚空,遍法界,证成正觉,与宇宙同一同在。这三种生死的升华现象:凡夫的分段生死--圣者的变易生死--证得涅槃,不生不死。这就是人对死亡的征服和人的自我超越。"如果说大乘佛教的义理太复杂,太繁琐,不好懂,那么,我用《庄子·齐物论》中的两句话来说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许好懂一些了。王阳明在《傅习录》卷三也有同样的话:"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电,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佛家说的涅槃解说,生命的宇宙性,连续性,既与儒道两家相通,也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论同样相契。一位伟人就曾经说过,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可以变精神。佛家所说往生,圆寂,不是别的,正是精神的向上转移,生命的形态转化。用荣格的话来说,叫"从物质的黑暗中解放出上帝"(C.G.Jung:《心理与炼金术》Princeton.1968.P.312)。即使我们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原理,也能说明:物质是能量的特殊形态,能量也是物质的特殊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同一的。恩师的一生,是和时代的民族的老百姓的苦难密切相连的,他一生长行不辍的是爱国爱教,坚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不住涅槃,不舍世间,立己度人,以求一切众生,皆成正觉。他达到了他的"若问何往?往生净域"的终极承诺,亦即终极献身。我把这个"献身"再更换一个字,即为"终极现身"。不过所现之身,已不是原来的"是谓茗山"的"茗山之身"了,既已舍报,所现之身便是法身,便是与宇宙同一、与日月山川同一的化现身了。种种瑞现,现花,现鸟,现云,现光,这是得大自在大解脱的示现,正如苏轼所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这不正是古德所言"万古长空,一朝花月"之义麽?这不正是弘一大师遗偈"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与"华枝充满,天心月圆"之义麽?这不正是赵朴初大德遗偈中所言"明月清风,不劳寻觅"之义麽?这不正是恩师遗偈中"秋水鱼踪,长空鸟迹"之义麽?这是自然法尔,法尔如是。大地是存在的家。恩师回归了,回家了,回到了他的本源,本然。作为恩师茗公的"茗山之身"永远离开了,但恩师的人格、恩师的崇高精神、他的心识、他的法身,依然活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不消失。恩师归根返本,明心见性,回到"净域"的精神故乡,一次次还现了那超越世俗世间的"本来面目"啊!

  我深信:一个有信仰的人(或即信仰佛教的人)和一个无信仰的人(或即不信佛的人),他们的终极目标、终极体验、生死智慧、以至人格的完成,生命的转移、心识的趋向、精神的转化,都是截然不同的。佛学大家欧阳竟无先生说得好:"问唯识何事?即是因果事。"有修持之因,必有修证之果,体用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体随真如性空,用则显现缘起。生死解脱,是修行修道的时节成熟,是生死了脱、达於涅槃的落实再现,是实现生存主体的超越,是达到了生命的更高境界、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恩师荼毗的种种瑞相,不正是恩师的自然法尔吗?当然,它的前提是"功成事遂",是修持之因。我想,一个圣者,一个修证得道者,一个达到生命的更高境界者,放在哪儿都会发光。一声阿弥陀,本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呀!这还用多余的解释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局外人莫名其妙,越看越玄。而当事者(学佛者)却目有所见,心有所悟。可见,人的死,对信佛者学佛者而言,他的死并没有失去什么,要说失去,只是一具物质的躯壳,原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合之身。相反,他得到的收获,却是甩落了系缚,得到了解脱,抵达了净域,回到了本源。对於不信佛不学佛的人来说,那自是另一回事了。

  我的这些点滴思考,是恩师茗公上人以他的涅槃示现,对我的教化,给我的启迪。我愚鲁不慧,难以尽述我的所思所惑。或有乖讹,愿求教於十方大德。

  时代跨进二十一世纪了。佛学所演绎的宇宙人生的丰富性同自然科学所已发现的丰富性是成正比的关系。人需要给自己创造一种广阔的心灵空间,培养健康的心灵环境。这才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惟成果,吸收人类的智慧精神,使我们的人生更幸福,精神世界更丰富而超脱。感谢三宝加被,龙天护持,恩师示现瑞相,成就微妙功德,让先贤的生命智慧,得以长存世间,启人解悟,启人解悟,常随佛学,普济群生。

  南无阿弥陀佛!

  看!万佛塔,灵堂外的居士们惊叫起来。只见漆黑的天穹,三颗金色的光圈直落夜空,连成一串,从万佛塔的顶尖(微偏东)直贯而下,融入了万佛塔,把万佛塔照得遍体通明。在场的弟子们沸腾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一会儿,从西边飞来两个金色的飞行物,在万佛塔前画了一个大圈,而后向东方飞去。

  

《茗公荼毗、示现瑞相-追记茗山上人往生前后二三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