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的成佛之境
沈海燕
一、引言
在中國佛教裏,最爲全面的成佛宗教實踐體系是爲止觀法門,乃由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智豈顗所創,是證人涅槃境界之要法。其止觀學說爲天臺宗的根本教義,由叁種止觀組成:漸次止觀、不定止觀以及圓頓止觀。
1、漸次止觀的代表作是智顗的禅法理論,他將當時所有的佛教禅法實踐都整合進了他的禅法之中。這種禅法呈漸進式由淺人深,直至達到解脫。止觀的意思在智顗的理論中已經被擴展到包括整個的佛教實踐,即指戒、定、慧叁學。
2、不定止觀的代表作是智顗的六妙門理論,即數息門、隨息門、止門、觀門、還門、淨門。不定止觀的意義在于,行者能于任何一門獲得解脫。
3、圓頓止觀的代表作即是《摩诃止觀》——天臺宗實踐之法要。就智顗而言,圓頓止觀是最圓滿的實踐之道,屬于終極圓教。智顗所強調的是,“圓頓”即是圓融頓極,始終不二。從初發心的修習至最終的證果並無區分,皆具足中道實相:“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智顫稱這種與實相認知密切關聯的圓頓止觀爲不思議境界。
二、不思議之心:一念叁千
此不思議境界具體可以在心的範疇裏來探討。因爲只有通過衆生之心,方能契人中道實相。此心由每一念組成,故心可以推減至一念。智顗認爲,實相的開顯在于解析一念的內容,因爲真理無處不在。從這個思路出發,智顗推出了他的“一念叁千”的理論,而叁千諸法則由空、假、中叁谛總括之。契人叁谛的捷徑即是觀心:以心觀心,觀每一念從心中生起,而每一念都包含了叁千諸法。
叁千諸法由十界、十如和叁種世間組成。智顗主張,衆生介爾一念,即含十法界。每一界具其他九法界,而成百界。另外,每一界含十如的特性,相乘而成千如。每千如又乘以叁世間——衆生世間,五陰世間和國土世間。如此共成叁千之法。叁千諸法代表了一切法,是智顫對實相的具體描述。
既然衆生本性即具實相,作爲實相本身的叁千諸法便同樣是無處不在的,即具體落實到衆生的念念之中。凡夫一念心,即具十法界。何者
十法界即是實相的顯現。既然衆生本具實相法性,那麼,十法界在在處處,亦無時不在衆生的心念之中了。一念惡即是地獄、餓鬼、畜生;一念善即是人、天;一念慈悲便是菩薩和佛。智顫的結論是建立在這樣的推理上的,這就是,若衆生心念中不同時含藏整個十法界,如何會有不同的法界顯現呢
顯然,當下一念即包括全體,“一即一切”也;而全體亦只在每一念中顯現,所謂“一切即一”也。而衆生之所以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候表現爲與某一界相應,照智顗的理論,那只不過意味著,一念善即是善顯而惡隱,一念惡則是惡顯而善隱罷了。善、惡本是一體,唯有隱、顯的區別。隱的一面並非因其隱而不存在,顯的一面亦不能因其顯而取代隱藏的一面。善、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猶如冰和水的關系,乃是一種因緣而起、存在于同一實相體中的狀態。
叁、叁谛與叁觀:互即互融
“叁千諸法”是智顗聯系觀心對實相在認識論層次上進行體系化的學說。故此,每一念所具叁千諸法在本體論意義上即是實相本身,而實相的特性由叁谛凸現,是爲空谛、假谛和中谛。分別而言之,“空谛”指諸法皆依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因而空無自性。此空谛是爲了破除人們的錯誤見解,以及由此而生地對事物的執著。“假谛”指事物雖空,但有名字,暫時呈現有相的虛幻的存在狀態。此假谛的作用是激勵菩薩人世度衆。“中道谛”是關于諸法的最高智慧,即事物本身即是實相的顯現,是空和假的統一一一即空即假,同時又是絕待無有分別——非空非假。空、假、中叁谛作爲一個整體來說,則是互具互融,不可分割的。空本身也是假,也是中;假本身也是空,也是中;中本身也是空,也是假。所以,智顗就以“叁谛圓融”來形容事物的體和相:即空、即假、即中。
體悟此叁谛的方法就是叁觀。通過叁谛觀,行者便可得叁谛于一心中,此爲“一心叁觀”。
“一心叁觀”不僅是初階實修的方法,而且也是修行證果的境界。這就意味著,建築在叁谛基礎上的叁觀的證得即是成就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即是獲得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及佛眼。肉眼和天眼能見粗細之色,慧眼能人空見真(空觀),法眼能見俗分明(假觀),佛眼能深觀中道二谛(中觀)。
智與眼之所以聯系在一起,是因爲“觀智”是從主體能知的角度來看,“眼見”則從主體能見的角度來說。知見相應,方爲“佛知見”諸佛如來照見諸法實相妙理之知見慧解)。智顗解釋智和眼的對應關系曰:“對眼智者,智即叁智,眼即五眼。叁觀能知因緣叁谛之理,即是叁智;能見因緣叁谛之理,即是五眼。”“也就是說,“佛知見”即是具足五眼、叁智。智和眼沒有分別,智所知即是眼所見。能知故,以智而論知;能見故,以眼而論見。智顫曰:“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論見,智故論知。知即是見,見即是知。佛眼具五眼,佛智具叁智。”
