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师父,我想对你说

  师父,我想对你说

  香港佛教联合会 觉真

  近代佛教的改革家、近代佛教改革的开创者太虚大师(1889—1947)示寂六十周年,上海玉佛禅寺举办以“佛教与现代化”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出席盛会的有许多领导、教界领袖、学术界专家教授,还有海内外诸山长老、四众同人,群贤毕至,盛况无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以感恩的心,向与会诸位善长致以虔诚的祝愿,向主办道场和各位大德执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接到邀请函后,报回的论文题,原为《从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谈到当代僧伽教育的几点思考》。这一中心内容虽然未变,但标题,总觉太长,并不相宜。因为无意间看到几幅照片,我们的法师穿着中褂在大厅接见来访宾客,这触发了我的一些联想,所以,我换为现在这个标题:《师父,我想对你说》。师父,这是世俗中对出家人的尊称,包括出家二众,都可以通称为“师父”。我这篇论文题目中的“师父”,即取此义。不过,我也预先有一点申明,“我想对你说”的“你”,并不包括当今佛教界的前辈、大师、德高望重的教界领袖和诸山长老,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一位“学僧”,一个“小学生”,我是没有资格说什么的。我这里仅仅是对刚出家不久,而又谦虚好学、渴望增闻广知的年轻的师父们说的。尚祈多多谅宥。

  太虚大师改革佛教的核心是育才,育才的对象是僧才。所以,他在中国佛教建设中首重建僧的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他在《僧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特别指出:“僧教育在造就能修学及能宣扬佛法的现代住持三宝。”“须知僧是住持佛法的,故称为僧宝。其价值在有真实的修学,高尚的道德,无间断的阐扬佛法。”“其在求学之时,必遵依经律,如法修行,以取得本分上的相应。出而应世,能弘法利生,改造社会,方可成为最完全的僧格。”他的谆谆教诲,我想可以概括出七条来:

  ①僧的根本责任是住持佛法。

  ②僧教育的根本是造就现代住持三宝。

  ③僧宝的价值在真修实学,道德高尚,阐扬佛法。

  ④求学僧才,必须遵依经律,如法修行,这是本分。

  ⑤一切言行举止必须与本分相应。

  ⑥重视“出而应世”,只有“应世”,才能弘法利生。

  ⑦以上六条做到了,才是完整的僧格。

  这七条;第①、②条,是僧教育的目的,目标。第③、④、⑤条,都是强调“僧”的本分。第⑥、⑦条,为了应世,必须养成完整的僧格。

  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目的是住持佛法、住持三宝。核心是本分与应世。本分与应世的集中体现与落脚点,就是僧格。多么明晰,又多么深刻,这就是我们的一代祖师虚大师。

  虚大师示寂后,六十年过去,中国佛教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以及教界领袖、诸山长老的共同努力下,僧教育确实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同今天的实际,亦即“应世”的实际需要来对照,差距仍然很大很大。正如同我从发表在新闻媒体上所看到的那几幅照片一样,在香港,我也看到不少穿着中褂在大街上行走的出家人,我不能不恳切地发出声来:师父,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你说,师父,你穿中褂裤接见来访者,穿中褂裤行街,穿中褂裤拍:照片,出镜,都不相宜吧。服饰礼仪,是文化,是威仪,是形象,不但有社会影响,恐怕还有国际影响呢。我们出家人的衣,本是三衣。但我们汉传佛教现在日常穿的长衫,是便服。它的形制,应叫汉服,也可叫“唐装”,是古代老百姓的服装。当然,严格一点说,应该叫“明装”。因为满人人关之后,建立了清王朝,明朝的服装无法在社会上保存下来,却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出家人身上保存下来了,这既有民族大义,也有历史文化延续与保存的意义,所以,由明而清,而近代,它就成了我们汉传佛教日常所穿的圆领僧服。中褂裤,属于内衣,一般只能在寮房内穿,出了僧寮,就必须穿长衫了。然而,长衫,仍然是便服。在礼节性场合,应穿海青,这是庄严的僧袍,再搭衣。那三衣,才是我们的僧衣。

  我走进一间佛堂,正中悬挂一块匾,上面四个大字自左向右横排,但题署落款,却放到了最左边,竖排,加印。这就错了。师父,我想对你说:自左向右横排,是西式。我们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自右而左(上款在最右边,下款在最左边),这四个大字不是横排,这依然是竖排,是中式。我国古代,有提行的规定,即为了显示庄严、尊重,礼敬,必须提行。如“奉大和尚命”的告示牌,“奉”字,即为一行。“大和尚命”就提行了。命什么

  后面,又提行了。所以,“大雄宝殿”四个字,依然是竖排,是一字一行。不是横排。现在,匾书,题额,石刻,多有用西式,即横排。但是落款,不是落在右边,就是落在左边,非中非西,亦中亦西,十分混乱,笑话百出。师父,我想对你说:中式就是中式,西式就是西式,各有体例,各有规范,不可混淆啊。

