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非無想處、不淨觀、阿那般那念,向他人說,波夜提。
乃至我好持戒,向他人說,突吉羅。
若比丘實見諸天來至我所;龍、夜叉、浮荼鬼、毘舍遮鬼、羅剎鬼來至我所,向他人說,波夜提。
乃至實見土鬼來至我所,向他人說,突吉羅。
律曰:證果不一定會說法
十誦律卷第十一
佛在舍衛國,爾時,佛告諸比丘:我教化四衆疲極,令諸比丘當教誡比丘尼。爾時,諸比丘受佛教已,次第教誡比丘尼。上座比丘次第教誡竟,次至長老般特。
時阿難往語般特言:“汝知不,汝明日次應教誡比丘尼。”
般特語阿難言:“我鈍根不多聞,未有所知,我夏四月乃能誦得一拘摩羅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惡。常系念現前舍離于諸欲,亦不受世間無益之苦行”,阿難,得過是次者
善。”
阿難再叁語般特言:“諸上座已教誡竟,今次到汝。”
般特比丘亦再叁報阿難言:“我鈍根不多聞,未有所知,夏四月乃能誦得拘摩羅一偈。得過次者善。”
阿難複言:“汝明日次教誡比丘尼。”即受阿難語。夜過已,中前著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乞食,食後還自房舍,空地敷坐床已入室坐禅。
爾時諸比丘尼聞,今日般特比丘次教誡比丘尼,皆生輕心:“是不多聞誦讀經少,夏四月過誦得一拘摩羅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惡,常系念現前舍離于諸欲,亦不受世間無
益之苦行”。我等所未聞法雲何得聞?我等所未知法雲何得知?所誦拘摩羅偈,我等先已誦。”
諸有比丘尼,先不入祇陀林聽法者,時皆共來。有五百比丘尼,出王園比丘尼精舍,往祇桓聽法。詣長老般特房前立,謦欬作聲扣戶言:“大德般特,出來!”長老般特即從
禅起出房,至獨坐床上,端身大坐,諸比丘尼頭面禮竟,皆在前坐。
時長老般特以柔軟語言:“諸姊妹!當知我鈍根少所讀誦,夏四月過誦得一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惡,常系念現前舍離于諸欲,亦不受世間無益之苦行”。雖然我當隨所
知說,汝等當一心行不放逸法。何以故?乃至諸佛,皆從一心不放逸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有助道善法,皆以不放逸爲本。”
作是語已,用神通力于座上沒,在于東方虛空之中,現四威儀行立坐臥。入火光叁昧身出光焰,青黃赤白種種色光。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南西北方四維上
下亦複如是。種種現神力已還坐本處。
諸比丘尼見長老般特如是神力已,輕心滅盡,生信敬心故尊重淨心,折伏憍慢。即隨比丘尼所憙樂法所應解法,而爲演說。衆中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有種聲聞道因緣,有種辟支佛道因緣,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者。爾時衆中,得如是種種大利益。
經曰:一聚落內有500阿那含。
由本經這說明有無數人于佛前證初果,這些人于末法都會天上人間來回地繼續修行證果。別聽人瞎說此時不可能修證。
雜阿含經(854)
……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複還生此世。
諸比丘白佛,世尊,複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複有五百優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終。皆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槃,不複還生此世。
複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皆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當受一生,究竟苦邊。此那梨迦聚落複有五百優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終。叁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
法。決定正向叁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告諸比丘,汝等隨彼命終、彼命終而問者,徒勞耳。非是如來所樂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爲奇。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來自知成等正覺,顯現演說,分別開
示。
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陰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
苦陰滅。今當爲汝說法鏡經,谛聽,善思。當爲汝說,何等爲法鏡經。謂聖弟子于佛不壞淨,于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曰:初果優婆夷畜養男女服習五欲(妓女)
雜阿含經(964)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叁,乃至五百,有衆多比丘于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比丘尼,乃至五百,有衆多比丘尼于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衆多優婆塞修諸梵行。于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複還生此。
婆蹉白佛,複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衆多優婆夷于此法、律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複還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乃至五百,乃有衆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于此法、律斷叁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複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乃至五百,乃有衆多優婆夷在于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于此法、律叁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叁菩提,七有天
人往生,究竟苦邊(女人畜養男女,服習五欲,即妓女)。
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門瞿昙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昙成等正覺。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爲滿足。瞿昙,今當說譬。
經曰:不梵行能得二果,故不應籌量他人道行
雜阿含經(990)鹿住優婆夷心生狐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詣舍衛城。次第乞食,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尊者阿難,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難
令坐。
時,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難,雲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花,遠諸凡鄙。叔父梨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