四、叁觀:對真理的漸次深入
在智顫的判教體系中,“一心叁觀”屬于圓教的體系。然而,這一理論是從“次第叁觀”演化而來的。次第叁觀是別教人所習,爲隔曆次第而修空、假、中叁觀。行者先修習聲聞人的“從假人空觀”,漸進至菩薩的“從空人假觀”,最後到達佛之“中道第一義觀”。
1、從假人空觀這代表了聲聞人對真理的認知層次,即現象世界的存在皆因緣和合而成,無有常住不滅之性,故空。行者觀諸法因緣而生,變幻無常,無有自性。這種空觀破除了無明衆生將虛幻的現象界當成真實永恒的謬誤。當行者通達了事物的假有性時,他/她即悟人了空谛,斷除了煩惱,超出了輪迪,成就了定力。所以,空觀能使行者具足定力。然而,聲聞人對他們所證獲的空觀過于執著,誤以爲是終極真理,因而停滯不前。故智顗認爲聲聞人之解脫並不究竟。
2、從空人假觀這是爲了克服對空的執著。與聲聞人的空觀相反,實踐菩薩道的行者認識到他/她修行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救度衆生共同解脫。故菩薩由空觀而進入假觀,從破除諸法以人空,進展到建立諸法以入假,承認假有世界的價值,以此而破除對空的執著。此假有觀與凡夫之視假爲真的錯誤觀念顯然大異其趣,不可同日而語。換言之,在了知諸法幻有的基礎上,菩薩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諸法雖無常性,但卻因緣合和而有名相,並暫時存在。爲了普度衆生的事業,菩薩積極人世,以此假有觀來完成自度度他的重任。故在智顗看來,菩薩之“出假化物”迥異于無明衆生之沈溺于假有,因爲他們既不明了現象世界之空幻,也不清楚假有之價值,只是在生死輪回中沈淪而已。菩薩所證獲的假有觀建立在空觀的基礎上,但又超越”了空觀,故遠離凡夫輪回之苦因,又不局限于聲聞人空觀之自度,而是在自度的同時積極人世度衆。顯然,凡夫之假觀是受苦之因,而菩薩之假觀是人世利益他人之動機。因此,“從空人假”觀是在否定存在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以空觀來指導假觀。所以,假觀能令行人智慧圓滿。智顗說“是故教道菩薩,從空人假,用道種智,入菩薩位。若不滯空,如空中種樹,分別藥病,化衆生也。”
3、中道第一義觀這是超越空有兩邊的中觀,是對真理完全的認知和把握,乃是成佛的境界。菩薩了知諸法既有空的一面,又有假的一面,空即是假,假即是空,便是中道。更進一步的中道觀乃是雙遮雙照,同時含有否定和肯定。諸法非空非假,同時又是即空即假。再進一步的中道觀是諸法同時即空、即假、即中。以空、假、中相即而同時觀照萬法的中道觀,在智顫的思想體系中即是最高的境界。另外,根據吳汝鈞先生的研究,智顫的中道指的是佛性,故其中道的概念可稱爲中道佛性。如此,則智顫的中道思想就不僅僅是空與假觀的綜合,而且還具有常性,功用性和性具的特征。諸法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空有平等不二。也就是說,空觀和假觀只是方便道,爲的是空去對生死和涅槃的執著,以證人中觀,得見中道佛性。中觀已經擺脫了二元對立的概念束縛,而見存在本然之相狀“二觀爲方便,得人第叁觀,則見佛性。”
五、不思議一心叁觀:終極意義的現實主義人文關懷
上述中道第一義觀的內容所體現的,便是“一心叁觀”的精神。也就是說,次第叁觀不是究竟的觀法,叁觀的宗旨最終要實現的是“一心叁觀”。這即是在一念心中同時觀照事物即空、即假、即中一體相即之叁谛圓融境。
從絕對無分別的本體論上來觀察事物,則叁谛相即認同,交融不分,一即是二,二即是一。“一空一切空”,連假谛和中谛亦只是空無而已,因爲諸法皆虛幻不實;“一假一切假”,連空谛和中谛亦只是假有而已,因爲諸法皆有名字,並暫時存在;“一中一切中”,連空谛和假谛亦只是中道而已,因爲諸法皆即空、即假。實相是唯一的現實:即空、即假、即中。故智顗稱此絕對之境爲“中道實相”。
既然成佛即是契人此中道實相,那麼,實相在智顗的理論中就是成佛之境。而成佛的根據是衆生本有的佛性。從真理的絕對性而言中道,再由中道而具體落實到衆生解脫的問題一一佛性,智顗于是常常稱實相爲“中道佛性”。無論是“中道實相”亦或是“中道佛性”,智顗強調的皆是“中道”,這表明衆生的成佛與否,取決于其對于中道實相的領悟,並將其本具的中道佛性顯現出來,從而獲得不思議解脫。
智顗認爲,衆生之所以能獲不思議解脫,是因爲中道本身不可思議,非語言概念所能把握。然而,中道的特性仍然能夠假借語言得到呈現。“一心叁觀”正是對中道實相不町思議特性的描述。“一心叁觀”能于一念心中頓時具有對空、假、中叁谛的…
《圓滿的成佛之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