  我走进一座佛教寺院,在山门口,一副对联就贴得不对了,下联贴在右侧,上联贴在左侧。而且,有上下款的,也贴颠倒了。这有两个原因。落款的贴错了,是受了“西式”的影响,以为应该由左而右横排,所以,把上联贴到了左边,把下联贴到了右边。没有落款的,干脆不知道谁是上联,谁是下联,这是因为不懂平仄。懂平仄的人,是不会把上下联颠倒的(又岂但寺院,许多文化古迹、酒楼茶楼,也常把对联贴得颠倒了)。师父,我想对你说,连同上面所说,文面、版面,殿堂楼阁,如同人一样,都有颜面,不能倒置,面目全非啊。

  我经常收到许多请柬,请柬华丽贵重,可是翻开一看,印有公历(西历)和农历(又称旧历或夏历)的差不多都把“公厝、农厝”印为“公历”、“晨历”了。此历,是历史、经历、历历在目之历。记录年月日的厝书、厝法、年厝、挂厝、台厝,是这个“厝”。如果你用简化字“历”,那是可以通用的,没有错。既用繁体字,就必须保持中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规范性了。师父,我想对你说,“一字人公门,九牛拖不出”,不能贻笑大方吧。

  你是大和尚,是一寺之主,一方之教界领袖,你走上主席台致词,你说:“我们毫不自馁”,你把“馁”(ne¨读为“妥”(tuo)了。你说:“我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你把参(cen)差(ci)读为“参(chan)差(cha)不齐”了。读字正音,不读错字、白字,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普通的常识,师父,我想对你说,你事先准备一下,不就可以吗

  

  最近这几年,佛教刊物,越出越多,公开发行的,名为内部发行而实为公开流布的,用词用语,讹错多多,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把作者印为“朱熹”,尤其出现“和尚尼姑”一词连用,甚至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也这么用。师父,我想对你说:和尚尼姑,是不懂佛教的人,或世俗中俗人的用语。在教内,和尚是尊称、敬称。尼,应称比丘尼、尼师、尼众,或出家女众。用词用语,也是文化啊。

  现在出家人,多应邀出席宴会。有领导、有各界人士、也有四众同人,同坐一席。可是有出家人,手不拿碗,双臂双肘,撑在桌上,或者一肘撑桌、一肘空垂。师父,我想对你说,餐饮礼仪,不能小觑。除了吃西餐,用刀叉,凡吃中餐,吃素斋,怎可手不托碗

  一手托碗,一手用筷,身体坐正,肘不伏桌,这是出家众的基本礼仪啊!

  在寮房里睡觉,不会有人看,也不会有谁过问。可是,在大庭广众之间,人来人往,你仰面朝天,鼾声如雷,就不相宜了,这卧姿也是有规范的,出家人右侧卧、吉祥卧,是基本常识啊。师父,我想对你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卧有卧相,我们有一条讥嫌戒吧。

  生活中,虚大师所指出的“应世”之中,我们有多少失仪失态的地方,恕我不能尽述,报纸上,网络上,对出家人的讥评与微词,这里也恕不征引,但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世尊在他80岁灭度之时,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告诉他的弟子们:“依法为住,以戒为师。”作为佛的弟子、佛的传人,我想,应该牢记佛的遗嘱。住,就是存在,就是生存,就是所思所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依法,就是依照佛法,依止于佛法,符合佛法,体现佛法。这就叫“依法为住”。师是导师,是师长,是教导者,教化者。戒,是规矩,是佛门规范,佛门律仪,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标准化、规范化”。以戒为引导,以戒为师长,以戒为指导自己生存、行为举止的唯一依据。这就叫“以戒为师”。我再引用一段史料,据《五分律》卷一载:佛陀住世时,舍利弗问佛陀:“过去诸佛,何佛梵行不久住

  何佛梵行久住

  ”世尊告诉他:“维卫那、尸弃佛、随叶佛梵行不久住。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梵行久住。”这一历史记载,说明什么呢

  原因在前三佛不为弟子广说法,不结戒,不说波罗提木叉,梵行所以不能久住。后三佛广为弟子说法,结戒,说波罗提木叉,所以梵行久住。这就很清楚了,离开了戒,离开了律仪,梵行不可久住。僧伽持戒,僧伽守戒,僧伽注重律仪,“内摄诸根,外孚众信”,可见,它对佛法住世的重大意义了。戒律松弛,教运不振,这是中国佛教两千多年发展史上屡证不爽的经验总结。

  出家人,总称为僧。佛法僧三宝,所以又称“僧宝”。出家求道,出家持戒,以不染尘劳爱欲,所以又得名“众中尊”。因为长住梵宇,护持道场,弘传佛法,住持三宝,所以也称住持僧(不是指方丈,指某一执事)。无论哪一种称呼,僧,都是极其尊贵的。由于持戒、守律,僧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和尚”(原译“乌阁”、“和阇”)这一外来语,译为中文即是“人天师表”。以“人天师表”的含义,来看我们称呼为“和尚”的僧人,你将作何感想。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更加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加开放的宗教,而更加开放的宗教,对中国宗教…

《师父,我想对你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