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我想對你說
香港佛教聯合會 覺真
近代佛教的改革家、近代佛教改革的開創者太虛大師(1889—1947)示寂六十周年,上海玉佛禅寺舉辦以“佛教與現代化”爲主題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出席盛會的有許多領導、教界領袖、學術界專家教授,還有海內外諸山長老、四衆同人,群賢畢至,盛況無前,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以感恩的心,向與會諸位善長致以虔誠的祝願,向主辦道場和各位大德執事,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接到邀請函後,報回的論文題,原爲《從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談到當代僧伽教育的幾點思考》。這一中心內容雖然未變,但標題,總覺太長,並不相宜。因爲無意間看到幾幅照片,我們的法師穿著中褂在大廳接見來訪賓客,這觸發了我的一些聯想,所以,我換爲現在這個標題:《師父,我想對你說》。師父,這是世俗中對出家人的尊稱,包括出家二衆,都可以通稱爲“師父”。我這篇論文題目中的“師父”,即取此義。不過,我也預先有一點申明,“我想對你說”的“你”,並不包括當今佛教界的前輩、大師、德高望重的教界領袖和諸山長老,在他們面前,我只是一位“學僧”,一個“小學生”,我是沒有資格說什麼的。我這裏僅僅是對剛出家不久,而又謙虛好學、渴望增聞廣知的年輕的師父們說的。尚祈多多諒宥。
太虛大師改革佛教的核心是育才,育才的對象是僧才。所以,他在中國佛教建設中首重建僧的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他在《僧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特別指出:“僧教育在造就能修學及能宣揚佛法的現代住持叁寶。”“須知僧是住持佛法的,故稱爲僧寶。其價值在有真實的修學,高尚的道德,無間斷的闡揚佛法。”“其在求學之時,必遵依經律,如法修行,以取得本分上的相應。出而應世,能弘法利生,改造社會,方可成爲最完全的僧格。”他的諄諄教誨,我想可以概括出七條來:
①僧的根本責任是住持佛法。
②僧教育的根本是造就現代住持叁寶。
③僧寶的價值在真修實學,道德高尚,闡揚佛法。
④求學僧才,必須遵依經律,如法修行,這是本分。
⑤一切言行舉止必須與本分相應。
⑥重視“出而應世”,只有“應世”,才能弘法利生。
⑦以上六條做到了,才是完整的僧格。
這七條;第①、②條,是僧教育的目的,目標。第③、④、⑤條,都是強調“僧”的本分。第⑥、⑦條,爲了應世,必須養成完整的僧格。
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目的是住持佛法、住持叁寶。核心是本分與應世。本分與應世的集中體現與落腳點,就是僧格。多麼明晰,又多麼深刻,這就是我們的一代祖師虛大師。
虛大師示寂後,六十年過去,中國佛教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以及教界領袖、諸山長老的共同努力下,僧教育確實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同今天的實際,亦即“應世”的實際需要來對照,差距仍然很大很大。正如同我從發表在新聞媒體上所看到的那幾幅照片一樣,在香港,我也看到不少穿著中褂在大街上行走的出家人,我不能不懇切地發出聲來:師父,我想對你說。
我想對你說,師父,你穿中褂褲接見來訪者,穿中褂褲行街,穿中褂褲拍:照片,出鏡,都不相宜吧。服飾禮儀,是文化,是威儀,是形象,不但有社會影響,恐怕還有國際影響呢。我們出家人的衣,本是叁衣。但我們漢傳佛教現在日常穿的長衫,是便服。它的形製,應叫漢服,也可叫“唐裝”,是古代老百姓的服裝。當然,嚴格一點說,應該叫“明裝”。因爲滿人人關之後,建立了清王朝,明朝的服裝無法在社會上保存下來,卻在我們漢傳佛教的出家人身上保存下來了,這既有民族大義,也有曆史文化延續與保存的意義,所以,由明而清,而近代,它就成了我們漢傳佛教日常所穿的圓領僧服。中褂褲,屬于內衣,一般只能在寮房內穿,出了僧寮,就必須穿長衫了。然而,長衫,仍然是便服。在禮節性場合,應穿海青,這是莊嚴的僧袍,再搭衣。那叁衣,才是我們的僧衣。
我走進一間佛堂,正中懸挂一塊匾,上面四個大字自左向右橫排,但題署落款,卻放到了最左邊,豎排,加印。這就錯了。師父,我想對你說:自左向右橫排,是西式。我們的“大雄寶殿”四個大字,自右而左(上款在最右邊,下款在最左邊),這四個大字不是橫排,這依然是豎排,是中式。我國古代,有提行的規定,即爲了顯示莊嚴、尊重,禮敬,必須提行。如“奉大和尚命”的告示牌,“奉”字,即爲一行。“大和尚命”就提行了。命什麼
後面,又提行了。所以,“大雄寶殿”四個字,依然是豎排,是一字一行。不是橫排。現在,匾書,題額,石刻,多有用西式,即橫排。但是落款,不是落在右邊,就是落在左邊,非中非西,亦中亦西,十分混亂,笑話百出。師父,我想對你說:中式就是中式,西式就是西式,各有體例,各有規範,不可混淆啊。
