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玄義》的成就▪P8

  ..續本文上一頁。其圓融哲學爲人們指出了更好地認識真理和證悟真理的途徑。

  ( 本文載于《閩南佛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

  --------------------------------------------------------------------------------

  [1] 或稱《法華文句》,隋智顗說,灌頂筆錄,10卷。見《大正藏》冊34,1718, 頁1至頁150。

  [2] 或稱《法華玄義》,隋智顗說,灌頂筆錄。10卷。見《大正藏》冊33,1716, 頁681至頁814。

  [3] 原名《圓頓止觀》,隋智顗說,灌頂筆錄,10卷。見《大正藏》冊46,1911,頁1至頁140。

  [4] 《法華經》之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經中得到肯定,如《法華經·法師品》雲:“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法華經》,《大正藏》冊9,頁31下)又如《法華經·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法華經》,《大正藏》冊9,頁39上。

  [5] 《法華經·安樂行品》,《大正藏》冊9,頁39上。

  [6] 見NG, Yu-Kwan 吳汝鈞: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

  dhyamik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頁xi。

  [7]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692下。

  [8] 有關佛性這一概念的詳細闡釋,參見釋恒清《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 (1996),頁31-88。

  [9] 有關《法華玄義》的文本結構和內容的描述,參見沈海燕:“《妙法蓮華經玄義》管窺”,《閩南佛學》,宗教文化出版社,第叁輯,2004,頁434-452。

  [10] 有關智顗真理之境的闡述,參見沈海燕:“境妙究竟 – 從妙法蓮華經玄義中看天臺智顗對真理的論述”, 《覺群·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第1期,2001,頁150-170。

  [11] 有關智顗智慧理論的研究,參見沈海燕:“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覺群·學術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第5期,2005。

  [12] 有關智顗實踐之行的理論,參見沈海燕:“論天臺智者的實踐體系”,《覺群·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第2期,2002,頁65-82。

  [13] 有關智顗修行果位體系的論述,參見沈海燕:“天臺智者的果位論”,《戒幢佛學》,嶽麓書社,第2期,2002,頁303-333。

  [14] 有關智顗叁軌理論的研究,參見沈海燕:“覺悟的要義――叁軌成一大乘”,《佛學研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總第12期,2003,頁109-121。

  [15]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clarity of his theory, and thus its supremacy over other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is theory reveals Chih-i”s unique way of digesting or crystallizing the Buddhist doctrines and his view on what the perfect Buddhist doctrines should be.” 見NG, Yu-Kwan 吳汝鈞: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

  dhyamik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頁39,

  [16] 由于篇幅關系,本文只能泛泛列出這六類方法和技巧。其具體的展開,筆者還將另行撰文詳述。

  [17]智者將《法華經》分爲迹和本兩部分。前半部分爲迹門,後半部分爲本門。迹門指佛本生中的種種故事以及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大轉*輪教化衆生的事迹。本門指佛久遠之前就已修證成佛的事實。迹門中的釋迦牟尼佛正是本門之古佛的應化身。

  [18] 這六對本和迹的範疇是:(1)“本者,理本,即是實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諸法實相,其余種種皆名爲迹。”(2)“理之與事皆名爲本,說理說事皆名教迹也。”(3)“理事之教皆名爲本,禀教修行名爲迹。”(4)“行能證體, 體爲本。依體起用,用爲迹。”(5)“實得體用名爲本,權施體用名爲迹。”(6)“今日所顯者爲本,先來已說者爲迹。”(《法華玄義》,《大正藏》卷33,頁764中。)有關本、迹的討論,參見沈海燕:“天臺哲學中符號的運用”,《覺群·學術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第4期,2004。

  [19] 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806上。

  [20]智顗將教門和觀門視爲構成佛教的兩大門類。教門指教義理論,諸如五時八教等。觀門乃實踐的方法,諸如一念叁千、一境叁谛之理的實踐法。此二門猶如車之二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21] 智者的判教體系由叁方面組成。一是關于佛說法的方式,即頓、漸、秘密、不定。二是關于佛說法的時間,即五個時期,謂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以及法華涅槃時。叁是關于佛說法的教義,即藏、通、別、圓四教義。叁藏教指原始佛教之小乘,叁藏由經、律、論組成,是佛爲聲聞、緣覺所說之法。通教包括小乘佛教以及初級大乘的教義,是佛爲聲聞、緣覺和鈍根菩薩叁乘人所說之法。別教之無量的教義只適合大乘利根菩薩。圓教之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的教義對最上利根菩薩,亦是佛爲叁乘人而說,旨在開權顯實,會叁歸一。

