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師父,我想對你說▪P2

  ..續本文上一頁界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誠法師指出的“更高要求”,也正是對佛教僧伽的一聲警鍾。學誠法師在同一篇文章中,還指出:“宗教是社會道德建設極爲寶貴的資源,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因素。宗教不僅在現代世界得以生存和發展,而且積極參與並維系著現代社會的道德體系,這已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這是高屋建瓴之論,宗教的道德功能,精神文明建設功能,確實不容忽視,但是它的化世、導世功能,從佛教來說,仍然要靠佛教徒特別是住世僧寶自身的言教與身教,才能得到實踐與體現。無怪乎,自古至今,一僧高德,萬僧增榮;一僧失省,萬僧受辱。今天進入信息時代,電子網絡,無遠弗屆。衆目所視,衆手所指。《梵網經》中雲:“若聞世人,以一惡言,謗佛音聲,如叁百矛刺心。”讀了新聞傳媒中那些指責佛門的報導,聽了社會上口耳相傳的對現代僧人儀容不整、舉止放蕩、不守清規的種種非議,你能無動于衷嗎

  你自己尚不尊重自己,如何讓別人尊重你!佛陀當初製戒,本爲避人譏嫌,保持僧團的清淨、純潔、莊嚴,所謂“能動千江水,不動沙門心。”可見,尊嚴,是人的根本,也是出家衆的根本,就更是修道者的根本了。守戒,行持,不正是爲了守護自己的尊嚴,守護自己的清譽嗎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佛教有了長足發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宗教事務條例》得到推行,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團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國家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也走上了法治化、規範化的軌道,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種種問題,都能得到即時、妥善、合理的處理。全國宗教形勢是穩定有序、欣欣向榮、發展向上的。佛教名山古刹相繼得到恢複、重建,各地又新建許多新的佛教道場,年輕僧人也越來越多,佛教信衆也逐漸年輕化。宗教管理部門和各級佛教協會,確實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對佛教界道風建設,寺院管理,僧伽教育,人才培養,確實給予了重視和關注。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談到中國佛教的發展與未來時,曾一再呼籲: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叁還是人才。可見,佛教人才,尤其出家衆中的僧才,應是當前佛教界急需面對的當務之急了。

  我們今天的研討主題,佛教與現代化,正好與虛大師僧教育的思想相吻合,相一致。佛教,就是指守護佛教的精神,體現佛教的性格,知本分、盡本分、守本分。現代化,就是應世。這兩者的交接、交集點,就是完全的僧恪。自幼即著重培養僧格,讓僧教育從根本,從基礎抓起,這正是我久久思索,試圖提出商討的幾點淺見:

  第一、我們缺少了沙彌教育

  沙彌,梵文Sramanera的音譯。男稱沙彌,女稱沙彌尼(Sramanerika)譯爲漢文,即“勤策男”或“勤策女”。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已經削發,但仍未受具足戒(或未受十戒)的出家人,即俗稱“小和尚”或“小師父”者。在受具足戒成爲比丘或比丘尼之前的這段時間內,沙彌教育極爲重要。這是一名合格出家人,合格比丘、比丘尼的養成教育。在這段時期,不僅要讀書,要背誦朝暮五堂功課,要學會基本的唱念,以至法器、犍椎,都能純熟運用。而且要學習佛門各種儀軌、祖傳教製,行、住、坐、臥,一應行儀,都要如法如儀。沙彌階段的傳統教育,十分嚴格。師父的責任,十分重大。難怪玉琳國師曾說:“上無嚴師,故容邪謬之徒。”我國傳統的《叁字經》中也說:“教不嚴,師之惰。”有嚴師的嚴格的沙彌教育,才系統地學會: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走路無聲,禁語寡言,不苟言笑,嚴肅端莊,僧服整潔,勤于做事,刻苦耐勞,養成僧家習慣,去除世俗習氣。經過這一磨煉,從無信仰,轉化爲有信仰,從無威儀,轉化爲有威儀,從無知識,轉化爲有知識,從無承傳,轉化爲有承傳,由內而外,僧相具足,這才去求受叁壇大戒,成爲一名合格的比丘(比丘尼)。可見,沙彌教育,是一個考驗時期,是一個“科班”出身的出家人的一生的基礎。我們今天缺少了這一教育過程,出家不到幾天,就去受戒。基礎不牢,僧儀頓失,起點過低,難成大器。

  第二、我們缺少了傳統文化的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指中國的古代文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四書五經,詩問、書畫,“都應有所涉獵。這不是複古,不是苛求,而是做一個現代出家人必須具備的文化基礎。

  佛教從印度傳來,賴有中國文化這個母體,所以,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成長,並且開花結果。離開了中國古代文化,你將無法理解自漢以來的一切經論(經律論叁藏)的翻譯及其傳播,你也無法去閱讀、研究中國佛教史上曆代祖師的大量著作。中國佛教已經不是印度佛教,是經過中國文化的浸潤、吸納、融化、轉換而成了中國形態的佛教。不懂得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恐怕就很難懂得中國佛教的發展曆程及其中國特色的創造性發展了。

