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师父,我想对你说▪P2

  ..续本文上一页界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诚法师指出的“更高要求”,也正是对佛教僧伽的一声警钟。学诚法师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指出:“宗教是社会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宗教不仅在现代世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积极参与并维系着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这已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这是高屋建瓴之论,宗教的道德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确实不容忽视,但是它的化世、导世功能,从佛教来说,仍然要靠佛教徒特别是住世僧宝自身的言教与身教,才能得到实践与体现。无怪乎,自古至今,一僧高德,万僧增荣;一僧失省,万僧受辱。今天进入信息时代,电子网络,无远弗届。众目所视,众手所指。《梵网经》中云:“若闻世人,以一恶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读了新闻传媒中那些指责佛门的报导,听了社会上口耳相传的对现代僧人仪容不整、举止放荡、不守清规的种种非议,你能无动于衷吗

  你自己尚不尊重自己,如何让别人尊重你!佛陀当初制戒,本为避人讥嫌,保持僧团的清净、纯洁、庄严,所谓“能动千江水,不动沙门心。”可见,尊严,是人的根本,也是出家众的根本,就更是修道者的根本了。守戒,行持,不正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尊严,守护自己的清誉吗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佛教有了长足发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得到推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种种问题,都能得到即时、妥善、合理的处理。全国宗教形势是稳定有序、欣欣向荣、发展向上的。佛教名山古刹相继得到恢复、重建,各地又新建许多新的佛教道场,年轻僧人也越来越多,佛教信众也逐渐年轻化。宗教管理部门和各级佛教协会,确实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佛教界道风建设,寺院管理,僧伽教育,人才培养,确实给予了重视和关注。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谈到中国佛教的发展与未来时,曾一再呼吁: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可见,佛教人才,尤其出家众中的僧才,应是当前佛教界急需面对的当务之急了。

  我们今天的研讨主题,佛教与现代化,正好与虚大师僧教育的思想相吻合,相一致。佛教,就是指守护佛教的精神,体现佛教的性格,知本分、尽本分、守本分。现代化,就是应世。这两者的交接、交集点,就是完全的僧恪。自幼即着重培养僧格,让僧教育从根本,从基础抓起,这正是我久久思索,试图提出商讨的几点浅见:

  第一、我们缺少了沙弥教育

  沙弥,梵文Sramanera的音译。男称沙弥,女称沙弥尼(Sramanerika)译为汉文,即“勤策男”或“勤策女”。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已经削发,但仍未受具足戒(或未受十戒)的出家人,即俗称“小和尚”或“小师父”者。在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或比丘尼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沙弥教育极为重要。这是一名合格出家人,合格比丘、比丘尼的养成教育。在这段时期,不仅要读书,要背诵朝暮五堂功课,要学会基本的唱念,以至法器、犍椎,都能纯熟运用。而且要学习佛门各种仪轨、祖传教制,行、住、坐、卧,一应行仪,都要如法如仪。沙弥阶段的传统教育,十分严格。师父的责任,十分重大。难怪玉琳国师曾说:“上无严师,故容邪谬之徒。”我国传统的《三字经》中也说:“教不严,师之惰。”有严师的严格的沙弥教育,才系统地学会: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走路无声,禁语寡言,不苟言笑,严肃端庄,僧服整洁,勤于做事,刻苦耐劳,养成僧家习惯,去除世俗习气。经过这一磨炼,从无信仰,转化为有信仰,从无威仪,转化为有威仪,从无知识,转化为有知识,从无承传,转化为有承传,由内而外,僧相具足,这才去求受三坛大戒,成为一名合格的比丘(比丘尼)。可见,沙弥教育,是一个考验时期,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出家人的一生的基础。我们今天缺少了这一教育过程,出家不到几天,就去受戒。基础不牢,僧仪顿失,起点过低,难成大器。

  第二、我们缺少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指中国的古代文化:孔孟之道,老庄学说,四书五经,诗问、书画,“都应有所涉猎。这不是复古,不是苛求,而是做一个现代出家人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

  佛教从印度传来,赖有中国文化这个母体,所以,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并且开花结果。离开了中国古代文化,你将无法理解自汉以来的一切经论(经律论三藏)的翻译及其传播,你也无法去阅读、研究中国佛教史上历代祖师的大量着作。中国佛教已经不是印度佛教,是经过中国文化的浸润、吸纳、融化、转换而成了中国形态的佛教。不懂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恐怕就很难懂得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及其中国特色的创造性发展了。

