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P17

  ..续本文上一页想非无想处、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我好持戒,向他人说,突吉罗。

  

  若比丘实见诸天来至我所;龙、夜叉、浮荼鬼、毘舍遮鬼、罗剎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实见土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突吉罗。

  

  律曰:证果不一定会说法

  

  十诵律卷第十一

  

  佛在舍卫国,尔时,佛告诸比丘:我教化四众疲极,令诸比丘当教诫比丘尼。尔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次第教诫比丘尼。上座比丘次第教诫竟,次至长老般特。

  

  时阿难往语般特言:“汝知不,汝明日次应教诫比丘尼。”

  

  般特语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我夏四月乃能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阿难,得过是次者

  善。”

  

  阿难再三语般特言:“诸上座已教诫竟,今次到汝。”

  

  般特比丘亦再三报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夏四月乃能诵得拘摩罗一偈。得过次者善。”

  

  阿难复言:“汝明日次教诫比丘尼。”即受阿难语。夜过已,中前着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食后还自房舍,空地敷坐床已入室坐禅。

  

  尔时诸比丘尼闻,今日般特比丘次教诫比丘尼,皆生轻心:“是不多闻诵读经少,夏四月过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

  益之苦行”。我等所未闻法云何得闻?我等所未知法云何得知?所诵拘摩罗偈,我等先已诵。”

  

  诸有比丘尼,先不入祇陀林听法者,时皆共来。有五百比丘尼,出王园比丘尼精舍,往祇桓听法。诣长老般特房前立,謦欬作声扣户言:“大德般特,出来!”长老般特即从

  禅起出房,至独坐床上,端身大坐,诸比丘尼头面礼竟,皆在前坐。

  

  时长老般特以柔软语言:“诸姊妹!当知我钝根少所读诵,夏四月过诵得一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虽然我当随所

  知说,汝等当一心行不放逸法。何以故?乃至诸佛,皆从一心不放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助道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

  

  作是语已,用神通力于座上没,在于东方虚空之中,现四威仪行立坐卧。入火光三昧身出光焰,青黄赤白种种色光。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南西北方四维上

  下亦复如是。种种现神力已还坐本处。

  

  诸比丘尼见长老般特如是神力已,轻心灭尽,生信敬心故尊重净心,折伏憍慢。即随比丘尼所憙乐法所应解法,而为演说。众中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

  果。有种声闻道因缘,有种辟支佛道因缘,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者。尔时众中,得如是种种大利益。

  

  经曰:一聚落内有500阿那含。

  

  由本经这说明有无数人于佛前证初果,这些人于末法都会天上人间来回地继续修行证果。别听人瞎说此时不可能修证。

  

  杂阿含经(854)

  

  ……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诸比丘白佛,世尊,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此那梨迦聚落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

  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佛告诸比丘,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而问者,徒劳耳。非是如来所乐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显现演说,分别开

  示。

  

  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

  苦阴灭。今当为汝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曰:初果优婆夷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妓女)

  

  杂阿含经(964)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

  人往生,究竟苦边(女人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即妓女)。

  

  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瞿昙,今当说譬。

  

  经曰:不梵行能得二果,故不应筹量他人道行

  

  杂阿含经(990)鹿住优婆夷心生狐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诣舍卫城。次第乞食,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难

  令坐。

  

  时,鹿住优婆夷稽首礼阿难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难,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诸凡鄙。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

  命终。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世。

  

  阿难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生世间根之差别,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尊者阿难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优婆夷所说广白世尊。

  

  佛告阿难,彼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

  

  阿难,或有一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或有一犯戒。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

  。于彼筹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则应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非义饶益苦。

  

  阿难,彼犯戒者,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此人是退,非胜进。我说彼人为退分。

  

  阿难,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自非如来,此二有间,谁能悉知。是故,阿

  难,莫筹量人人而取,人善筹量人人而病。人筹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持戒无余灭。若掉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掉无余灭。彼若瞋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

  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瞋恨无余灭。若苦贪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苦贪无余灭。秽污清净如上说,乃至如来能知人人。

  

  阿难,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而于如来一向说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难,如来所说,岂有二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梨师达多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后世

  ?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

  

  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阿难,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彼俱命终,我说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后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