  “自古高僧皆大儒”。從“彌天釋道安”,與鸠摩羅什齊名的慧遠,解空第一的僧肇,西行求法的法顯,開創天臺的智颉,令頑石點頭的道生,到隋唐之際祖師輩出,有如一座座高峰,無須一一列舉。即使晚清民初以來,虛谷、虛雲、八指頭陀敬安、印光、弘一、冶開、月霞、圓瑛、太虛、谛閑、應慈、宗仰、興慈、倓虛、靜權、來果、曼殊、常惺、芝峰,及至當代持松、巨贊、茗山、正果、葦舫、隆蓮諸家,他們無不精通國學,能詩能文,有深厚古文底蘊。先不說西,且說“中”,“中”也不解,又如何融彙中西

  先不說今,且說“古”,“古”也不知,又如何博通古今

  如前所述:走進某些名刹梵宇,由于不懂平仄,上下聯貼反了,令人啼笑皆非。各地寺院,都在出自己的小報、刊物,由于不懂西式(橫排,自左而右)中式(豎排,自右而左)各有不同行款格式的要求,以致版面錯亂,非中非西,亦中亦西,叫人哭笑不得。“南無”爲什麼讀成“那摩”

  “于戲”爲什麼讀成“烏呼”,經中常見字“毛”,不知道古音應讀“毫”,《金剛經》中,一問句“可思量不

  ”一答句“不也”。這兩個“不”的讀音不同,問句的“不”應讀“否”。答句的“不”應讀“弗”。這些讀音的正音,師父,你是否都知

  

  中國佛教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換言之,儒、釋、道,已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DNA,叁者相融相依。不通儒、焉能通釋

  這已是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曆史所形成的,沒有傳統文化的涵養,的確,很難閱藏知津也很難認知中國佛教的精髓了。我們忽視了古文教育的這一環節,是失去了一項必要的工具性、常識性、階梯性的基礎了。不掌握工具,不具備常識,不登上階梯,又怎能登堂人室——進入佛教的殿堂呢

  師父,我想對你說:我們要不要想一想,爲什麼佛陀先前說:我的緣,在震旦

  想一想,爲什麼佛教會在印度消亡,而恰恰又在中國能夠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曆兩千年而不衰

  想一想,爲什麼“自古高僧皆大儒”,這裏蘊含了一些什麼道理

  

  第叁、我們缺少了對自身,亦即佛教精神核心的認知與體悟的教育

  一部漢文大藏經,以《大正藏》爲例,收佛教經律論3360部,13520卷,共100冊,幾乎窮畢生之力,也難盡讀盡研。

  中國佛教從漢魏兩晉發展到隋唐之際,出現了天臺、叁論、淨土、華嚴、禅宗、法相唯識、律宗、密宗,八宗競榮的局面,這八宗人才輩出,異彩紛呈,這是中國佛教的發展和創造。不僅當時出現了智者大師、吉藏、道宣、玄奘、窺基、善導、慧能、法藏、一行、百丈懷海、馬祖道一、永明延壽諸大師這些開創者、踐行者,即使到了當代,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印順導師接續弘揚人間佛教,他們都有許多新的發展,新的創造。你能把他們全部通讀通解,全盤吸收嗎

  恐怕很難,似乎也沒有必要。然而,我們各地的佛學院開得不少,課程設置,紛繁複雜,不一而足,唯獨缺了一項:佛教精神核心的認知和體悟。其實八宗同源,一花五葉,他們原本互通互攝,共融共生。能夠會通融攝,舉一反叁,靠的就是對佛教自身精神核心的認知和體悟。

  請讓我們從佛教的源頭來看兩故事吧:

  一、釋迦牟尼告別六年雪山苦行,來到菩提樹下,禅定四十九天,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證悟(他悟到了什麼

  是怎麼悟的

  怎麼來的

  ),再看,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後,當時有一細節,他當即准備出叁昧真火,頓時進入涅槳,不再住世。爲此,他在樹下徘徊叁七日(或說七七日),既感受了解脫叁昧的妙樂,又爲十方菩薩演說了大乘深教《華嚴經》,因爲他覺得自己悟到的真理,證得的境界,是不可說,不可思議,很難給世俗人講出來的。後來大地震動,諸天勸請,挽留佛陀住世,爲衆生說法。佛陀又說:“別說了,別說了,我的法門奇妙無比,不可思議啊!”這就是說,佛法是難以用一般的語言、思維去理解、去接受的。

  二、佛陀說法45年,到了80歲,他的化身快要消失了,准備入滅。在最後一次法會上,佛陀對大衆說:“你們好好看看我的紫金色之身,免得後悔。如果說我滅度了,那就不是我的弟子。說我沒有滅度,也不是我的弟子。”很多弟子得聞此言,當即開悟。當然,一般人,還是無法理解。佛陀這是借滅度之際,再一次度化一些機緣成熟了的人,他以現涅槃相,藉此破掉涅粲相,以啓示一些人。以前佛說“無常、苦、無我、不淨”是爲了破除世間的“常、樂、我、淨”(這是一種顛倒見,亦即爲了破除貪嗔癡)。如果以爲一切皆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無我、一切皆不淨,以爲一切皆空,人生沒有前途,沒有奔頭了,這又是一種斷見。所以,破涅槳,就是用“常、樂、我、淨”,以體現解脫德,堅定大家向道、修道、證道,圓滿成就的信念。