  “自古高僧皆大儒”。从“弥天释道安”,与鸠摩罗什齐名的慧远,解空第一的僧肇,西行求法的法显,开创天台的智颉,令顽石点头的道生,到隋唐之际祖师辈出,有如一座座高峰,无须一一列举。即使晚清民初以来,虚谷、虚云、八指头陀敬安、印光、弘一、冶开、月霞、圆瑛、太虚、谛闲、应慈、宗仰、兴慈、倓虚、静权、来果、曼殊、常惺、芝峰,及至当代持松、巨赞、茗山、正果、苇舫、隆莲诸家,他们无不精通国学,能诗能文,有深厚古文底蕴。先不说西,且说“中”,“中”也不解,又如何融汇中西

  先不说今,且说“古”,“古”也不知,又如何博通古今

  如前所述:走进某些名刹梵宇,由于不懂平仄,上下联贴反了,令人啼笑皆非。各地寺院,都在出自己的小报、刊物,由于不懂西式(横排,自左而右)中式(竖排,自右而左)各有不同行款格式的要求,以致版面错乱,非中非西,亦中亦西,叫人哭笑不得。“南无”为什么读成“那摩”

  “于戏”为什么读成“乌呼”,经中常见字“毛”,不知道古音应读“毫”,《金刚经》中,一问句“可思量不

  ”一答句“不也”。这两个“不”的读音不同,问句的“不”应读“否”。答句的“不”应读“弗”。这些读音的正音,师父,你是否都知

  

  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儒、释、道,已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DNA,三者相融相依。不通儒、焉能通释

  这已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所形成的,没有传统文化的涵养,的确,很难阅藏知津也很难认知中国佛教的精髓了。我们忽视了古文教育的这一环节,是失去了一项必要的工具性、常识性、阶梯性的基础了。不掌握工具,不具备常识,不登上阶梯,又怎能登堂人室——进入佛教的殿堂呢

  师父,我想对你说:我们要不要想一想,为什么佛陀先前说:我的缘,在震旦

  想一想,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消亡,而恰恰又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历两千年而不衰

  想一想,为什么“自古高僧皆大儒”,这里蕴含了一些什么道理

  

  第三、我们缺少了对自身,亦即佛教精神核心的认知与体悟的教育

  一部汉文大藏经,以《大正藏》为例,收佛教经律论3360部,13520卷,共100册,几乎穷毕生之力,也难尽读尽研。

  中国佛教从汉魏两晋发展到隋唐之际,出现了天台、三论、净土、华严、禅宗、法相唯识、律宗、密宗,八宗竞荣的局面,这八宗人才辈出,异彩纷呈,这是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创造。不仅当时出现了智者大师、吉藏、道宣、玄奘、窥基、善导、慧能、法藏、一行、百丈怀海、马祖道一、永明延寿诸大师这些开创者、践行者,即使到了当代,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印顺导师接续弘扬人间佛教,他们都有许多新的发展,新的创造。你能把他们全部通读通解,全盘吸收吗

  恐怕很难,似乎也没有必要。然而,我们各地的佛学院开得不少,课程设置,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唯独缺了一项:佛教精神核心的认知和体悟。其实八宗同源,一花五叶,他们原本互通互摄,共融共生。能够会通融摄,举一反三,靠的就是对佛教自身精神核心的认知和体悟。

  请让我们从佛教的源头来看两故事吧:

  一、释迦牟尼告别六年雪山苦行,来到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天,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证悟(他悟到了什么

  是怎么悟的

  怎么来的

  ),再看,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后,当时有一细节,他当即准备出三昧真火,顿时进入涅桨,不再住世。为此,他在树下徘徊三七日(或说七七日),既感受了解脱三昧的妙乐,又为十方菩萨演说了大乘深教《华严经》,因为他觉得自己悟到的真理,证得的境界,是不可说,不可思议,很难给世俗人讲出来的。后来大地震动,诸天劝请,挽留佛陀住世,为众生说法。佛陀又说:“别说了,别说了,我的法门奇妙无比,不可思议啊!”这就是说,佛法是难以用一般的语言、思维去理解、去接受的。

  二、佛陀说法45年,到了80岁,他的化身快要消失了,准备入灭。在最后一次法会上,佛陀对大众说:“你们好好看看我的紫金色之身,免得后悔。如果说我灭度了,那就不是我的弟子。说我没有灭度,也不是我的弟子。”很多弟子得闻此言,当即开悟。当然,一般人,还是无法理解。佛陀这是借灭度之际,再一次度化一些机缘成熟了的人,他以现涅槃相,藉此破掉涅粲相,以启示一些人。以前佛说“无常、苦、无我、不净”是为了破除世间的“常、乐、我、净”(这是一种颠倒见,亦即为了破除贪嗔痴)。如果以为一切皆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无我、一切皆不净,以为一切皆空,人生没有前途,没有奔头了,这又是一种断见。所以,破涅桨,就是用“常、乐、我、净”,以体现解脱德,坚定大家向道、修道、证道,圆满成就的信念。