  率天。一来生此究竟苦边,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灭后(公元1500-2500)还能得阿那含

  

  善见律卷第十八:(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不难

  

  何以佛不听女人出家?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bc500-ac500)。法师曰: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答曰:不都尽。于

  千年(ac500-ac1500)中得三达智。复千年(ac1500-2500)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复千年(ac2500-3500)中得斯陀含。复千年(ac3500-4500)中

  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ac4500-9500),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而已。

  证果的信心、真伪、退果

  

  修行为了解脱生死,小乘佛教称为证果,共有四果。中国禅宗称为明心见性,后期的祖师更立下三关。佛在世时,已经有人怀疑佛所印证的二果不正确(杂阿含990经)。在佛

  灭后对四果的印证更是议论纷纷,最开始有大天五事中的阿罗汉有无知,后来发展到阿罗汉退果,乃至阿罗汉可退至无果的说法。

  

  如今更加难判断修行人所证何果,例如增上慢人的未证以为已证,以及已证果后退果。所以千万别自以为证果而告诉他人,因为你可能是未证以为已证,也可能证了退果,怀

  疑你的人一旦发现你的烦恼再起时,他们将会耻笑你,甚至于把你赶出三门外。所以要小心不要向人说你已证XX果,也要小心观察证和退,以下是关于证果的问题:

  

  1、真实证果随意向他人说,犯波夜提。

  

  2、观因缘、观五蕴、观生灭、观十八界等,皆可证初果至阿罗汉果。

  

  3、一个修法让他证阿罗汉,不等于你修完成了也是阿罗汉。

  

  4、修行者贪求果位,自以为修证--增上慢。

  

  5、修观后必须经过一番磨炼,才能确定烦恼是否断除。

  

  6、见道可以顿见,所以初果可以速证。入定、念佛、持咒非修慧故难见道,观因缘是破我见最好的修法。

  

  7、修道必须渐修,即贪嗔只能渐断,所以应当经常修观。

  

  8、烦恼不可断灭,以无生缘为断。只要失去正念正知,烦恼就有因缘再度生起。

  

  9、定力退失,则正念也退失。正念退失,则烦恼得生缘。

  

  10、每天早晚检查定力是否退,退了赶快修回来。

  

  11、平时多观因果、因缘、生灭,世间的生灭、无常、苦、无我。

  

  12、唯有过出世间的八正道生活,才能证阿罗汉。

  

  13、世人以人为师,以圣人为依止,真修解脱道者并非如此。佛说:佛灭后,以戒为师,依止四念处。

  

  14、阿罗汉之前三果,心勿与色会,不然祸生。四十二章经曰: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

  

  15、不要道听途说,对于退果若有疑问,请看《异部宗轮论》或《异部执论》。

  

  16、要以心无烦恼为自在,不要以开悟或证果而自满。

  

  17、要以烦恼减轻、智慧增长为成果。别以你修完一个法门了,以此当成修行成果。

  

  18、众生各有因缘,菩萨行持更是难思议。有人表面上虽未修定慧,可能一入定就是四禅,一修观就证果。所以,别认为你有戒、有定、有慧、有修行,他人无。

  

  19、有缘先开悟或证果,道行不一定比后来者更高。

  

  20、除非你是阿罗汉,不然你还有我慢、贪、嗔、掉举、怕死。

  

  21、你所崇拜的老师绝对不是一切智者,别以为你的老师有修证,就迷信他的一切,以他的话为权威。

  

  22、你想当圣人吗?先请一切人调查与研究你的一切缺点。因为圣人不怕调查,还是先让人证明我无缺点吧!

  

  23、金刚经说证果者不会说:有我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

  

  24、不论老少、智愚都能证得四果。大智慧的如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盘陀伽。年龄极老的如一百二十岁的如须跋陀罗,年轻的如七岁沙弥均头。

  

  25、证果的快慢是个人因缘成熟,是极不一致的。阿难从佛身边极久,还没有证罗汉;而舍利弗、憍陈如等,不过几天就成了罗汉。

  

  26、不是证得须陀洹以后,今生努力进修即能得阿罗汉,好多是此生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后,就停顿不前了。

  

  ~全文完~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做个座位来打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