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紹“出入息觀”。
佛講的出入息觀並不是數息或隨息
觀呼吸的方法,在佛教裏面稱觀出入息。發展到後來就叫“數息觀”,更進一步發展成“六妙法門”。很多人把出入息觀錯誤地以爲是數息觀,數息觀是粗的方法,比較容易
修。佛經裏講到的修法是觀呼吸,不是數呼吸,只是妄想雜念很多的人需要數息。這裏,我以觀出入息的方法來指導大家。
根據經典的記載,觀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觀鼻端前面的呼吸。所以佛教裏有這樣一句話:“眼觀鼻,鼻觀心”,有人把它叫做“觀鼻尖白”。就是從鼻尖前來觀呼吸,進一步從
中觀心,鼻尖白是因爲觀到後來在鼻尖見到光明。
1.調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會出現一些現象及障礙。比如姿勢障礙、呼吸障礙、身體疼痛等,這些大都是因爲身體沒有調好所造成的。
靜坐的姿勢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勢是雙盤。但是入定不一定要盤腿,重要的是全身放松。優波離尊者第一次入定時是站立的,當時他在爲佛剃頭發呢。但是,一般上
靜坐要姿勢正確。坐時首先不必設法擺正頭,只要眼睛向前看,頭就自然正。然後眼皮垂下來, 眼皮垂下時別忘了眼睛也下視,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視後不要理會眼睛,太理會眼
睛會産生幻境。
每次上坐時,一定要檢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我說過,不一定要雙盤或單盤,重點是全身肌肉放松。因爲如果你靜坐一小時,身上某處肌肉拉緊一小時,一小時後拉緊的部位
就要疲勞。有些人坐久了,他的頭就會低下來一點點。低一點點不要緊,不可以頭低到打瞌睡的樣子,除非你進入一種定的時候,頭就會自然低下來,那是另一回事。
2.調息方法
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會胸悶氣短,所以必須用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氣時,肚皮要自然漲,呼時自然凹進去,不可用意
念控製呼吸。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氣吸到換氣之前,小腹會有一種吃飽飯似的感覺。爲了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放松褲帶,如果你穿的褲子是松緊帶的,必須把褲帶拉到肚臍下四指
寬。胸部呼吸無法達到很微細,從二禅開始會造成氣喘、胸口悶、痛,乃致無法修到叁禅。
觀呼吸粗細
即修行用功之處,出入息的業處就是呼吸的動作。從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臍都有呼吸的動作,觀不同部位的呼吸,對于心念的影響也不一樣。道家觀下丹田,就是觀肚皮上下
的動作,是個很粗的呼吸動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觀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細的動作。觀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集中丹田會産生內氣的運轉,會帶來很強的氣。佛教說修定所專
注的境界有大有小,觀肚皮的境界是比較大,比較粗的。雖然道家修任督脈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來。佛家觀鼻前的呼吸,它的優點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細
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夠微細的話,你就觀察不到鼻端前的細境界。
業處:感覺人中處出入息的相
業處就是修行的用心處,出入息觀的業處是六塵中的觸塵,即觀鼻腔對外面呼吸的觸覺,不可在鼻孔內感覺呼吸,而是在鼻腔外來感覺,就是人中這個位置。當你呼吸的時候
,有風在人中這個位置吹過。因此,觀出入息時不要弄錯,不要觀鼻腔裏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爲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較細,心念粗的人沒有辦法感覺到。如果你叫一個人觀鼻端
前的呼吸,很容易發現他平時的心念粗或者細;當他輕易地在人中觀察到有風吹過,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很容易進入微細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找來找去都沒有感覺。有些人爲了
找鼻前的呼吸感覺,找了叁天都找不到;因爲他的心念太散亂,太粗了所以找不到。一下子就觀察到的人,他修禅定就會很快入定。
你們現在要注意鼻端前的呼吸,一定要設法知道,呼吸給你的感覺是什麼呢?就是八種觸覺。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長短粗細冷熱滑澀
就是要觀察呼吸的長短的觸覺;粗細的觸覺;冷熱的觸覺;還有滑澀的觸覺。所謂觀出入息,就是觀呼吸的這八種變化。
長短以什麼來比較呢?是以前後的呼吸來比較的。不是你和我之間的比較。即呼吸的時候,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長了還是短了,是呼氣長還是吸氣比較長呢?如果呼吸
調得很好,就會越來越長。
冷熱則是觀察呼氣熱還是吸氣比較熱。但是,當呼吸微細時則冷熱不明顯,此時就不必觀察冷熱了。
滑和澀是什麼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難。有時候吸氣比較難,好象有阻塞,這就叫澀。如果容易吸氣叫滑。呼出來也是一樣,也就是說我們呼氣的時候,是容易還是難,這就