  以上两个故事,可谓从佛教的源头提示我们,佛法不可说,“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与文字无关,全在“心传”。这个“心传”,就是奥妙,就是秘密庄严,就是不可说,不可思议。当初迦叶一笑,已得心传。你去问他,传了什么

  怎么传的

  或者没传什么

  传在哪里

  若说传了,迦叶可能会说,实无可得。若说没传,迦叶可能会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岂有诳语!这里,路在何方

  无他,就是一个字:“悟”。传是心传,当然,悟是心悟。无悟,不能了知佛法,无悟,不能会通八宗,无悟不能证得佛教的精神核心——最高的胜义谛。因此,僧教育的根本,要在“启迷得悟”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你失却了佛教的精神核心,你对你自身都不了解,任你《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背得滚瓜烂熟,恐怕仍在门外。一个门外汉,怎么去弘传佛教义理,弘传佛教文化

  一个门外汉,怎么能成为度化众生,传播法音、续佛慧命的佛弟子

  一个佛门的门外汉,又怎样应世,怎样向社会、向国际宗教界,展示你中国佛教徒的风采

  

  目前,中国出家二众有数十万之多。并不是削发剃须,穿上僧服,就叫出家人了。真出家或假出家,身出家或心不出家,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即使在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也早有这方面的研究了。据玄奘大师译《阿昆达摩藏显宗论》卷二十中记载,当时僧人即有五种:

  一、无耻僧——破戒、毁戒,无修、无德,败坏佛门者。

  二、痖羊僧——不懂佛教义理,不通佛法,不起弘法利生作用。

  三、朋党僧——在僧团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排斥他人。

  四、世俗僧——思想行为世俗化,有些符合佛法,有些并不符合佛法。

  五、胜义僧——持戒,通佛教义理,言行举止完全符合佛法。这是真正续佛慧命,弘传正法,度化利生者。

  我们的僧教育就是需要培养出胜义僧、大批的胜义僧来,这才是佛教人才,是住持僧,是僧宝,是众中尊。我们要转变世俗僧,提升世俗僧,帮助世俗僧走向胜义僧。对前三者(无耻僧、痖羊僧、朋党僧)要帮助、教育、让他们得到转变、提高、改正。实在转变不了,又不肯改正,劣品劣质,那就只能坚决摒弃,坚决拒绝,坚决清除,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个简单的道理,是谁都明白的。

  最后,一个建议

  写到这里,我想提出一个建议来,供我们的教界领袖们作一参考:

  僧教育的根本大计,是僧才培育与后继有人的大问题。不从沙弥教育抓起,恐怕也是不行的。

  佛教有社会慈善福利功能,让我们来关怀一下当今的社会孤儿吧。未婚生子、超标生子、未成年少女生子、父母贫病无力抚养而成为孤儿,因父母离异或离家出走,或遭遗弃的社会孤儿为数不少。这些孤儿需要社会关怀、需要养育,需要读书求学,我们佛教如果经领导批准成立佛教孤儿院,佛教儿童养成所,那么,这些孤儿在佛门养大,自幼即蒙受三宝加持,法乳深恩,他们的福德因缘善根,自不伺于一般儿童。他们今后的出路,可由他们自己选择,有志出家披剃的,可以经历沙弥教育,童真人道,继续深造,然后受戒,成为自幼出家的二众。不想出家,无剃度之缘的,就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再进入就业培训,走向各自的前程。这一建议和构想,原是海南省一位学养甚深的周逢君居士向我提出的。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社会慈善家,我认为他的建议很好,移借过来作为我此文中的一个建议了,我不能掠人之美,愿借此写出,亦以纪念虚大师僧教育思想中重本分、具足应世之才、以达弘法利生之本怀弘愿也。

  在纪念虚大师圆寂六十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虚大师改革中国佛教首重建僧的僧教育理念,是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对我们重视僧教育、把僧教育作为一项当务之急的基本建设来抓紧做好,既是对虚大师的缅怀与纪念,也是为续佛慧命、达致弘法利生之正道正行啊!

  祖国昌盛,佛法昌隆,我愿今日佛教,更符合佛法。出家者众,也应该是求道者众,修道者众,得道者众。我衷心祈愿:以佛法住持佛刹,以佛法修持佛法,以佛法体现佛法,以佛法弘传佛法。祈愿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光明世界,和谐世界。

  

《师父,我想对你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