我走進一座佛教寺院,在山門口,一副對聯就貼得不對了,下聯貼在右側,上聯貼在左側。而且,有上下款的,也貼顛倒了。這有兩個原因。落款的貼錯了,是受了“西式”的影響,以爲應該由左而右橫排,所以,把上聯貼到了左邊,把下聯貼到了右邊。沒有落款的,幹脆不知道誰是上聯,誰是下聯,這是因爲不懂平仄。懂平仄的人,是不會把上下聯顛倒的(又豈但寺院,許多文化古迹、酒樓茶樓,也常把對聯貼得顛倒了)。師父,我想對你說,連同上面所說,文面、版面,殿堂樓閣,如同人一樣,都有顔面,不能倒置,面目全非啊。
我經常收到許多請柬,請柬華麗貴重,可是翻開一看,印有公曆(西曆)和農曆(又稱舊曆或夏曆)的差不多都把“公厝、農厝”印爲“公曆”、“晨曆”了。此曆,是曆史、經曆、曆曆在目之曆。記錄年月日的厝書、厝法、年厝、挂厝、臺厝,是這個“厝”。如果你用簡化字“曆”,那是可以通用的,沒有錯。既用繁體字,就必須保持中國語言文字的純潔性規範性了。師父,我想對你說,“一字人公門,九牛拖不出”,不能贻笑大方吧。
你是大和尚,是一寺之主,一方之教界領袖,你走上主席臺致詞,你說:“我們毫不自餒”,你把“餒”(ne¨讀爲“妥”(tuo)了。你說:“我們的水平參差不齊”,你把參(cen)差(ci)讀爲“參(chan)差(cha)不齊”了。讀字正音,不讀錯字、白字,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這樣普通的常識,師父,我想對你說,你事先准備一下,不就可以嗎
最近這幾年,佛教刊物,越出越多,公開發行的,名爲內部發行而實爲公開流布的,用詞用語,訛錯多多,朱子家訓(黎明即起……)把作者印爲“朱熹”,尤其出現“和尚尼姑”一詞連用,甚至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也這麼用。師父,我想對你說:和尚尼姑,是不懂佛教的人,或世俗中俗人的用語。在教內,和尚是尊稱、敬稱。尼,應稱比丘尼、尼師、尼衆,或出家女衆。用詞用語,也是文化啊。
現在出家人,多應邀出席宴會。有領導、有各界人士、也有四衆同人,同坐一席。可是有出家人,手不拿碗,雙臂雙肘,撐在桌上,或者一肘撐桌、一肘空垂。師父,我想對你說,餐飲禮儀,不能小觑。除了吃西餐,用刀叉,凡吃中餐,吃素齋,怎可手不托碗
一手托碗,一手用筷,身體坐正,肘不伏桌,這是出家衆的基本禮儀啊!
在寮房裏睡覺,不會有人看,也不會有誰過問。可是,在大庭廣衆之間,人來人往,你仰面朝天,鼾聲如雷,就不相宜了,這臥姿也是有規範的,出家人右側臥、吉祥臥,是基本常識啊。師父,我想對你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臥有臥相,我們有一條譏嫌戒吧。
生活中,虛大師所指出的“應世”之中,我們有多少失儀失態的地方,恕我不能盡述,報紙上,網絡上,對出家人的譏評與微詞,這裏也恕不征引,但已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了。
世尊在他80歲滅度之時,最後留下的遺言是告訴他的弟子們:“依法爲住,以戒爲師。”作爲佛的弟子、佛的傳人,我想,應該牢記佛的遺囑。住,就是存在,就是生存,就是所思所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依法,就是依照佛法,依止于佛法,符合佛法,體現佛法。這就叫“依法爲住”。師是導師,是師長,是教導者,教化者。戒,是規矩,是佛門規範,佛門律儀,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標准化、規範化”。以戒爲引導,以戒爲師長,以戒爲指導自己生存、行爲舉止的唯一依據。這就叫“以戒爲師”。我再引用一段史料,據《五分律》卷一載:佛陀住世時,舍利弗問佛陀:“過去諸佛,何佛梵行不久住
何佛梵行久住
”世尊告訴他:“維衛那、屍棄佛、隨葉佛梵行不久住。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梵行久住。”這一曆史記載,說明什麼呢
原因在前叁佛不爲弟子廣說法,不結戒,不說波羅提木叉,梵行所以不能久住。後叁佛廣爲弟子說法,結戒,說波羅提木叉,所以梵行久住。這就很清楚了,離開了戒,離開了律儀,梵行不可久住。僧伽持戒,僧伽守戒,僧伽注重律儀,“內攝諸根,外孚衆信”,可見,它對佛法住世的重大意義了。戒律松弛,教運不振,這是中國佛教兩千多年發展史上屢證不爽的經驗總結。
出家人,總稱爲僧。佛法僧叁寶,所以又稱“僧寶”。出家求道,出家持戒,以不染塵勞愛欲,所以又得名“衆中尊”。因爲長住梵宇,護持道場,弘傳佛法,住持叁寶,所以也稱住持僧(不是指方丈,指某一執事)。無論哪一種稱呼,僧,都是極其尊貴的。由于持戒、守律,僧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故“和尚”(原譯“烏閣”、“和阇”)這一外來語,譯爲中文即是“人天師表”。以“人天師表”的含義,來看我們稱呼爲“和尚”的僧人,你將作何感想。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更加開放的中國,需要更加開放的宗教,而更加開放的宗教,對中國宗教…
《師父,我想對你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