叫滑跟澀。
粗細是你呼吸的風的強度,是粗還是弱。如果你呼吸的風聲很大,那就是粗。如果風聲很弱就是細。一個人如果要入定,他呼吸的風要求細。請記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長
,是要求呼吸細。以下是觀出入息的要點:
⒈開始時要注意的是呼吸的冷熱感,心不數息也不隨息。
⒉呼吸越細,冷熱不明顯。
⒊當呼吸微細時,就要專注在呼吸的粗細。
⒋呼吸越細,心念就越細;心念越細,入定就越深。
⒌觀呼吸粗細時,不要留在同樣的粗細,要越觀呼吸越細。
⒍呼吸越長,就能入定越久。
錯誤的業處:人中、氣感
你觀呼吸時,不可觀想將心抓住,安放在人中這個位置,這種行爲叫做作意太甚。觀呼吸時必須靠觸覺,心專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覺。千萬不要沒有摩擦的感覺,硬把心集
中在人中,那就錯了。換句話說,不允許將心念集中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包括人中,只允許集中在呼吸上。
觀呼吸除了八種觸覺之外,還會産生氣感,即身體中有氣在運轉。練氣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氣到。中醫也認爲心念集中到哪裏,氣就會跑到哪裏。任何長期靜坐的修行人,都
明白有此事。可是,那些不懂靜坐的人,一聽到有人講到氣,就說那是外道。由于我們在鼻端前觀察呼吸,就會有一些氣集中到人中這裏來,這時心要分辨清楚,不可以去觀察氣
感,只允許觀察呼吸的風。如果你去觀察氣感,就發現人中越來越重,越來越麻。觀察更久一點,你會覺得整個嘴唇都會麻起來。這時,你的心念除了觀察呼吸,你也在觀察漲的
感覺。八觸是呼吸給你的感覺,不是皮膚麻的感覺。在觀呼吸時,人中麻的感覺不是你想要觀的境界,你要清楚所觀的境是出入息,身體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觀出入息要觀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觀出入息的人,心念往往會集中在兩件事上:一件是看呼吸,一件是集中于氣的麻、漲的感覺。有些人還集中第叁件事,就是他多加一個心念--將注意力集中
在人中的意念。要清楚:觀察呼吸時只有集中呼吸的觸覺才是對的,其余的集中都錯。要弄明白這叁件事,你才不會錯用心,才能以觀察呼吸的修法進入心一境性。
3.調心方法
靜坐除了調身--姿勢、調息--呼吸,還有調心,保持正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專心于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佛教的任何修行法門,都要清楚修法所觀的境界,及如何用心于境界。出入息觀的修法是以呼吸爲境界--觸覺。心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在呼吸上,你的心所對的境界是呼吸。
你心中的任何感覺必須是和呼吸相關的,比如長短粗細的感覺。你可以起心動念,不過生起的心念必須是關于呼吸的事,比如想觀冷熱的差別或專心數出息等等。如果你做到了這
一點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跑去聽。在當時,你就離開了呼吸--所觀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維持的時間有長有短。即使時間很短很短,也是心一境性。如果你
在五秒鍾內很集中,五秒鍾內也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長,就産生定,佛法稱爲叁摩地。即你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集中在同一境界,這就叫入定--叁摩缽地。
經行可以克服昏沈和掉舉
有些人一靜坐就會有昏沈、散亂、掉舉等煩惱。凡是靜坐時很昏沈不要硬硬支撐。就是說,你坐了十五分鍾以後,覺得很昏沈,可以去洗一個臉。如果你很疲倦,我會讓你去
睡覺。爲什麼呢?睡眠不夠的話,靜坐時疲倦硬撐著,是浪費時間。不如去睡一、兩個小時,然後再來坐,那效果會更好。用功靜坐要講效率的。不是說,我在這裏坐一小時,我
就是用功一小時,不相等的。我如果在這裏坐一小時,心裏老打妄想,我是在這裏打妄想一小時。
那麼,靜坐時坐得很昏沈,很掉舉,怎麼辦?可以口含一粒糖或起來經行,經行能克服昏沈和掉舉。如果你靜坐一小時,前面十五分鍾都很清醒,過後都是昏沈的,不如你靜
坐十五分鍾,經行十五分鍾。再重複靜坐十五分鍾、經行十五分鍾,那效果會更好。經行也能修定,所以,我不會強迫你們一定要一起坐在這裏。但是初學者在早上一定要至少坐
兩個小時。其余時間,你可以坐了走,走了再來坐。
念念要分明
修定的重點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時候,都要保持正念,就是念念清楚自己的心念。當你在觀出入息的時候,要清楚心始終維持在觀呼吸上;除了這件事,其它的事情都是錯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觀察呼吸的過程中,忽然想去念幾句咒語,或者想念佛號,都是錯的。那些都是掉舉的煩惱。如果你在觀呼吸的過程中,忽然間看到佛,也是錯的,要斬掉
它。爲什麼呢?因爲你目前的目的是要完成觀出入息的心一境性--以呼吸爲境。凡是離開呼吸的境都是錯。
4.修定時如何經行
經行是怎麼回事呢?是來回地行走著修行。行走時也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就是說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
經行的方法
…
《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