  以上兩個故事,可謂從佛教的源頭提示我們,佛法不可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與文字無關,全在“心傳”。這個“心傳”,就是奧妙,就是秘密莊嚴,就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當初迦葉一笑,已得心傳。你去問他,傳了什麼

  怎麼傳的

  或者沒傳什麼

  傳在哪裏

  若說傳了,迦葉可能會說,實無可得。若說沒傳,迦葉可能會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豈有诳語!這裏,路在何方

  無他,就是一個字:“悟”。傳是心傳,當然,悟是心悟。無悟,不能了知佛法,無悟,不能會通八宗,無悟不能證得佛教的精神核心——最高的勝義谛。因此,僧教育的根本,要在“啓迷得悟”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你失卻了佛教的精神核心,你對你自身都不了解,任你《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背得滾瓜爛熟,恐怕仍在門外。一個門外漢,怎麼去弘傳佛教義理,弘傳佛教文化

  一個門外漢,怎麼能成爲度化衆生,傳播法音、續佛慧命的佛弟子

  一個佛門的門外漢,又怎樣應世,怎樣向社會、向國際宗教界,展示你中國佛教徒的風采

  

  目前,中國出家二衆有數十萬之多。並不是削發剃須,穿上僧服,就叫出家人了。真出家或假出家,身出家或心不出家,從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即使在佛教的發源地古印度,也早有這方面的研究了。據玄奘大師譯《阿昆達摩藏顯宗論》卷二十中記載,當時僧人即有五種:

  一、無恥僧——破戒、毀戒,無修、無德,敗壞佛門者。

  二、痖羊僧——不懂佛教義理,不通佛法,不起弘法利生作用。

  叁、朋黨僧——在僧團中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排斥他人。

  四、世俗僧——思想行爲世俗化,有些符合佛法,有些並不符合佛法。

  五、勝義僧——持戒,通佛教義理,言行舉止完全符合佛法。這是真正續佛慧命,弘傳正法,度化利生者。

  我們的僧教育就是需要培養出勝義僧、大批的勝義僧來,這才是佛教人才,是住持僧,是僧寶,是衆中尊。我們要轉變世俗僧,提升世俗僧,幫助世俗僧走向勝義僧。對前叁者(無恥僧、痖羊僧、朋黨僧)要幫助、教育、讓他們得到轉變、提高、改正。實在轉變不了,又不肯改正,劣品劣質,那就只能堅決摒棄,堅決拒絕,堅決清除,不能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個簡單的道理,是誰都明白的。

  最後,一個建議

  寫到這裏,我想提出一個建議來,供我們的教界領袖們作一參考:

  僧教育的根本大計,是僧才培育與後繼有人的大問題。不從沙彌教育抓起,恐怕也是不行的。

  佛教有社會慈善福利功能,讓我們來關懷一下當今的社會孤兒吧。未婚生子、超標生子、未成年少女生子、父母貧病無力撫養而成爲孤兒,因父母離異或離家出走,或遭遺棄的社會孤兒爲數不少。這些孤兒需要社會關懷、需要養育,需要讀書求學,我們佛教如果經領導批准成立佛教孤兒院,佛教兒童養成所,那麼,這些孤兒在佛門養大,自幼即蒙受叁寶加持,法乳深恩,他們的福德因緣善根,自不伺于一般兒童。他們今後的出路,可由他們自己選擇,有志出家披剃的,可以經曆沙彌教育,童真人道,繼續深造,然後受戒,成爲自幼出家的二衆。不想出家,無剃度之緣的,就幫助他們走向社會,再進入就業培訓,走向各自的前程。這一建議和構想,原是海南省一位學養甚深的周逢君居士向我提出的。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社會慈善家,我認爲他的建議很好,移借過來作爲我此文中的一個建議了,我不能掠人之美,願借此寫出,亦以紀念虛大師僧教育思想中重本分、具足應世之才、以達弘法利生之本懷弘願也。

  在紀念虛大師圓寂六十周年之際,我們重溫虛大師改革中國佛教首重建僧的僧教育理念,是很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的。對我們重視僧教育、把僧教育作爲一項當務之急的基本建設來抓緊做好,既是對虛大師的緬懷與紀念,也是爲續佛慧命、達致弘法利生之正道正行啊!

  祖國昌盛,佛法昌隆,我願今日佛教,更符合佛法。出家者衆,也應該是求道者衆,修道者衆,得道者衆。我衷心祈願:以佛法住持佛刹,以佛法修持佛法,以佛法體現佛法,以佛法弘傳佛法。祈願中國佛教,走向世界,光明世界,和諧世界。

  

《師父,我想對你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