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邊。雲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
阿難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衆生世間根之差別,如來悉知衆生世間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坐起去。
時,尊者阿難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優婆夷所說廣白世尊。
佛告阿難,彼鹿住優婆夷雲何能知衆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如來悉知衆生世間根之優劣。
阿難,或有一犯戒。彼于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余滅、無余沒、無余欲盡。或有一犯戒。于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余滅、無余沒、無余欲盡
。于彼籌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則應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彼如是籌量者,得長夜非義饒益苦。
阿難,彼犯戒者,于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余滅、無余沒、無余欲盡。當知此人是退,非勝進。我說彼人爲退分。
阿難,有犯戒。彼于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于所起犯戒無余滅、無余沒、無余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爲勝進分。自非如來,此二有間,誰能悉知。是故,阿
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于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持戒無余滅。若掉動者,彼于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掉無余滅。彼若瞋恨者,彼于心解脫、慧解
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瞋恨無余滅。若苦貪者,彼于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苦貪無余滅。穢汙清淨如上說,乃至如來能知人人。
阿難,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而于如來一向說法心生狐疑。雲何,阿難,如來所說,豈有二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來說法若有二者,無有是處。阿難,若富蘭那持戒,梨師達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蘭那所不能知。梨師達多爲生何趣,雲何受生,雲何後世
?若梨師達多所成就智,富蘭那亦成就此智者。
梨師達多亦不能知彼富蘭那當生何趣,雲何受生,後世雲何?阿難,彼富蘭那持戒勝;梨師達多智慧勝。彼俱命終,我說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後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
率天。一來生此究竟苦邊,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得知?是故,阿難,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滅後(公元1500-2500)還能得阿那含
善見律卷第十八:(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不難
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爲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歲住。由佛製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bc500-ac500)。法師曰:千年已,佛法爲都盡也?答曰:不都盡。于
千年(ac500-ac1500)中得叁達智。複千年(ac1500-2500)中得愛盡羅漢,無叁達智。複千年(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複千年(ac2500-3500)中得斯陀含。複千年(ac3500-4500)中
得須陀洹學法。複得五千歲(ac4500-9500),于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有袈裟法服而已。
證果的信心、真僞、退果
修行爲了解脫生死,小乘佛教稱爲證果,共有四果。中國禅宗稱爲明心見性,後期的祖師更立下叁關。佛在世時,已經有人懷疑佛所印證的二果不正確(雜阿含990經)。在佛
滅後對四果的印證更是議論紛紛,最開始有大天五事中的阿羅漢有無知,後來發展到阿羅漢退果,乃至阿羅漢可退至無果的說法。
如今更加難判斷修行人所證何果,例如增上慢人的未證以爲已證,以及已證果後退果。所以千萬別自以爲證果而告訴他人,因爲你可能是未證以爲已證,也可能證了退果,懷
疑你的人一旦發現你的煩惱再起時,他們將會恥笑你,甚至于把你趕出叁門外。所以要小心不要向人說你已證XX果,也要小心觀察證和退,以下是關于證果的問題:
1、真實證果隨意向他人說,犯波夜提。
2、觀因緣、觀五蘊、觀生滅、觀十八界等,皆可證初果至阿羅漢果。
3、一個修法讓他證阿羅漢,不等于你修完成了也是阿羅漢。
4、修行者貪求果位,自以爲修證--增上慢。
5、修觀後必須經過一番磨煉,才能確定煩惱是否斷除。
6、見道可以頓見,所以初果可以速證。入定、念佛、持咒非修慧故難見道,觀因緣是破我見最好的修法。
7、修道必須漸修,即貪嗔只能漸斷,所以應當經常修觀。
8、煩惱不可斷滅,以無生緣爲斷。只要失去正念正知,煩惱就有因緣再度生起。
9、定力退失,則正念也退失。正念退失,則煩惱得生緣。
10、每天早晚檢查定力是否退,退了趕快修回來。
11、平時多觀因果、因緣、生滅,世間的生滅、無常、苦、無我。
12、唯有過出世間的八正道生活,才能證阿羅漢。
13、世人以人爲師,以聖人爲依止,真修解脫道者並非如此。佛說:佛滅後,以戒爲師,依止四念處。
14、阿羅漢之前叁果,心勿與色會,不然禍生。四十二章經曰: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
15、不要道聽途說,對于退果若有疑問,請看《異部宗輪論》或《異部執論》。
16、要以心無煩惱爲自在,不要以開悟或證果而自滿。
17、要以煩惱減輕、智慧增長爲成果。別以你修完一個法門了,以此當成修行成果。
18、衆生各有因緣,菩薩行持更是難思議。有人表面上雖未修定慧,可能一入定就是四禅,一修觀就證果。所以,別認爲你有戒、有定、有慧、有修行,他人無。
19、有緣先開悟或證果,道行不一定比後來者更高。
20、除非你是阿羅漢,不然你還有我慢、貪、嗔、掉舉、怕死。
21、你所崇拜的老師絕對不是一切智者,別以爲你的老師有修證,就迷信他的一切,以他的話爲權威。
22、你想當聖人嗎?先請一切人調查與研究你的一切缺點。因爲聖人不怕調查,還是先讓人證明我無缺點吧!
23、金剛經說證果者不會說:有我得初果,乃至阿羅漢果。
24、不論老少、智愚都能證得四果。大智慧的如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盤陀伽。年齡極老的如一百二十歲的如須跋陀羅,年輕的如七歲沙彌均頭。
25、證果的快慢是個人因緣成熟,是極不一致的。阿難從佛身邊極久,還沒有證羅漢;而舍利弗、憍陳如等,不過幾天就成了羅漢。
26、不是證得須陀洹以後,今生努力進修即能得阿羅漢,好多是此生證得初果或二果、叁果後,就停頓不前了。
~全文完~
《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