  [22]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809上-810上。

  [23] 有關智顗符號诠釋的研究,見沈海燕:“天臺哲學中符號的運用”,《覺群·學術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第4期,2004,頁229-259。

  [24] 《摩诃止觀》,《大正藏》冊46,頁53上。

  [25] 有關智者大師對十如是的論述,詳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693中-696上。

  [26]對智顗“性具實相”的理論研究,參見安藤俊雄, Tendai sh2gu-shis2 ron 《天臺性具思想論》,頁35-95;Leon Hurvitz: Chih-i (538-5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and Ideas of a Chinese

  Buddhist Monk, Bruxelles: M£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Vol.12, 1960-62,頁271-317;潘桂明:《智顗評傳》,頁231-275。

  [27] 有關智顗叁軌類通諸法的研究,參見沈海燕:“覺悟的要義――叁軌成一大乘”,《佛學研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總第12期,2003。

  [28]一念叁千的意思是,每一法界具其它九法界,並具十如是,十界互具爲百界,百界即具千如是。此千如與衆生、國土和五陰叁世間合而成叁千世間,盡一切諸法。

  [29]用智者大師自己的話來說,便是:“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摩诃止觀》,《大正藏》冊46,頁1下。

  [30]用智者大師的話說,就是:“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備足。”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696上。

  [31] 有關常不輕菩薩的故事,參閱《法華經》,《大正藏》冊9,頁50下-51中。

  [32]參閱同上,頁34下。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佛陀稱惡人提婆達多的前世爲仙人,曾向身爲國王的佛陀的前生宣說《妙法蓮華經》,故佛陀稱其爲善知識,並授記其未來當得成佛。此故事顯然不是智者所要說的本意。故筆者在此所述乃力圖將智顗的本意揭示出來。

  [33]按照智者的理論,諸法所含藏的無非是實相法性,典型地表現爲善、惡的相即相融和不可分割性。故欲說明實相之絕對性和無限性,即可從善、惡一體而相對,並且互相包含的角度來論證。這就是所謂的:“開諸愛論實,魔界即佛界故。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81下。

  [34]“如是相”是外在的形態;“如是性”是內在的本性;“如是體”是本體;“如是力”是功能;“如是作”是構造;“如是因”可導致相同的果(稱爲習因或同類因);“如是緣”是助因;“如是果”由相同的因而來(稱爲習果或等流果);“如是報”由果而來(稱爲報果或異熟果);“如是本末究竟等”意爲最初的“如是相”與最後的“如是報”在終極意義上來說是平等一如的。詳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694上。

  [35] 參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687下。

  [36] 有關智契境的詳細論述,參見沈海燕:“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覺群·學術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第5期,2005。

  [37] 有關此諸境相合的進一步的論述,參見沈海燕:“境妙究竟 – 從妙法蓮華經玄義中看天臺智顗對真理的論述”,《覺群·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第1期,2001。

  [38]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07上。

  [39] 見同上,頁714下-715中。有關此智照境的詳細論述,參見沈海燕:“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覺群·學術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第5期,2005。

  [40] 參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692下。

  [41] 《四教義》,《大正藏》冊46,頁721-769。

  [42]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23上-中。

  [43] 同上,頁723上。

  [44] 同上,頁713中。

  [45] 同上,頁776中-下。

  [46] 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82中。

  [47] 同上,頁784上。

  [48] 有關漢魏兩晉士大夫對待佛教的詳細論述,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頁36-43,以及頁85-107。

  [49]“生滅四谛”對“世界悉檀”,“無生滅四谛”對“各各爲人悉檀”,“無量四谛”對“對治悉檀”,“無作四谛”對“第一義悉檀”。《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687下。

  [50] 詳見同上,頁688上-688下。

  [51] 有關佛教中國化的研究,參見Kenneth Ch”en(陳觀勝):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佛教之中國化》),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方立天:“佛教中國化的曆程”,《世界宗教研究》第叁期,1989,頁1-14;湯用彤:“隋唐佛學之特點”,《湯用彤集》,1995;洪修平: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

  [52] 《出叁藏記集》,《大正藏》冊55,頁110下。

  [53]判教體系從編年史的角度把佛說分成時段,這種風格是傳統史書的寫法,可以上溯至孔子編撰《春秋》,將魯國史事按年寫出。

  [54] “if broadly interpreted, originated in India, and the Chinese were in a sense only carrying on the tradition of it on their own soil.”Leon Hurvitz, Chih-i (538-5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and Ideas of a Chinese Buddhist Monk, Bruxelles: Me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Vol.12, 1960-62, p.214.

  

《《法華玄義》的成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圓滿的成佛之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